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你快速阅读课文《冀中的地道战》,然后完成下面题目来检测阅读效果吧。
    (1)、初读课文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①冀中在哪里?

    (2)、带着问题(填序号)快速默读课文,可以运用的方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
    (3)、运用连词成句、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快速阅读第6自然段,并补充表格。

    敌人的攻击

    火攻

    毒气攻

    水攻

    其他毒辣的法子

    人民的对策

  • 2、观看电影小全在课下观看了电影《地道战》,请你完成练习。
    (1)、下面是小全写的观后感,请帮他把不会的字写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fěn suì日本qīn lüè军的“大扫荡”,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中国共产dǎng的lǐng dǎo下发明了地道战。这种具有极强的yǐn bì性、迷惑性的斗争方式,让敌人xiàn入失败的境地,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2)、小全在电影中看到了下面的词语,其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lěi)        山(qiú) B、凭(rén)        路(chà) C、碍(fáng)        丘(rén) D、弯(guǎi)        置(gé)
    (3)、电影中,冀中人民有各种手段对付想要进入地道的敌人,其中有一种“孑口”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能把“孑口”守住,真可谓(   )。
    A、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电影里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地道。请你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①下列词语中,与“不计其数”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寥寥无几        B.凤毛麟角        C.微乎其微        D.数不胜数

    ②这句话中“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写出了地道 , “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写出了地道。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

  •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谁的眼睛最好

    说到眼睛的犀利,人们总想到雄鹰;谈及目光的短浅,人们也总忘不了老鼠。其实,这只是人类的片面看法。如果真的能够让动物们对“谁的眼睛最好”这个问题来发表意见的话,我们会听到一个异口同声的回答:“自己的眼睛最好。”

    鹰眼视野开阔,视力敏锐,翱翔于两三千米的高空也能发现地面上的小动物。人要是处于那样的高度,能看到的范围就要窄得多。

    虎、豹等食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前侧,两眼的视野部分重叠,具有较好的立体视觉,不仅能看清物体,还能很好地分辨周围物体的前后位置和距离,这样的眼睛有利于追捕猎物。牛、羊等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两眼的视野互不搭边,总的视野比较宽阔,加之对动的东西特别敏感,这样的眼睛有利于及时发现前来偷袭的天敌。例如,野兔的眼睛就能同时看到前后左右的东西,哪怕在向前逃跑时,它也能监视背后的追敌。但由于两眼之间距离较远,所以需要通过不断转头来看清周围的物体。

    长颈鹿的眼睛适于从高处看东西。老鼠的眼睛适于在黑暗中贴近地面看东西。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可以相互独立地向任意方向转动,这是适应一只眼睛盯着前方的猎物,另一只眼睛防备“黄雀在后”的需要。空中善飞的小昆虫需要特别宽阔的视野,它们的眼睛是半球形的复眼。复眼中成千上万只“小眼”的视野镶嵌排列,就构成了宽阔的总视野,使其前后、左右、上下都能看得见。

    水生动物的眼睛只适于在水中看东西;生活在空中和陆地上的动物,眼睛在水中是不好用的。青蛙、海龟、海豹等水陆两栖的动物,眼睛就能水陆两用。

    每种动物的眼睛对于它本身都是最好的,都能使其更好地生存,这难道不是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奥秘吗?

    (本文作者王谷岩,选入时有改动)

    (1)、预赛环节快速阅读短文,读完这篇文章,我大约用了分钟。看到短文题目,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正式比赛判断下列关于文章的阅读方法和内容的说法。

    ①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说到眼睛的犀利,人们总想到雄鹰;谈及目光的短浅,人们也总忘不了老鼠”,阅读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②阅读时我对“敏锐”不理解,但我继续往后读,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其意思。

    ③通过抓住关键句,我知道第5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水生动物的眼睛。

    (3)、冠军争夺赛为什么所有的动物都说“自己的眼睛最好”?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加时辩论赛《守株待兔》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兔子撞树的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呢?请你根据第3自然段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4、借助关键词句,快速阅读课文,按从慢到快的运动速度给下面事物排序。

