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习题。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_过,从我脚边____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____过了。
(1)、将下面的动词填在语段中的括号内。闪 飞 溜 跨
(2)、画横线的句子中,“去的”指的是的时光,“来的”指的是的时光。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的感慨。(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洗手、、等细节,写出了时间。(4)、你一定知道不少珍惜时间的名言,请写两句吧。 -
2、文言文赏析。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
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人们在不同的节日吟诵不同的诗句。寒食节时,我们会吟诵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七夕节时,我们会吟诵诗句“ , 脉脉不得语”;重阳节登高赏菊时,我们会吟诵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中秋节时,我们会吟诵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2)、“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正所谓‘近水知鱼性,’。”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真是“ , 胜读十年书”啊!(3)、明明在寒假快结束时就开始预习新学期的课文,他得意地认为自己是最努力的人了,但妈妈却说:“‘ , 。’说不定有人比你更早开始学习呢!”
-
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仿写句子)
赛场夺金的奥运 , 的 , 的 , 谁不是对祖国充满了无限深情呢。
(2)、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3)、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改为陈述句)(4)、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改为双重否定句)(5)、照样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一句话,表达词语的意思。例:怒 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①冷
②热
-
5、下列写梗概的方法,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②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③锤炼语言,连贯表达。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弟弟语重心长的一番俏皮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B、他滑冰的样子真有趣,看着他,我也不禁跃跃欲试。 C、张医生是骨科专家,他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 , 尽心尽力。 D、美好的小学时光如白驹过隙 , 转瞬即逝。
-
7、我会选。(只填序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明媚(méi) 奄奄待毙(yǎn) 万象更新 (gèng) B、耽搁(dān) 春风拂面 (fú) 一声不吭(kēng) C、泪潸潸 (shān) 头涔涔(céng) 赤裸裸(guǒ) D、徘徊(huái)哄堂大笑(hǒng) 衣衫褴褛(lǚ)
-
8、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1)、
无人烟
翻箱柜
师传身
开山祖
头丧气
前所未
心满足
积行善
(2)、邓稼先隐姓埋名,在的戈壁为祖国潜心研发原子弹,甘做“垦荒牛”。(3)、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出现的各类智能设备和虚拟交互技术,给大家带来了的科技体验。(4)、唐东杰布用歌舞劝人们 , 开创了藏戏。 -
9、读一读,看拼音,写词语。(1)、从“神舟十四号”开始,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不jiàn duàn驻留。(2)、shí guāng老人从不dān ge , 他总是匆匆nuó yí着脚步。zhǎ yǎn间,他就溜走了。(3)、从这些书中,我认识了不wèi jùjì mò、坚强乐观的鲁滨逊,了解了yuán xiāo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
10、写风俗习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了解家乡哪些民俗?试着回忆一下:春节元宵,守岁、逛花市、抖空竹;清明端午,踏青扫墓、看龙舟、吃粽子;中秋重阳,赏月、尝月饼、登高……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
要求: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不少于400字。
-
11、忆节日美食:阅读《端午飘香粽》(节选),完成各题。
端午飘香粽
①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都要给我们包粽子吃。在我有记忆时,奶奶就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她不善言辞,不苟言笑。虽然她也爱着我们这些隔辈人,但脸上总是正正经经的样子。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
②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整体的宽苇叶,粽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
③煮粽子是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的事情,我们倒也很钟情这份“差事”。
④儿时,我家居住的平房是独院,进门后是一个空院子,穿过空院才是居住的房子。空院周边是几株葡萄树,院中间是片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先是就地取材,从地面挖土,挑出石头后,和成泥巴。将家中的大锅放在地中间,沿着锅沿周围码上第一层砖,然后一层泥土一层砖地逐渐垒高灶台。大铁锅随着灶台的施工也慢慢地架起升高。灶前留下个不小的添柴入口,灶台后面留个排烟出口,上面插上一截约一米长的破烟囱,烟囱与灶台接口用泥糊严粘牢。
⑤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
⑥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持木柴连续燃烧,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锅内温度。
⑦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布满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
(1)、阅读文章第②段,为下边的图片排序。①
②
③
④
→→→
(2)、结合文章内容,将作者煮粽子的过程补充完整。搭砌设灶→→→收集柴火→→添柴保温→粽子出锅
(3)、文章详写的内容是 , 略写的内容是。(填序号:A.包粽子的过程 B.煮粽子的过程)。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4)、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5)、本文情感丰富,请你说说文章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结合实际说说。 -
12、话节日聚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阅读任务。
【材料一】端午节,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他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他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材料二】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上网时间
上网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
10岁以前“触网”学生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找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49.8%
29.1%
40%
58.2%
(1)、根据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有、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学习、查找资料。其中比例最高的两项是:、。(2)、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①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不包括看新闻、看电影、购物。
②大部分学生10岁以前就开始“触网”。
③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且大部分上网时间较长。
④“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里的“距离”指两个座位之间的间隔距离。
(3)、请你在正确理解材料一画线句子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网络使用对学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就如何平衡网络使用与现实生活互动的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
13、连节日风俗:下列古诗与哪个节日或风俗习惯有关,请你连一连。
《寒食》
《十五夜望月》
《迢迢牵牛星》
《元日》
春节
七夕节
寒食节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
禁火、吃生食
贴对联、贴年画
穿针乞巧
-
14、赏诗中文化:诗词积累。(1)、“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寒食》一诗中的“ , 。”这两句就表明了这一点。(3)、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 , 。
-
15、习语文百科: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先生写的。(2)、《寒食》中的“春城”指的是春天的京城。(3)、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时间准备,无须打腹稿,只要能开口发言不停下来就可以。
-
16、观春节风俗:词句段运用。
腊八节前夕,一家人忙着准备腊八粥的材料,只见选用的食材很多,粥的颜色很多,添加的配料很多,熬煮出的粥香气四溢,味道醇厚丰富。请把句中三处“很多”换成不同的说法:① ② ③
-
17、析遣词造句: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C、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锅里,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
18、辨释义正误: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擢:伸出。) B、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前的第105天。) C、今夜月明人尽望。(尽:都。) D、脉脉不得语。(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
19、来咬文嚼字:读句子,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腊月和正(zhēng zhèng)月,在农村正(zhēng zhèng)是大家最闲暇的时候。(2)、无论身处何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脉(mò mài)脉深情都是一脉(mò mài)相承的。
-
20、写饮食风俗:读拼音,写词语,请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①áo
腊八粥,泡腊八蒜,吃②jiǎo zi
、贴春联、③rán
放花炮、拜年等都是中国人④qìng hè
新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