• 1、妙妙准备展示自己创作的手工作品,为此还整理了一份《手工汽车制作说明书》,其中有一处写得不清楚,请你帮忙找出并修改。

    手工汽车制作说明书

    材料:牙膏盒、双面胶、剪刀、橡皮泥、四个同样大小的饮料瓶瓶盖、一根吸管。

    步骤:①剪掉牙膏盒的一端,再剪成如图所示形状,沿剪切口将上下两部分粘在一起。

    ②用剪下的废料剪成“小汽车”的前后翼,用双面胶粘到车头和车尾上。

    ③剪两小段长度比牙膏盒略宽的吸管,再在瓶盖内塞上橡皮泥,用吸管和瓶盖做成两对轮子。

    ④用双面胶将轮子固定。

    不清楚的地方:步骤(填序号)

    应改为:

  • 2、 为了弘扬书画艺术,书画社准备了多幅名家名作供大家欣赏,他们的书法或飘若浮云,或沉雄浑厚,或骨力遒劲,或龙蛇飞动……
    (1)、下图是《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局部),这是(    )的书法作品。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2)、欢欢在欣赏了下面两幅书法作品后,想分别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作品的风格特点,哪个词语最合适?请你帮他选一选。  
     ①      ②

    A.巧夺天工        B.行云流水        C.妙笔生花        D.笔走龙蛇

    (3)、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下面是同学们针对练习书法展开的讨论,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我们平时的学习时间已经很紧了,根本没有时间练习书法。

    我不这么认为。

    菲菲说得对!其实练习书法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让我们养成专注的好习

    我同意。

  • 3、戏剧社在彩排一个京剧节目,台上演员的表演十分吸引人。
    (1)、下列属于京剧艺术的一项是(   )
    A、提按 B、拨弦 C、点染 D、亮相
    (2)、奇奇被选为戏剧社团的小小讲解员,下面几句解说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请你用“✓”帮他确定正确的读音。

    ①舞台上正在表演“伯牙破琴绝弦(xián xuán)”的戏剧片段。

    ②中国京剧戏曲角色的行(háng xíng)当分为生旦净丑,京剧演员演出少不了一身行(háng xíng)头。

    ③京剧中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xiāng xiàng)。

    (3)、欢欢用与戏曲相关的词语写了几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节目是今天的压轴大戏 , 大家一定要好好演。 B、学习中一定要勤奋踏实,可不能摆花架子 C、上课铃一响,语文老师就粉墨登场了。 D、他一直在戏班子里跑龙套 , 从来没有演过主角。
    (4)、下面这些同学的话中用到了和戏曲有关的词语,其中(    )说的话有问题。

    这个节目肯定是本次活动的压轴戏了。

    别看我们班的强强个头小,在台上却有板有眼 , 派头十足。

    看,我们班长在幕后处理一切事务,真是个跑龙套的。

    (5)、乐乐在网上找到了一则《梅兰芳学戏》的故事,发现里面的句子顺序被打乱了。请帮她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   ) 

    ①但是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②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③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

    ④日子一长,他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⑤为了练眼神,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

    A、③①⑤④② B、③①④⑤②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④⑤
  • 4、文学社朗读古文《伯牙鼓琴》时,读到“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有同学不理解它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给他解释一下。
  • 5、才才和小组同学一起排练古诗文配乐朗诵,他想补充一句与“伯牙鼓琴,子期知音”这个主题最相近的诗句,请你从以下诗句中帮他确定最好的一句。(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最后的总结很精彩,为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C、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 7、欢欢的表演精彩极了!说学逗唱____,完全不输于那些____的相声演员。(   )
    A、惟妙惟肖  妙笔生花 B、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C、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D、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
  • 8、下列对加点字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琴(敲打)             拊掌大笑(拍手) B、巍巍乎太山(像)           方鼓琴而在太山(心志,情志) C、入两股间(垂下)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形容极短的时间) D、今乃尾而斗(掉下)          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值得)
  •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B、尾搐/入两股/间 C、处士/笑而然之 D、汤汤/乎若/流水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zāi)乎鼓琴,(tāng)汤乎若流水。 B、(shǔ)中有杜(chǔ)士,(hào)书画,所宝以百(shù)。 C、(dòu),力在角,尾(chù)入两股间。 D、(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压  画   B、晒  露  光  一十寒 C、统  说  递  流 D、明  新  海  为人知
  • 12、下面是小主持人写的节目串词,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我们将欣赏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的作品《月光曲》。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来历吗?

