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幕”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覆盖在上面的大块的布。②垂挂着的大块的布。③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在“雨幕”中,“幕”字应选第种解释。
-
2、划去括号里读音有误的一项。
雨中的世界是一幅生动的图画:风儿摇撼(gǎn hàn)着道旁的梧桐树,发出潮水般的喧(xuān xuàn)哗声,雨点儿在屋顶上雀(què qiǎo)跃地歌唱,家雀(què qiǎo)儿在檐(yán zhān)下避(pì bì)雨,梳理着湿漉漉的翅膀。
-
3、语言实践。
同学们就“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开展辩论,请你参与。
正方:我方的观点是“科技发展利大于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吃到“超级稻”,住进高楼大厦,还能。
反方:我方认为。如。
-
4、课外阅读理解。
神奇的仿生学
(一)
①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内有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细胞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的神经电脉冲,就可区别出不同的物质。
②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既可以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也可以用来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
(二)
①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仿生学就是科学家通过对大自然和动物界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模拟动物的功能,科学家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②你知道飞机与鸟类的关系吗?实际上,飞机的出现,来自对飞行鸟类的直接模仿。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学家对蛛丝进行研究,制造出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绳索。响尾蛇导弹,就是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的一种类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1)、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①文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是指苍蝇和航天事业本来毫不相干。
②不同的神经电脉冲可以让苍蝇大脑区别出不同的物质。
③小型气体分析仪“探头”是一种金属,而不是活的苍蝇。
(2)、阅读全文,找出不同动物与科技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表格填写完整。苍蝇
飞行鸟类
②
③
蛇
①
飞机
船和潜艇
高强度绳索
④
(3)、某学习小组在读完文章后整理出了一份问题清单,结合文章,判断这些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再任选其一回答。①文段(一)的“这种仪器”有什么用途呢?
②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作用?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受了动物的启发?
④选文是如何体现标题中的“神奇”二字的?
A.针对文段内容提问 B.针对题目与文章内容的提问
C.针对文章写法提问 D.从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我对问题的回答是:
-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节选)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没有”起到了作用,意在突显。(2)、文中“‘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3)、“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中“大概”的意思是( )。A、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B、不十分精确或详尽的。 C、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诗句赞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B、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C、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有说服力。(5)、阅读文段,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角度:
问题:
-
6、根据课文内容选择。(1)、《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100年间的发展历程,作者用的手法,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和 , 激发了我们的情感以及、的浓厚兴趣。(2)、《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 , 其中的说明方法有:、、、等。(3)、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它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7、按要求写句子。(1)、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难道科学没有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吗?(改为陈述句)(2)、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3)、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
-
8、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飞机的发明,让腾云驾雾不再是人们的幻想,互联网的发明,让大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曾经人们看来出乎意料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日常,归根到底 , 是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呼风唤雨的变化。
A、腾云驾雾 B、出乎意料 C、归根到底 D、呼风唤雨(2)、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A.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
①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②难道不是人类在呼风唤雨吗?
③你知道是谁在呼风唤雨吗?
(3)、指出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填序号)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举例子
①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③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4)、我发现改动后的句②与句①相比,具有( )的表达效果。(多选)①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
②人类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靠现代科学技术。
A、吸引读者 B、引起思考 C、强调“现代科学技术” D、表达强烈疑惑 -
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在20①shì jì 100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②jì shù获得了不少发现和发明。它们让人类的许多③huàn xiǎng 变成了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大大( ),其( )的 ④chéngdù甚至⑤chāo guò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同时也使世界的⑥lián xì日益紧密。我们相信,在未来,现代科学技术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奇迹,不断( )我们的生活。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语段中的括号里。
改善 改变 改观(3)、语段中的“发现”和“发明”的意思和用法不同。我们可以说:屠呦呦了青蒿素,莱特兄弟了飞机。 -
10、观察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
人类从鸟类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的相当于鸟的 , 飞机的相当于鸟的 , 飞机的相当于鸟的。
-
11、课外阅读理解。
鲸的生存智慧
日本海沿岸的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这里拥有磷虾、沙丁鱼等丰富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常居日本首位。鱼虾不仅是渔民的生存所需,同样吸引了鲸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光临,每到捕捞旺季,常常能看到鲸往来游弋。
有几年,渔业产量下降,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每次都能消耗大量的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于是这些渔民用渔船、快艇等组成船队驱赶鲸,把它们赶出捕捞海域。
然而,驱赶鲸的行为不仅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鱼虾的捕获量反而比驱赶鲸之前大大降低了,这让渔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还是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生物学家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
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这是那些短视的渔民万万想不到的。
是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是主动创造机会?鲸的生存智慧比起人类毫不逊色。
(1)、渔民的“短视”体现在哪里?( )A、追求鱼虾的捕获量。 B、驱赶鲸。 C、滥杀鲸,获取利润。(2)、鲸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是怎样的?请选一选,填一填。①鱼虾 ②粪便 ③鲸 ④浮游藻类
(鲸)→→→→
(3)、下面表格中问题是某个学习小组提出来的,请选出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A.写作目的 B.写法 C.内容 D.启示 E.题目
问题
提问角度
文章以“鲸的生存智慧”为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介绍了鲸怎样的生存智慧?
