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探究汉字的音形,把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选项序号写在括号里。
    (1)、
    A、(huà)归 B、(wèi) C、(jiàn)隔 D、玲珑(tī)透
    (2)、
    A、(chéng) B、(xiá) C、说(shù) D、(qiǎo)然无声
    (3)、
    A、销毁 B、迟延 C、与国无疆 D、不记其数
    (4)、
    A、隐蔽 B、惟独 C、应接不暇 D、奇珍异宝
  • 2、感受文字,根据拼音把词语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翻开一本好书,宛如置身 jīn bì huī huáng的文学 diàn táng , 在诗词里 lǐng luè壮丽山河,于故事中 dǒng dé处世之道。那些洋溢着zhēn qíng shí gǎn的文字浸润我们的心田,qǐ dí我们的智慧,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 3、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生活也是一场美好的“遇见”。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记录日常生活的美好吧!

    习作提示:一花一鸟总关情,四时景物皆成趣。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个物件(物品)和哪个场景(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将印象最深的物件或场景写下来,和他人一起分享。

    习作要求:如果你写的是物件(物品),要写一写与它有关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你写的是场景(美景),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题目自拟,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400字左右。(请另附作文纸)

  • 4、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相关练习。

    庭槐葱茏

    李 亚

    ①从前,我们这里没有谁刻意种槐,都是它自己酿出来的。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条根,在地下钻啊拱啊,酝酿又酝酿,终于冒出地面。先是一簇鹅黄,渐成碧绿,小草似的长起来。很容易就看出它不是草,它的叶子顶在头上,不几天就长到窗台高,纤纤细细地在风中轻摇。

    ②槐叶相对而生,柄尖独有一片,像是给这组叶子做个结束:好啦,我是最后一片啦。叶子上的白色绒毛肉眼看不出来,镰刀状的托叶也几不可见。槐叶的这个样子颇具特点:枣叶与它大小相似,但比它厚,叶面还有蜡;榆叶与它大小也差不多,也比它厚;柳叶虽略窄一些,但比它长而厚。别的冀中常见树叶也都比槐叶大,大叶杨的叶子有人的两个巴掌大,梧桐叶子更大,好多片槐叶并在一起也比不上它。

    ③槐叶在春天与花同时长出,常被鸟雀啄落。刮风时它们发出细密声响,像是小雨从空中落下。夏天刚过去,槐叶就开始落了,不发一点声响。它太轻,即使叶子还很润泽,也是无声地飘落。等不到深秋,槐树已脱尽叶子,删繁就简,留下道劲疏离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④槐花,我们称为槐子花。槐子花一开便是盛期,全村飘着浓郁的甜香,树上堆雪似的,极有气势。这花可以吃,因它甜香,炒菜似乎不宜,除非放辣椒压住甜气。拌上白面蒸吃最佳,佐以蘸料,入口清新,齿颊留香。生吃也可,我小时候常一朵一朵地吸它的花蜜。槐树花期短,十天左右吧,细碎的花蕊就随风飞舞,堆积在墙角。

    ⑤槐树更多是作为行道树长在路边,花为黄绿色,落时满街,人来人往,踏碎了花瓣,印在深灰的路面上。花落后结出槐角,又叫“哗啦丹”,嫩时晶莹碧绿。我小时候曾摘下来用砖砸,满手粘绿,以图尝尝那微苦的仁。秋风吹落干枯的槐角,可捡回家,泡至发软,剥去外皮,撕取槐豆上那点薄膜,加水,放入锅中熬煮,像是吃炖烂的粉条。

    ⑥我家曾有一棵老刺槐,不知历经了几代,后来树干发朽,树冠又遭雷击,渐渐枯萎。但它生机不灭,每年春天在老干上冒出几枝新绿,努力表明它还活着。我出门便见这棵老槐,归来又见这棵老槐,总觉得它像位老辈,慈祥又亲切。

    ⑦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村外有,村里有,院外有,院里有,槐树如同标配,每户都有。它长得快,材质硬实,长到一臂粗细,即可加工成锨柄锄柄,长至一腿粗细,即可做檀条使用。

    ⑧一个院子里种上两棵槐树,繁枝茂叶间落着啾啾喳喳的鸟雀,那是多么迷人。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

    (有删改)