    贝多芬在yōu jìng的lái yīn 河畔散步时,听到一所小 máo wū中传来一阵 duàn duàn xù xù的gāng qín声。他走进屋子,按下 qín jiàn , chún shú地为眼睛 máng姑娘和她的哥哥演奏了两首曲子,兄妹俩深深地táo zuì了,仿佛自己登上了wēi峨的高山,看到了壮丽的jǐn xiù山河,听到林中黄鹂欢唱……如此jǐnɡ xiànɡ , 美zāi!传说,这就是贝多芬pǔ xiě《月光曲》的来历。

  • 13、 请你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变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 14、 文学性文本阅读

    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短文中“”等词语写出了雾凇的颜色之美;“”等词语写出了雾凇的姿态之美。
    (2)、下列属于雾凇形成条件的是(     )(多选)
    A、严寒季节。    B、遇冷凝结。 C、在阳光的照耀下。 D、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3)、下列对短文的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开头运用静态描写来描绘雾凇之美,而说明雾凇形成过程则是运用动态描写。 B、为了突出雾凇景象美丽动人,作者更多的是从色泽、形态及远近不同的观察角度描绘的。 C、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这是运用动态描写来展现雾凇快速形成的过程。 D、结尾借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写出了雾凇的质感,突出了雾凇动静结合的美,并照应开头,使短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4)、短文第2自然段中的“镀”字用得好,请你说一说好在哪里。
    (5)、除了吉林的雾凇,你还知道哪些闻名全国的奇观?请你选择一处奇观,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用一段文字介绍出来。
  • 15、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甲)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乙)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丙)秋的原野

    ①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着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②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浑身感到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③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嫌这儿过于寂寥吧,于是伸长脖子,有节奏地“哦!哦!”地鸣叫着,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④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⑤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⑥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的烟囱上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⑦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形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枪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然后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

    (1)、《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将夜景与愁思交织,写下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看到的是“ 、”,听到的是“”。
    (2)、《秋的原野》描绘了许多画面,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枫叶泛红”的画面,写出秋叶似火的特点,突出秋天的色彩美。 B、“农民收稻”的画面充满欢声笑语,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C、“牧童归来”的画面交织在缕缕炊烟之中,流露出匆忙、焦急之感。 D、“白鹅浮游”和“雁群低飞”两个画面,都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让人身临其境。
    (3)、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枫桥夜泊》中的“对愁眠”写出了诗人因睡不着而发愁的状态。 B、《我爱家乡的秋夜》中的“一望无际”写出了月夜下田野的辽阔无边。 C、《秋的原野》中的“天真烂漫”写出白鹅嫌这儿过于寂寥而不断鸣叫的样子。 D、《秋的原野》中的“咿咿呀呀”写出雁儿们很害怕孩子们对着它们做托枪瞄准的姿势。
    (4)、关于三则材料描写景物的顺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枫桥夜泊》先描绘“月落”时的景象,再写“夜半”时“钟声到客船”。 B、《我爱家乡的秋夜》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出月夜的田野中,水稻的叶子盛着露珠的美。 C、《秋的原野》按方位变化顺序,依次描绘在“郊外、村前村后、山谷里”看到的景色。 D、三则材料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秋景,借助不同的景物抒发不同的情感。
  • 16、读句子,理解填空,再照样子改写句子。
    (1)、例1:一只画眉飞来飞去,还唱着歌。

    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第二个句子把画眉飞来飞去、唱着歌的画面写具体了,照样子改写:

    雨落到了湖面。

    (2)、例2:朝阳给山上的松林顶上涂上了一条条阴影。

    朝阳给山上的松林顶上涂上了一条条阴影。向阳处,满是金色;背阴处,浓绿深黑。

    第二个句子从这个方面展开想象,把画面写具体了,照样子改写:

    车经过的地方很美。

  • 17、下列同学关于动静结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运用静态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以动衬静,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C、“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把月亮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D、“(鸟儿)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了鸟的姿态多样。
  • 18、路路在美术馆看到了一幅画,下列和这幅画展现的画面相配的句子是(     )。
    A、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19、下列诗词中加点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随意春芳(尽。) B、山居秋(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C、王孙自可留(指贵族子弟。) D、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词中指风雪声。)
  • 20、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榆树 愉快 愈加 愉悦 B、河畔 判断 挑衅 判别 C、闲暇 瑕疵 遐想 晚霞 D、船浆 奖牌 泥桨 夸奖
上一页 407 408 409 410 4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