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材训练想想哪些素材适合本次习作,完成下面的练习。
    (1)、下面哪些素材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    )
    ①向往已久的旅行    
    ②第一次当小老师
    ③来自陌生人的感动    
    ④二十年以后的学校
    A、向往已久的旅行     B、第一次当小老师 C、来自陌生人的感动 D、二十年以后的学校
    (2)、在以“爷爷戒烟了”为题目的习作中,要把事情写清楚,可以不写(    )。
    A、爷爷决心戒烟 B、爷爷艰难戒烟的过程 C、爷爷抽什么牌子的烟 D、爷爷戒烟后的变化
  • 2、完成下面的练习,明确习作要求。
    (1)、本次习作我们可以写(    )。(多选)
    A、亲身经历的事 B、看到的事 C、听说的事 D、想象的事
    (2)、关于本次习作的重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B、可以详写起因,经过和结果简单写 C、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 3、文体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注释】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大泽:大湖。传说其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③邓林:即“桃林”。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

    河、渭不    足:

    其杖      弃: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中“走”和现在的“走”意思是一样的 B、夸父与太阳赛跑,当然赢不了,人们以此形容那些不自量力的人 C、夸父的手杖变成了桃林,表现了夸父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D、本篇文言文是寓言故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表达了古代人民战胜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3)、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夸父是一个的人。(填两个四字词语)
  • 4、主题阅读

    羲和驭日

    ①传说远古时期,羲和与帝喾生下了十个儿子,他们淘气开朗,还会像火球一样发光发热。这十个孩子就是九重天上的十个太阳。当时,十个太阳与母亲羲和住在扶桑树上。扶桑树是一棵神树,位于东海汤谷之上。太阳每天从这棵树的方向升起,为人间带来第一缕光明。

    ②每一天,太阳之母羲和都会亲自驾着威严无比的六龙车,从扶桑树上迎接一个太阳,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等到了晨曦时分,羲和就驾着车从扶桑树下升到树顶,让朝霞如火般染遍东方;正午时分,她就会驾车经过天穹,这时的阳光最热烈也最火辣;黄昏时分,载着太阳的车就会慢慢进入西方禺(yú)谷,这时的西方被夕阳的余晖洒满,黑夜即将来临。

    ③当太阳完全落入禺谷,世间重新迎来黑夜时,羲和就驾着车,在星光和月色的陪伴下,一路疾驰回汤谷,然后在汤谷里帮工作了一天的孩子洗去一身的尘埃,再将他送回扶桑树上休息。随后,羲和接了第二个太阳孩子,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天。每次,只有当前一个太阳回到树上,下一个太阳才能从树上下来。就这样,十个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母亲辛勤而严格的接送下,依次在天上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从未出现过一点儿差错。

    ④____十个太阳每天严守自己的出行日程,恪守自己的职责,____人间的花草树木可以茁壮生长,粮食年年大丰收,四季有序交替。人们也根据太阳的日程创建了天文历法之一的“天干”。从此以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下万民过着幸福和乐的生活。

    【注释】①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发挥想象,分别为三个时间段的太阳画面取名字。

    、艳阳高照图、

    (2)、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驭日的故事是古人对太阳东升西落的解答。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太阳行进的位置填写到下面的太阳路线图中。
    (3)、羲和为什么每天辛勤而严格地接送一个太阳孩子出现在人间?(    )
    A、因为太阳孩子们太淘气,又太多,她管不过来。 B、因为这样可以让世间万物有序运行。 C、因为她想让太阳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D、因为太阳孩子们像火球一样会发热发光。
    (4)、联系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应选(    )。
    A、因为……所以…… B、无论……都…… C、不但……而且…… D、虽然……但是……
    (5)、文章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
    (6)、神话不仅充满神奇的想象,还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哪位神话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给他(她)写一则推荐语吧。

    推荐人物:

    推荐理由:

  • 5、文体阅读

    筷子

    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②早在商代,筷子称为“?”,后来改称“箸”,大约过了上百年后又改为“筷”。“筷子”的“筷”与“快”是同音字。“快”表达了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愉悦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③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定,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最为出名的有驰名中外、价廉物美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用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有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玉石等名贵材料雕刻而成的各类高档筷子。

    ⑤今天,在全世界,凡吃中餐者,都用筷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的筷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的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⑥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筷子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1)、本文介绍了中国筷子的 , 以及筷子在世界上的影响。
    (2)、“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一举”是指 , “多得”是指
    (3)、画横线句子中“长”的意思是(    )。
    A、要从远古说起,有很长的时间、很长的历史 B、内容很多,有很长的话说,能作长篇大论 C、历史长、内容多,有很多话可说 D、优点多,有中国特色
    (4)、筷子有很多美好的寓意,但在餐桌上使用筷子也有很多禁忌。联系生活,举一个例子,写在下面。
  • 6、主题阅读

    父亲的作品

    ①读四年级时,我对写作文提不起兴趣。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睡不好觉。

    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父亲从文具店买回来两个厚厚的日记本。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儿子,这两个本子,一个是我的,一个给你。从明天开始,我要跟你比赛。”

    ③我吃惊地问:“比赛?您跟我比什么?”“跟你比赛写作文。”父亲郑重其事地说。

    ④我疑惑不解地问:“您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因为父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认识的字还没我多,怎么能跟我比赛写作文呢?可父亲却严肃地回答:“不是开玩笑,我说的是真的。咱俩每天写一篇作文,一共写五年,谁坚持不下来,谁就输了。”