    (1)、我能梳理文章的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从槐叶、和槐树干等方面写出了槐树的特点。根据梳理,我概括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2)、下列说法中,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中的“酿”“钻”“拱”“冒”,写出了槐树努力生长、破土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B、第②自然段中,作者拿枣叶、榆叶、柳叶、大叶杨以及梧桐的叶子与槐叶比较,是为了衬托槐叶的单薄。 C、第③自然段中“删繁就简”的意思是说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直至脱尽,只剩下枝条。
    (3)、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短文第⑦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    )。
    A、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树。 B、槐树长得很快而且硬实。 C、每一棵槐树都有它的用处。 D、家乡处处有槐,而且槐树用处很多。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
    (5)、作者最后说“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短文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 5、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相关练习。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聚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特角”——触角!我们知道,大部分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chuí);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着触角。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昆虫的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昆虫的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 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触角除了有嗅觉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声音,找到雌蚊子所在的位置;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得到灵感。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带着问题读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读到短文的题目时,我马上想到了下列问题。
    (2)、读了短文,我将了解到的昆虫触角的知识,梳理成下图,这样就更清晰了。
    (3)、根据短文的意思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昆虫的“鼻子”其实就是触角,像工蜂就有6000多个触角。

    ②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报警仪器,就是模拟昆虫触角的特点制造的。

    ③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设问句,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

    (4)、短文主要运用了等说明方法。第④自然段中“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则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5)、短文的开头没有直接介绍昆虫的触角,而是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说说你的理由。
  • 6、阅读两首古诗,完成相关练习。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题梁任父同年

    【清】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低离分裂力谁任。

    杜鹏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释】①梁任父: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作者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②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③低(kuā)离:这里是割裂的意思。④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化为杜鹃,劝丛帝改过自新直至啼血。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生气:    万马齐喑:    题:    寸寸金: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龚自珍对现状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黄遵宪对现状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一句。对于未来,龚自珍希望 , 黄遵宪则希望自己和梁启超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读古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己亥杂诗》用了“风雷”和“万马齐喑”两个比喻,《题梁任父同年》则用了“杜鹃啼血”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

    ②有些成语来自古诗、传说,“不拘一格”就出自《己亥杂诗》,“精卫填海”就出自《题梁任父同年》。

    ③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都可以用高昂的语调来读。

  • 7、在乡村图书馆留言板上,四位同学留了言,你觉得不太合适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8、小玲、小建、小童三位同学参观乡村图书馆后,发表如下感言,请你来参与。

    ①小玲: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所以我一定要好好读书。

    ②小建:是的,读书可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③小童:带着问题读可以加快读书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④我:

  • 9、乡村图书馆“民间故事”书架上放着四本书,你认为放错地方的是(    )。
    A、《田螺姑娘》 B、《猎人海力布》 C、《水浒传》 D、《列那狐的故事》
  • 10、在乡村图书馆“错别字驿站”中,小杭将词语卡片分成了四组,请你判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平恒  谎话  磨灭  心旷神怡 B、瞌睡  荒唐  爱慕  负荆请罪 C、恍惚  报刊  抖擞  玲珑踢透 D、闲逸  煤碳  嫉妒  路不拾遗
  • 11、四位同学在乡村图书馆的朗读亭里训练朗读,下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逼(qiǎng)    隔(jiàn)    过(yǐn) B、(jiǎn)    责(qiǎn)    的(sì) C、下(bā)    油(zhà)    胆(qiè) D、近(āi)    发(xiào)    便宜(pián)
  • 12、小杭邀你参加年俗文化活动,完成相关习题。

    吃年糕杀年猪,舞龙舞狮看大戏,烤火放炮赏烟花,剪花写福挂春联,迎新祈福买年货……集年俗美食、旅游观光、文化享受为一体的年俗文化旅游节开始了。

    在非遗展区□根雕技艺□旗袍制作□剪纸□烫画□面塑等非遗手工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围观□

    在乡村文化礼堂,“村晚”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舞龙表演、越剧、唢呐独奏……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民俗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1)、下列词语,与年俗文化所体现的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太平盛世 B、安居乐业 C、丰衣足食 D、多事之秋
    (2)、请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3)、请你为年俗文化旅游节撰写一则宣传语,邀请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4)、请在年俗文化旅游节中,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写具体。
    (5)、在非遗“烫画”展区,小杭看到了下面两幅作品,请你为烫画配上合适的诗句。
    (6)、年俗文化旅游节的美食广场上,垃圾桶里丢弃着很多未吃完的美食,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来劝导这类现象的句子是(    )。
    A、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B、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13、小杭准备给全班同学写新年贺词,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练习。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qīn mì____无间,团结互助。我们bǎo lǎn____群书,相互qǐ dí____。新的一年,让我们牢记失败的jiào xùn____,míng【    】记老师的dīng zhǔ____。让我们不饱食以终日,A,继续努力学习,bǎo chí____积极心态,争做阳光少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岁月不待人。让我们同心协力,勇敢追逐梦想,共创美好未来!

