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阅读语句,完成练习。
A.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B.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乌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A句运用了(动态 静态)描写,写出了;B句从、、等词中可以看出运用了(动态 静态)描写,写出了。(2)、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好处是。 -
2、请赏析下面的范文及亮点。
《猎人海力布》缩写
从前,有一个名叫海力布的猎人,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一天,他在深山中打猎时,救下了一条被老鹰抓住的小白蛇。原来,这条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海力布,龙王赠予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但他不能将此事告诉别人,否则会变成石头。
自从有了这颗宝石,海力布每次打猎都能满载而归,但他从不炫耀,反而更加谦逊地帮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然而,几年后的一天,他在深山里打猎时,听到一群鸟儿在议论,说大山要崩塌,山洪即将暴发,会淹没整个村庄。
海力布心急如焚,急忙跑回村里,告诉大家这个可怕的消息。但村民们并不相信,以为他在说胡话。为了救大家,海力布不得不违背誓言,说出了宝石的秘密和自己听到的一切。村民们看到海力布变成了石头,终于相信了海力布的话。他们含泪向很远的地方搬去。半夜里,果然山洪暴发,村庄被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海力布的名字成了无私与勇敢的代名词,他的石像也成为永恒的纪念,屹立在村庄的入口,提醒着人们铭记他的恩情与牺牲。
评语:这篇范文在写作方法上遵循了缩写故事的基本要求,如情节精简、人物突出、保持原意等,同时也注重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3、下面是众众对课文《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填序号)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1)、与原文对照,他保留了原文的 , 删减了。A.主要内容 B.次要内容
(2)、原文中的人物对话都换成了简短的 , 长句缩为。A.短句 B.转述句
-
4、想一想,你会如何缩写故事,完成下面小题。(1)、我在缩写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时,知道这个故事的重点内容是。这些重点内容应该保留,其余的内容要适当删减。(2)、我准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提纲如下:
-
5、下列故事不能作为本次习作的缩写目标的一项是( )。A、《牛郎织女》 B、《孟姜女哭长城》 C、《守株待兔》 D、《猎人海力布》
-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1)、细读课本第44页,我知道这次习作的要求是缩写。我准备运用、、和等方法进行缩写。(2)、下列关于缩写故事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缩写时注意上下文的过渡,文章语言要通畅,衔接要自然。 B、缩写时要把握主要事件和主要材料,删掉次要事件和次要材料。 C、只要把长篇的故事写成短篇的故事就可以了。 D、缩写完成后与原文比较一下,看是否完整连贯。
-
7、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1)、“源头活水”这个词语出自“?”这两句诗。(2)、一个人要想能熟练运用知识,使艺术创作流畅自如,就要广泛地阅读大量的书籍,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二)中所说:“ , 。”(3)、书里有方法。《论语》中的“ , ”告诉我们学习要多记多背,不知满足。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朱熹的诗句“昨夜江边春水生,”告诉我们书读多了,原本晦涩难懂的道理会变得清晰易懂。
-
8、看拼音,写词语。
bù chǐ xià wèn
qǐ yǒu cǐ lǐ
xīng wáng shèng shuāi