    ①光  ②游隼  ③火箭  ④猎豹  ⑤人  ⑥流星体  ⑦鸵鸟  ⑧喷气式飞机

    ⑤➯

  • 5、阅读下面描写事物速度的句子,完成练习。
    (1)、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①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②仿照画线句子,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话。

    绿皮火车的时速是120~160千米

    D字头动车组列车的时速是160~200千米

    G字头动车组列车的时速是250千米以上(含预留)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①抓住“”这句话,就能把握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②阅读时要借助关键词句品析。画横线的句子中,“”具体写出了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作者还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与“”作比较,生动地说明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之

  • 6、小全观看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写了一段感想,请你完成练习。

    huǒ jiàn____pēn shè____出yí shù____巨大的火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瞬间离开lù dì____,发射升空。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圆满完成9个小时出舱活动,创下了新的纪录,____(yíng yín)得了广泛关注。我们仰望____(hào gào)瀚的星空时,航天员们是否也在____(fǔ fú)视我们美丽的地球?……航天事业一直被以“国之重器”的称号,专业化程度极高。这些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nán yǐ zhì xìn____的成绩。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看拼音,写词语。
    (3)、下面和语段中的“冠”读音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怒发冲 B、摘得桂 C、李戴 D、蝉联
    (4)、下面词语的意思与“瞬间”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好一会儿 B、半天 C、霎时间 D、一日三秋
  • 7、有人说要在太空中建立一个大型空间站,我们在地球被破坏之后,都到空间站去生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 8、我国对月球进行了探测。读短文,完成练习。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风暴洋北部地区,并将1731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经过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百万分之一百二十以下,而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一百八十,相当于1000千克月壤中大约120克水,1000千克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这一新发现是对月球是否有水的最有力的证明。

    什么是月球水?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月球水不是直接可以用来饮用的普通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和固态水的形式存在,并非地球上的液态水形式。“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的是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qiǎng)基。如果想要成为日常使用的液态水,月球水还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例如高温。

    “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有水,对我国的科研成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如果月球表面有广泛的水存在,那么人类就可以想出方法获取这些水资源,例如通过加热月壤,获得液态水。其二,月球上有了水以后,还可以把它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样的话,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三,水、氧气和氢气除了可以供日常生活使用以外,还能用于生产和制造,氢气还可以充当能源,例如火箭的燃料。

    (1)、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2)、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月壤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月球上有水”的结论 B、“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基,可以直接饮用 C、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3自然段中的“其一”“其二”“其三”后面的内容不能互换位置,作者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了月球有水的现实意义
    (3)、画线语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9、小全对火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搜集的有关火星的资料。读一读,完成练习。
    (1)、在下面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通顺。

    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是哪一项?(    )
    A、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5%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列数字) B、火星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作比较、列数字) C、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22.6秒。(举例子、列数字) D、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个名叫“海盗号”的探测器。(打比方)
    (3)、学习策略小全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制作了“火星介绍卡”。读一读,填一填。

    火星介绍卡

    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相近,有更替

    表面特点

    表面有黑色线条;表面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表面温度

    气候

     

    科学家的新发现

    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①阅读任务: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②阅读方法:为完成这一阅读任务,我会关注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采用的阅读方法。

    ③阅读成果:(填写“火星介绍卡”)

    ④得出结论:

  • 10、你对外星球的了解有多少呢?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根据探测器传来的pāi shè____照片可以看出:探测器的guān cè____点是一个gān zào____的lèi sì____ shā mò____的地方,这里有极少的yǎng qì____,zhòu yè____温差大,有极弱的cí chǎng____,有坚硬的土(rǎng yǎng),还分布着(yǔn sǔn)石。纵观上述因素,科学家cāi cè____,这个shén mì____的(héng hěng)星上没有生命的迹象,它对宇宙来说只是(cāng cáng)海一粟(lì sù)。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词语,将语段补充完整。
    (3)、“因素”中“素”的意思是(    )。
    A、本色;白色 B、本来的;原有的 C、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 D、素来;向来
    (4)、下面词语中与“沧海一粟”意思不相近的是(    )。
    A、九牛一毛 B、微不足道 C、可有可无 D、微乎其微
  • 11、爷爷没有去过故宫,请你为他介绍一下故宫的景点之一太和殿吧。从故事传说、位置、样貌、作用等方面写一写讲解词。
  • 12、丁丁搜集了关于博物馆的材料,读一读,完成练习。