    (1)、阅读小杭的新年贺词,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词语。
    (2)、小杭的新年贺词中,A处应填“”,B处应填“”。
    (3)、“追逐”的意思有:A.追赶;B.追求。贺词中“追逐”的意思是(填序号)。我还能用“追逐”的另外一种意思写句子:
    (4)、小杭写贺词时不能确定“míng”字怎么写,根据词典释义,“míng记”中的“míng”应选择(    )。
    A.明:①明亮(跟“暗”相对);②明白,清楚;③懂得,了解。
    B.铭:①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公德等的文字;②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也比喻深刻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同心协力”的“协”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调有序。 B、本次新年联欢晚会由教育局主办,我们学校办。 C、邻里之间有争端要商解决,万万不可大动干戈。
  • 1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副春联抄写下来,注意笔画、结构和整体布局。

    国运昌盛福星照 幸福生活万家欢

    美好未来展宏图 春天象征新生路

  • 15、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社团活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最喜欢参加哪个社团(剪纸、阅读、绘画、合唱等)?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是对某项技能的热爱,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因为亲切幽默的老师?请与大家分享你的社团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题目自拟。
  • 16、阅读。

    母亲的5000米奔跑

    ①我6岁那年的夏天梦想成真,吃上了冰糕。

    ②那天,母亲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和村民们一起在地里收庄稼。晌午,村主任买了10多根冰糕分给大家。大家都躲在树荫下吃着冰糕。母亲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拿着冰糕,奔跑在回家的路上。太阳在头顶上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汗水早将她的衣服浸得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她像是负重的老牛一样不停地喘着粗气,跑过了一村又一村。她知道自己要跑5000米才能跑到家里。

    近了,更近了,终于望见了绿树环抱的村庄,终于看见了破败低矮的茅草屋,终撞开了虚掩的大门,终于瘫在了自家的庭院里,终于气喘吁吁地喊了声“孩子”。母亲的头发湿漉漉的,把我拉到面前,伸开了右手。我看到在她右手手心里有根小棍,一张巴掌大的纸,一小口水。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喝!快喝!”一块冰糕化得只剩下一小口水了。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一口气喝了4碗凉水才吃力地站了起来。这就是我这一生中吃的第一块冰糕——确切地说,只是吮吸了一点冰糕水而已。就是这点冰糕水,却甜到了我的五脏六腑,甜了我的大半生。

    批注:____
     

    ④11年后,当我上学参加长跑比赛时,刻骨铭心地感受到5000米究竟有多远了。5000米,跑得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5000米,跑得我眼前金星直晃。

    ⑤当我心潮起伏地写到这里,哽咽着和母亲谈起我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她淡淡一笑:“只要能让你吃上冰糕,别说是5000米,就是10 000米,我也会一直跑下去。”

    (选自顾报威《母亲的5000米奔跑》,有删改)

    (1)、“奔跑吧”社团根据本期跑者故事设计了宣传专栏,请把下面有关母亲的场景补充完整。
    (2)、读画横线的句子,关注加点的词,作批注。
    (3)、本文主要写“母亲的5000米奔跑”,为何第④段写“我”跑5000米?(    )
    A、为了记录自己与长跑的一段特殊缘分。 B、通过自己跑5000米的经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C、通过自己跑5000米的艰难,突出母亲当年的不易。 D、强调时间流逝,作者已能像母亲一样承受长跑的辛苦。
    (4)、学校在母亲节举办“最美母亲”评选活动。请用“事例+品质”来为文中的母亲写几句推荐词,参加此次评选活动。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提到运动,总有人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调侃。可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会使孩子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然后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学生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约20%。

    ③当孩子运动时,血液循环会加速,使大脑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就像是给大脑的“发动机”注入了高能燃料,让大脑细胞更加活跃。而且,运动还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它就像大脑的“肥料”,有助于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从而增强记忆力。

    ④运动还能给身体提供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更灵活。芝加哥的内伯维尔中央高中开设了一门特有的课程:“零点体育课”(即每天文化课前安排一节体育课),这门课不但让该地约1.9万名学生成了全美国最健康的学生,而且还让他们成了更聪明的学生。