jīn jīn yǒu wèi
yì zhī bàn jiě
zhēn qíng shí gǎn



-
9、看拼音,写词语。
qǐ néng
yǒu xiàn
kǎi gē
tǒng yī
zhǎn duàn





zhū gě
mǒu rén
shuāi ruò
wú chǐ
xiàn zhì





-
10、看拼音,写词语。
jiù fù
yīng xióng
wú xiàn
shù shuō
yàn fán





huāng táng
xīn suān
fǎng wèn
shū kān
fán suǒ





zhì pǔ
kān wù
jiào huì
chēng wèi
lǎng sòng





-
1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立夏农谚表
分期
初候
二 候
三 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地潮热,蚯蝴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立夏麦啊嘴,不能缺了水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
(选自《二十四节气画卷》)
【材料三】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华夏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骚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有删改)
“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蒽、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习俗,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
(选自《节日之书》,有删改)
【材料四】
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荷香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被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
(选自《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有删改)
(1)、布谷鸟的歌声是向劳动人民传达什么讯息?( )A、把锄耕地 B、割麦插禾 C、灌溉庄稼 D、种黍种麻(2)、“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A、滋养万物生长,给予酷热考验。 B、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C、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 D、是大自然的语言。(3)、班级展开“夏之美”主题学习活动,下列哪一项关于夏天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 )A、农谚 B、习俗 C、形成的原因 D、哲思(4)、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包括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B、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 C、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和凉皮等习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5)、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主题学习活动。某同学收集了以上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他填写未完成的部分。“夏之美”主题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日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①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③
②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④
-
1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放在同一个意境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本诗中“ , ”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的景象。(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B、诗中用到了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 C、诗人初离乡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见月,寄情千里,触发了对家乡和君王的恋恋不舍。(3)、本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
13、【选做】这次参观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大家想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了解历史,你会给大家推荐什么呢?
影视作品名称:
最喜欢的人物:
作品主要内容:
我的感受:
-
14、参观过后老师又给大家找来了关于地雷战的短文,一起来看看。
海阳的地雷战
狡猾的敌人吃过几次苦头后,便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他们遇见了“踏雷”,就用石灰粉在其周围撒个圈,以防接触;遇见了“绊雷”,就远远地用铁钩子钩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我们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我们就研究出“拉雷”,等前面的群众过去后,再拉响地雷,专炸敌人的大队人马;敌人无规律地走,我们就实施“飞行爆炸”。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先后制造和改进了“钉子雷”“水雷”“梅花雷”等三十余种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有一次,敌人出洞到文山后,发现路上埋着地雷。他们仍然依照旧例,用铁钩子把地雷钩出,然后急忙卧倒,可是钩出的雷是假的,真雷却在他们卧倒处爆炸了。
为了对付敌人的扫雷组,民兵们又四处扒出新土,故意露出可疑的痕迹,把真雷埋在没有新土的地方,使敌人上当受骗。当敌人发现这个秘密后,民兵们又在新土处埋上地雷,在新土旁插上草人,并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敌人一见,必然气愤地上前拔,即遭雷炸。
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敌人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当时在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盛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敌人开了花。”
(1)、看到题目 , 我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记下所用的时间,约分钟。(2)、带着问题“我们是如何应对敌人想出的办法的”,再次阅读第1自然段,补全下图。
(3)、抓住关键句有助于把握段落内容,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句。通过关键句可以猜到这一自然段要讲的内容是。(4)、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介绍了地雷的种类和对敌人的打击。 B、敌人很容易发现民兵埋雷的秘密。 C、短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D、短文引用歌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15、同学们在了解了地道战的历史后,纷纷进行了总结,你也来一起完成吧。(1)、读句子,抓住关键词选择地道的特点。(填序号)
①容量大 ②不昏暗 ③牢靠 ④数量多
a.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b.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c.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d.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2)、面对敌人的进攻,冀中人民是怎样应对的?请阅读课文,补全表格。敌人的攻击
应对的办法
火攻
“孑口”上装吊板
水攻
其他方法
转移到旁的村子
-
16、老师介绍地道战遗址时,说了一段话,望望觉得可以用词语来概括,帮他选一选。
A.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狡兔三窟,易守难攻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 -
17、阅读下面对“地道战”的介绍,完成练习。
日本 qīn lüè____军在冀中平原上修筑了许多碉(diāo zhōu)堡,任丘(jiū qiū)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dǎng____的领导下,挖xiàn____阱和岔(zhà chà)道,做好隐 bì____工作,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看拼音写字词,并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根据字义提示,给多音字注音。任:【rén】①用于地名;②姓。 任:【rèn】①相信;②任命;③负担或担当;④职务。
a.任丘的人民群众。 b.中国人民十分信任中国共产党。
-
18、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1)、岁月不饶人,珍惜时间是永恒的话题。陶渊明有诗曰:“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名将岳飞发出这样的感叹:“莫等闲, , 。”(2)、葛洪曾用“ , 不弃功于寸阴”告诫世人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用功;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用“一万年太久,”这样气势雄浑的语句激励我们把握当下。
-
19、看拼音,写词语。
guàn jūn
dā chéng
qīn lüè
xiū zhù
fěn suì





yǐn bì
xiàn kēng
guǎi wān
fā dòng jī




shǒu diàn tǒng
wú qióng wú jìn
nán yǐ zhì xìn



bú jì qí shù
tóng xīn xié lì
lǐ suǒ dāng rán



-
20、看拼音,写词语。
xùn qī
bào fā
jiàn gé
lǎn duò
píng héng





xié tiáo
shì yì
jiǎ rú
zhào jí
dà chén





shāng yì
jiě jué
chēng zàn
shāng liang
yǔn nuò





diǎn lǐ
chéng nuò
dé zuì
shì ruò
liè b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