    ⑤我自信满满地想:比就比吧,反正父亲那点儿文化基础我是知道的。

    从那以后,父亲在饭后都会弓着背,伏在桌前,一字一句困难地在本上写起来,不时还要翻翻字典。我呢,则坐在他对面,认真地写作文。他每写满一页纸,我也坚持写满一页纸。看着越写越好的作文,我心里十分高兴。

    ⑦每次我觉得累了,想放弃了,一抬头就看见父亲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像他一样坚持下去。

    ⑧我和父亲的比赛,让我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中学的时候,我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了,电台里还经常播放我创作的诗歌。当人们夸我是个有潜力的作家时,我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我,应该是我父亲!我呢——就是我父亲的作品。”

    (1)、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父亲买了两个日记本,“我们”一人一个,比赛写作文。

    结果:

    (2)、读第③至⑥自然段,将“我”的心情变化填写在横线上。

    吃惊——高兴

    (3)、第④自然段中,“我”认为父亲是在跟“我”开玩笑,原因是
    (4)、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对父亲的描写,“我”从中体会到
    (5)、在父亲和“我”的共同努力下,中学的时候,“我”在写作上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6)、下面对父亲的看法,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育有方 B、爱子心切 C、坚持不懈 D、大公无私
  • 7、把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爷爷教导我做人要有诚信,做到“ , 驷马难追”;做事情要严谨,因为“ , 谬以千里”;说话要注意分寸,因为“ , 祸从口出”;同学之间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这就是“尺有所短,”的道理;学习中处在“比上不足,”的位置时,不要停滞不前,要努力奋进;要抓住学习中的每一次机会,因为“机不可失,”。

  • 8、仿照例句,用两个以上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心情。

    例:她着奖杯,兴冲冲地往家里去,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我得奖喽!”

    (1)、我家的小狗丢了,。(表现伤心)
    (2)、过了几天,找到小狗了,。(表现高兴)
  • 9、选择恰当的惯用语填空。(填序号)

    ①占上风    ②挑大梁    ③打头阵    ④破天荒

    学校近期举行了冬季运动会,地安排了学生与教师的比赛。的是四(1)班代表队,马东膀大腰圆,一看就是的。比赛开始,四(1)班就了,结果连胜三局,大家都开心极了。

  • 10、小全带着妈妈写的购物清单去超市购物,请你帮他解决下列问题。
    ①韭菜(300克)
    ②青蒜(500克)
    ③芋头(250克)
    ④莲藕(500克)
    ⑤辣椒(50克)
    ⑥芹菜(400克)
    (1)、清单上面有些字小全不认识,请你帮他注音。

        蒜    芋

    (2)、请在蔬菜区找到小全要买的蔬菜。(填序号)

  • 11、下面四位同学分享的批注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小全:可以在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或有启发的地方作批注 B、小艺: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标画出相应的词句或在旁边空白处写批注 C、瑶瑶: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要读完全文后再作批注 D、子涵:作批注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12、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写一写。
  • 1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最后 , 我把衣服上的水拧掉,用衣架撑着,挂在晾衣绳上。

    ②一连这样冲洗了几遍,终于把衣服洗干净了。

    ③我把脏衣服放到盆里,然后打开水龙头接水,直到盆里的水没过衣服。

    接着在衣服上____肥皂,用手来回____,特别是领口、袖口和衣角处,要多____几遍。

    ⑤搓完就把衣服上的水____掉,把盆里的脏水也____掉,再把衣服____盆里,用清水来回____。

    (1)、在横线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把洗衣服的过程写清楚。
    (2)、注意加点词,按一定顺序给上面的句子排序:
  • 14、观察图片,想象你也在现场,填一填。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 15、同学们正在讨论“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全:要把事情写清楚,就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B、小乐:描写事情时,要把时间、地点和人物交代明白 C、小艺:写事情时,必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D、小威: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能把事情写得更清楚
  • 16、你知道“三山五岳”指的是我国的哪些山吗?查阅资料,选一选。(填序号)

    三山            

    五岳    北岳:    南岳:    西岳:    东岳:    中岳:

    ①泰山  ②庐山  ③嵩山  ④雁荡山  ⑤衡山  ⑥黄山  ⑦恒山  ⑧华山

  • 17、课外阅读。

    ①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却是一对雄赳(jiū)赳的父子。

    ②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了的!”

    ③在即将登临天都峰的那段最困难的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

    ④先是儿子摔倒,父亲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的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又毅然地把手收了回来。

    ⑤我怦然心动,我看到一道风景,一道用父亲与儿子画就的最美的风景!

    ⑥一步一个脚印,就这么勇敢坚定地向前走。终于,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⑦山很高,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肃然起敬,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肯定会长成一只真正的鹰。

    ⑧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孩子交给磨难的爸爸,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甜美也是一种伤害!这位父亲深谙这个道理。

    (1)、本文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2)、根据短文填表,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将父子俩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人物

    怎么说

    怎么做的

    父亲

    儿子

    (3)、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次登山过程中作者的心情:
    (4)、你是怎么理解短文最后一段中“甜美也是一种伤害”这句话的?
  • 18、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这篇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2)、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了。
    (3)、本文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要及时向别人求助的道理。
  • 19、读句子,完成练习。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①下面哪个词语不能形容第一句话的意思?
    A.高耸入云    
    B.九霄云外    
    C.直插云天    
    D.耸入云霄
    ②画线句子体现出“我”的心理。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了。请你运用动作描写,写一写哥哥投篮的过程:

  • 20、选择使用正确的字词。
    (1)、这次(辫  辩)论会上,六年(极  级)那个梳着马尾(辫  辩)的女孩,表现出了(极  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去年连200米都跑不下来的小全,(果然  居然)获得了400米跑步比赛的冠军,看来这一年的锻炼(果然  居然)有用啊!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