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句式转换(1)、生命是石头下的小草不屈破土的声音;生命是风雪中的;生命是。(补充句子)(2)、在长城上,我听到外国游客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不住地赞叹:“好壮观啊!”(照样子,用其他表示“说”的词语写句子)(3)、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照样子,写一写某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B、“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失声叫着。但老班长还是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C、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D、“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
3、下列有关“有目的地阅读”阅读策略步骤,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②细读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③大致浏览文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④查找其他资料,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阅读任务。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既写了七连六班这个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属于环境描写。 B、《穷人》一文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 C、《桥》巧设悬念,最后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读《宇宙生命之谜》时,可以边读边归纳段落意思,再重点阅读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
5、在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我校举办了盛大的宣传教育活动。下面针对这次活动的描述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场宣传教育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别出心裁的安排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称赞。 B、作为活动的小主持人,我既紧张又兴奋,一上台脑子一片空白,简直是忘乎所以。 C、狼牙山五壮士粉身碎骨地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D、张晓阳分享结束后,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大家纷纷为他的精彩发言点赞。
-
6、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威风凛凛 威迫利诱 B、技高一筹 筹集资金 C、载歌载舞 三年五载 D、顾影自怜 左顾右盼
-
7、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日寇(kòu) 疙瘩(gā) B、咆哮(páo) 呻吟(sēn) C、腐朽(fǔ) 沮丧(jǚ) D、掀开(xiān) 跺脚(duò)
-
8、我们的家乡上林处处有美景。走进西燕东敢大草坪,就像踩在了无边的lǜ tǎn上;走进大明山深处,就像进入了yōu yǎ的秘境,大树参天,野花diǎn zhuì ……登上大明山顶,jū gāo lín xià , tiào wàng远方,欣赏着这一切,心中的yōu lǜ 顿时烟消云散。
-
9、习作
同学们,你知道吗?人的神态是人物心情最直接的反馈,激动、紧张、兴奋、失望、气愤等等心情都会表现在神态上。你有没有见过别人因为一件事而引起神态变化的情况,想一想,把这个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以“他(她) 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字迹工整,语句通顺,400字以上。
-
10、口语交际
五年级一班正在讨论制定班级公约。一组的三位同学针对学习展开了讨论:
甲:我认为大家早晨来了就应该早读,不该打闹。我建议写上:一日之计在于晨,入室就读书。
乙:
丙:
-
11、五年级 (1)班同学在一起交流阅读书目时,元元说:“我不愿意读名著,我觉得名著太长了,浪费时间,还不如看名著电影。”为了说服元元读名著,你会说什么呢?
-
12、以下是某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课外读书情况,请在阅读以下资料后回答问题。
书目类别
童话
名著
科幻小说
杂志报纸
漫画
其他
所占比例
43%
8%
51%
32%
39%
18%
最喜欢的阅读书目
《格列佛游记》《哈利·波特》《查理九世》《我们爱科学》《安徒生童话》……
(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班学生最喜欢读的书目类别是读得最少的书目是。(2)、你喜欢读类别的书目,请给五年级(1)班的学生推荐这样一本书: -
13、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心存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老婆婆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忽“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祝而不见”。
(1)、第1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的“又”字各是什么意思?(2)、第④自然段中“心存感激”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3)、文中两次写到女孩流泪,她第一次流泪的原因是;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4)、文中第⑦自然段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5)、第⑥自然段中,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此时,女孩想到了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写一写。(6)、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短文第9自然段的理解。 -
14、落花生(节选)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三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花生的。(2)、选文将花生和、 进行了比较,突出了、。(3)、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没有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内在很可贵,它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果实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4)、你身边是否也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举例说一说。 -
15、结合语境,根据你积累的语文知识填空。(1)、在 , 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2)、【读诗明理】面对时光流逝,陶渊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岳飞也谆谆教诲我们:“ , , 空悲切。(3)、《将相和》中的“将”是指。“相”是指 , “和”是的意思。课文讲了 、 、三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因为 。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2)、根据给出的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例:窗外,大雪纷纷扬扬。
(3)、用“生气”不同意思写句子。①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②生命力,活力:
-
1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镜匣(xiá) 空(kòng) 地 垂蔓(wàn) B、眼睑(jiǎn) 已亥(gāi) 游隼(sǔn) C、间(jiàn) 隔 强(qiǎng)逼 冠(guàn)军 D、稀罕(hǎn) 牛虻(máng) 执拗(niù)
-
18、根据语境写词语。(1)、面对日本qīn lüè军的“大扫荡”,冀中人民毫不胆怯,fèng xiàn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有力地打击了敌人。(2)、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yōu rán。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这幅美丽的wàng shào图, yùn wèi无穷。
-
19、任务四:学校开展“礼赞生活,与时代共美好”征文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习作,积极投稿。
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一起去看看吧!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变化?大胆想象未来家乡的场景或者事件,做到分段叙述,把重点内容写具体,要突出重点。
内容要求:①大胆想象未来家乡的场景或者事件,完成一篇习作,做到分段叙述,并把凸显未来家乡的美好的部分写具体。
②题目自拟。
-
20、 白杨
①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浑黄一体”的意思是 ,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
杨树的生长环境
②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④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⑤“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⑥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⑦“哪有这么大的伞!”
⑧“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⑨“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⑩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⑪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
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gǎn gàn)。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 (gān gàn)旱还是洪水□它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⑫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想一想爸爸在表带什么? ⑬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⑭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他看见车窗外,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选文有删改)
【资料链接】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袁鹰20世纪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在那里扎根落户,艰苦创业。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农田连片、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经济网络。
(1)、在句子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 在文段⑪的□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读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① ②
(4)、默读短文,在提示处做好批注。(5)、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链接”,完成下面的题目。①文段⑭“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此时,爸爸可能在想:。
②下列对文段⑭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B.句子中“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几棵小树”指他的儿女们,“风沙”指成长中遇到的困难。
C.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车窗外的风景非常优美,令他格外愉悦。
D.表明了边疆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6)、本文运用了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的赞美,歌颂了。(7)、你觉得白杨树与我们身边的哪些人有着相似的特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