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读完本文后,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资源?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4)、我会从的角度提出问题:。 -
1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③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出现的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①
⑤
第二次
②
③
第三次
④
铃铛响个不停
(2)、读完选文,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并任选一个作答。问题①: 问题②:
我对问题的回答是:
(3)、生活中的很多发明都受到了动物的启发,比如潜水艇和鱼,直升机和蜻蜓等。请你选一种发明,写一写它和动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 -
13、按课文内容填空。(1)、《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课文主要讲了 , 并从中受到 , 发明了安装在飞机上,的过程。(2)、雷达通过 , 无线电波遇到 , 被接收到,显示在上。从雷达的荧火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 , 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3)、雷达的天线就像是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
-
14、按要求写句子。(1)、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照样子,写一个设问句)(2)、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①缩写句子:
②语句中的“终于”一词说明了。
-
15、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选一选。
①针对课文的题目 ②针对课文的内容
③针对课文的写法 ④联系生活实际
(1)、题目“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的“秘密”是什么?(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3)、科学家是如何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4)、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人类受到了动物的启示而发明的? -
16、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为了探究蝙蝠能在夜里捕捉飞蛾和wén zi____的秘密,kē xué jiā____在屋子里 héng qī shù bā____地拉了许多系了铃铛的shéng____子做实验。他们反复yán jiū____,zhèng míng____蝙蝠是靠超声波探路的。人们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了 léi dá____。
(1)、读拼音,在横线上写字词。(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系”与语段中加点的“系”读音相同的是( )。A、联系 B、关系 C、中文系 D、系鞋带 -
17、小练笔。
假如第五粒豌豆开花后,也长出了豆荚,结出了小豌豆。它会对小豌豆们说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豌豆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们说:“。”
小豌豆们齐声回答:“好的。”豌豆妈妈欣慰地笑了。
-
18、下列哪些作品不是安徒生写的?请选择出来( )。A、《九色鹿》 B、《皇帝的新装》 C、《拇指姑娘》 D、《丑小鸭》 E、《大林和小林》 F、《白雪公主》 G、《野天鹅》 H、《卖火柴的小女孩》J.《海的女儿》
-
19、现代文阅读理解。
住在“面包烤炉”里的“面包师”
我的样貌有些平平无奇,但那又怎样?“鸟”不可貌相!你仔细看,在那棵大树树干的背风处,是不是有个酷似“面包烤炉”的圆顶泥制巢穴?那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得意之作。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精妙之处吧!为了保证巢穴结实耐用,选址必须有讲究。就像我的巢穴这样——以粗壮的树干为基础,建造在背风处。这样一来,巢穴既能得到阳光的照射,变得干燥且坚硬,还经得起恶劣天气的考验,无惧风吹雨打。选好位置后,我会先铺一层泥打好地基,然后就用泥、黏土等一点点地堆建起巢穴的外部墙体,也可以用一些草叶、小树枝等进行加固。
为什么从巢穴入口往里看,感觉内部空间很小?当然是因为我对巢穴内部进行了设计!我在巢内建了一堵墙,隔开入口和巢室,这样能大大提高安全性。在建造完成后,再晾晒几天,等泥巢彻底干燥就可以入住啦。
这个巢穴我并不会久用,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就会在旧巢附近修建新巢。当你看到两三个,甚至更多“面包烤炉”堆叠起来的壮观场景时,可不要太惊讶哟!怎么样?我们棕灶鸟的“面包烤炉”厉害吗?那就为我们点个赞吧!
(1)、文中的“面包师”指 , “面包烤炉”指。(2)、读短文第2、3自然段,填一填“面包烤炉”的制作过程。(选址)————————(晾晒 )——
(3)、短文中“我”对巢穴内部进行了怎样的设计?其好处是什么?找出相关语句。(4)、短文以“住在‘面包烤炉’里的‘面包师’”为题有哪些好处?(5)、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答案:
-
20、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①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②“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小女孩的心情随着豌豆的生长发生着变化,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2)、下列问题不是针对选文第②段内容提出的是( )。A、母亲为何把这棵豌豆苗称作花园? B、为什么小女孩心情越来越好? C、哪粒豌豆做的事最有意义? D、从哪里能看出小女孩对生命的热爱?(3)、读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仿佛看到了的情景;从“轻轻地吻”中,我能体会到。(4)、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选择正确的说法( )。A、因为豌豆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女孩在那一天特别高兴。 C、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振作起来快乐地生活。 D、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