    【材料二】

    【争做运动小达人】

    (1)、“奔跑吧”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运动与大脑的关系:运动让注意力更集中、
    (2)、以下是同学们对材料一的讨论,理解有误的是(    )。
    A、材料一以俗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开头,能引发读者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B、材料一第②自然段“每天”“平均”等词,说明科研人员不是用少量的数据进行测评的。 C、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举“马哈尔的研究”例子增强了“运动让注意力更集中”的可信度。 D、材料一第③自然段多处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大脑需要的东西很多。
    (3)、以下是小鹿一家人的做法、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小鹿每天早上先运动,然后再去上学。

    ②奶奶坚持锻炼。她每天跳四、五十分钟的广场舞。

    ③哥哥有180斤重,他说:“我不用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两周,大约能减20斤。”

    (4)、小城说:“我以后不参加‘奔跑吧’社团了。这些活动不仅累人,还让我难以赢过别人。”你怎么说服他继续参加社团?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
  • 18、阅读。

    【选文一】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选自许地山《落花生》)

    【选文二】

    豆豆学习单(节选)

    我兴致勃勃地把豇(jiāng)豆种下去,三天就长出了豆芽。可我忘了防范蜗牛,第二天,豆芽就消失了一排。蜗牛却逃之夭夭。

    我也不是省油的灯,第二天天没亮就去逮捕现行犯。我火速跑到菜园,看到蜗牛正大快朵颐呢。我立刻判它们流放边疆:丢过宽阔的大排水沟,它们要爬回来,还得找一艘小舟呢。

    我又补种了豆子,两天就发芽了,还追上了它们的老大哥。我高兴之余又(添 给)了它们一把有机肥。几天后它们就要进行爬竿比赛了。我给它们搭了架子,豆子乖乖地爬了上去。

    豇豆爬上架顶,整个身子垂了下来,像高空弹跳,荡在半空中。不久,开了紫色的花儿,长了三根豆子,每根约三十厘米长,从棚子上垂下来,像一条绿色的绳子。我看了真想拉着它荡秋千。它没几天就长得像铅笔杆般,我摘它下来炒,甜得像涂了一层蜂蜜。

    可好景不长,它好像冬眠了,不再长高开花。我浇着水、除着草,狐疑地望着它,弄不清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逢人就问:“豇豆为什么长了三根就不再长豆子了?”内行人说:“可能是施的肥料不对,日照不足,抑或是品种不好。”我站在豇豆旁,无计可施之下,我使出最后一招,拉着它的藤蔓,(告诉 恐吓)它:“再不长豆子,就把你们拆了!”

    说也奇怪,第二天,我竟然发现有了花苞,没几天,整个棚子开满了紫色的、仿佛蝴蝶般的花朵,像北海道的薰衣草花园。我愣在棚子前说不出话来。蝴蝶飞走后,一根根绿色的豆子纷纷垂了下来。

    吃着豇豆,母亲笑着说;“种菜要适时呀!”是啊,要适时,要相信土地的力量,在人生这条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学习。

    (选自吴当《豆豆学习单》,有删改)

    在“种地吧”活动中,各小组进行了交流。

    (1)、小鹿发表看法:人们“爱慕”桃子、石榴、苹果是因为 , 父亲拿它们同花生比,说明花生有的可贵品质。
    (2)、选文二的语言生动形象,请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选文二的第二自然段中的“大快朵颐”的意思是:
    (4)、社团成员要制作一张种植豇豆的手抄报,请你参与。

    ①请为手抄报选择豇豆的配图。
    A.   
    B.    
    C.   
    D.

    ②手抄报上想要添加豇豆的种植须知,帮小鹿梳理种植须知。

    种植须知

    施对肥料、日照充足

    (5)、同学们记录了“种植的启发”,请你参与。
     

    写法

    明白的道理

    选文一

    选文二

    借事喻理

  • 19、在第三期活动中,同学们对阅读是否要追求速度展开辩论。你怎么认为?

    正方观点:阅读应该追求一定的速度。

    反方观点:阅读不应该过分追求速度。

    我支持方的观点,理由:

  • 20、在“悠悠民间故事”活动中,小鹿对《八仙过海》的故事进行了创造性复述。他的说法、做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小鹿一开场就说:“老龙王将八仙迎进龙宫,赔礼认罪,并奉铁拐李为座上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B、接着,小鹿说:“我是八仙中的钟汉离,今天听我来讲我们八仙的故事。” C、讲到龙王大怒的情节时,小鹿皱着眉头,双手叉腰,大声喊道:“谁敢如此放肆!” D、小鹿还进行了大胆想象:“最后,八仙全部乘上巨轮渡过了东海。”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