    【材料一】在我国,“博物”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博物馆出现得却很晚。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是1868年法国人在上海创办的——震旦博物院。之后英国人、美国人陆续在上海、成都、台湾等地创办了博物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则是1905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jiǎn)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由国家成立的博物馆,是192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过去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得到蓬勃发展。而今,中国已经创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它们正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记录、传承、推广着灿烂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有数据表明,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参观博物馆成为生活的新风尚。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功能,自2012年5月起,设立了教育体验区。目前,围绕“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来馆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

    【材料三】《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节目备受人们的青睐。除了获得高收视率、高点击率之外,在社交网络平台中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热潮。

    【材料四】虽然博物馆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它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不少博物馆还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而体验和互动严重不足。调查发现,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

    (1)、运用策略想要了解博物馆的简史,可以重点阅读材料;想要了解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阅读材料
    (2)、下面这句话适合放到材料的开头。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已不再是小众需求。

    (3)、读材料三然后想开去,思考:这类文化节目为什么会赢得人们的青睐?请再写出三点。

    ①能让人更加细致地了解珍宝。    

        

  • 13、同学们在交流故宫的相关知识,读一读,完成练习。
    (1)、下面小全介绍的故宫知识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大殿”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中和殿俗称“金銮殿” B、保和殿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C、游客游览御花园时,有到了苏州园林的感觉 D、游客参观故宫时,从午门进,从神武门或是东华门出
    (2)、学习策略根据情境填空。

    如果请你为一位外国游客计划故宫一日游,并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你应该重点阅读课文中的。在游玩途中,你计划给外国游客介绍故宫的三大殿,你应该重点阅读的第自然段。

  • 14、请写出下面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选择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1)、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2)、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七米,面积近两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3)、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4)、介绍事物:
  • 15、读小全介绍故宫的语句,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匠人们雕刻的檐角小兽、大吻雕镂惟妙惟肖 , 难分真伪。 B、能工巧匠将失火后的太和门按原貌重新修整,他们的技艺真是鬼斧神工 C、故宫里的亭台楼阁造型不一,建筑精美,显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D、御花园的建筑布局和环境气氛与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16、选择合适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
    (1)、三座大殿矗立在八米多高的台基上。(    )
    A、挺立 B、站立 C、伫立 D、屹立
    (2)、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 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
    A、庞大 B、宏伟 C、高大 D、广大
  • 17、小全在介绍故宫时,遇到下列词语。其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è)    惟妙惟(qiào) B、(fēi)    德门(zhào) C、(kuò)    紫城(jìn) D、立(zhù)    雕(lòu)
  • 18、土地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给人们带来危机。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由于违背了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例子是很多的。1934年5月12日,在美国东部,一阵黑色风暴呼啸而来,狂风夹带着大量的黄沙和尘土,从遥远的美国西部草原袭来,整整刮了三天三夜,横扫了美国大陆三分之二的国土。狂风过后,一片荒芜,各处顿时变成不毛之地。河水干涸了,庄稼枯萎了,牛羊渴死了,尘土塞满了房屋,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黑色风暴。那么这次风暴袭击是怎么造成的呢?原来,从18世纪中叶起,大量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用来种植庄稼和放牧,使大片土地失去了绿色植物的保护,赤裸裸地暴露在太阳底下。结果,就酿成了那场可怕的风暴。

    (1)、美国1934年5月暴发的黑色风暴是怎么造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三天的狂风 B、温度过高 C、人们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大片土地失去绿色植物的保护 D、异常恶劣的天气
    (2)、找出片段的关键句,借助关键语句,我知道片段向我们说明的观点是
    (3)、你还知道哪个由于人们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事例?请写在下面,并说说原因。

    事例:

    原因:

  • 19、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心情如何?读句子,完成练习。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节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将表现了出来。请用这种手法写出三黑内心的幸福:

  • 20、和“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中“顺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把收割完的麦秸收拾顺溜,放在一边 B、流向庄稼地的渠水流得很顺溜 C、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脾气也变顺溜了 D、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顺溜
上一页 126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