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感受了阅兵式的盛大场面,来积累一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的知识吧。
    (1)、建军节:每年的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2)、我国航空母舰:我国三艘航空母舰的名字分别是舰、舰和舰。
  • 2、课外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的那个夜晚

    观看焰火后,我们陪毛主席回到了紫云轩。在卧室里,我帮毛主席脱掉外衣,放好枕头。“家骥,你看今天开国大典搞得怎么样?”我刚要退出,毛主席问我。我回答说:“太令人兴奋了!”“是啊!”毛主席接着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你说对不对?”我忙说:“对,对……主席,今天您累了,早点休息吧。”

    第二天凌晨2点多,我发现毛主席在床上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毛主席情绪平稳又无睡意,我便到厨房热了点菜端了上来。毛主席右手拿着筷子,左手翻着那部线装本的未看完的《史记》。

    突然,他把书一合,筷子一放又和我唠起嗑来:“我们革命不容易啊,有多少同志献出了生命,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这种场面,一定比我们还高兴。”毛主席的话似乎越说越沉重,因为这时他想起了因革命而牺牲的同志。

    约早上6点,毛主席仍无睡意,提出吃药。这也是毛主席的习惯,睡前常吃安眠药。这个夜晚,毛主席彻夜未眠。

    直到早上8点20分,毛主席才发出了鼾声。

    随着这“难得”的鼾声,我轻轻地关上了毛主席卧室的门。

    (1)、理解词句贵在融会贯通。你能将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它的意思吗? 你能将文中的语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①彻夜未眠:                                                          

    ②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2)、毛主席说:“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改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意思不变。                                           
    (4)、从短文最后一段“难得”的鼾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根据选段补全下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受检阅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情境 (点 面)的描写,写各个方阵的风采是对具体的(点 面)的描写,这是“”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A.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战士们的威武形象
    B.生动形象地突出战士们自豪的心情
    (4)、选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下列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雄壮的部队经过广场 B、训练有素的军人展现风姿 C、兴高采烈的群众 D、雄壮的部队和热情的群众
    (5)、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完选段,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 4、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1)、《开国大典》是按照的顺序叙述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的心情,体会到了人们对毛泽东主席的之情。
    (2)、回顾课文内容,梳理开国大典的过程,补充下面的时间轴。
                                                                                              
  • 5、按要求写句子。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缩句)
    (2)、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3)、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仿写一句。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

    仿写: 

    (4)、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用加点词造句)
  • 6、下列对阅兵式部分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这个场面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B、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 C、具体写了各个方阵的风采和毛主席与群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之情。 D、在整篇文章中,这一部分是略写,因为重点是国家领导讲话。
  • 7、“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字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 8、下面句子属于场面描写的哪一种?选一选。
    A.“点”的描写              B.“面”的描写
    (1)、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 9、下列词语中,和“排山倒海”结构相同的词语是(    )。
    A、刀山火海 B、惊天动地 C、心惊肉跳 D、山崩地裂
  • 10、词语理解与运用。

    “瞻仰”是指地看,请用表示“看”的词语填空。

    张老师走进教室,向四周了一遍,听组长汇报作业的情况后,开始上课,他先让我们快速了一遍课文,接着让我们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 1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并完成练习。

    jiǎn yuè(     )即将开始, zhèng fǔ(     )工作人员、各界代表以及邀请的wài bīn(     )已经 jiù wèi (     ),广场上 huì jí(     )着从各地来的群众……下午三点,会场上(爆发 暴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1)、看拼音写词语。
    (2)、与“排山倒海”使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山人海 B、一步登天 C、如获至宝 D、惊天动地
    (3)、选择语段中括号内和下面句子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画“√”。
    国货品牌借“双11”强势出圈,销量呈(爆发 暴发)式增长态势。
    (4)、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
  • 12、缅怀烈士,完成练习。

    清明节,我来到烈士陵园,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献上花圈,瞻仰着革命先烈的遗照,诵读着纪念碑上的碑文。此时,我想对他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

    (1)、我会用两个成语来赞美烈士: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战斗结束后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时,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 13、走进纪念馆,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和照片映入眼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每位参观者。请你为下面三位英烈选择合适的题词。
    毛岸英      邱少云    黄继光
    A.严守纪律,烈火烧身若等闲;顾全大局,浩然正气冲九霄。
    B.领袖之子,青山有幸埋忠骨;普通一兵,何须马革裹尸还。
    C.张臂猛扑,英雄豪气震敌胆;胸挡枪口,烈士威名传千古。
  • 14、现代文阅读理解。

    上甘岭战役中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①那一天,19岁的胡修道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

    ②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与敌军都不断增加兵力,对阵地的争夺不断升级。志愿军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胡修道和两名战友负责坚守3号阵地。

    ③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由于那时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自己特别紧张。眼看敌人越来越近,随着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中扔手雷。

    ④“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打退了。”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给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⑤还没等胡修道喘口气,敌人又发起猛攻。胡修道和战友英勇还击,他们连续作战3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攻势太猛,10号阵地已经没了战斗力,胡修道和战友立即突破几道火墙,前往支援。

    ⑥这时,排长郭三旦也匍匐过来支援。可没想到,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在胡修道眼前壮烈牺牲。“死也要守住阵地”是排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⑦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又被调走,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

    ⑧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滥炸。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拼了命地战斗。他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两个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如狂风飞旋,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⑨黄昏时,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雷后,抓起身边的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⑩伴随着这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了。后据前线观察哨统计,在炮兵的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进攻40余次。

    ⑪作家杨朔曾在文章《金星英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①撼天震地:

    ②千钧一发:

    (2)、下列关于胡修道故事描述中,不能体现文章题目中“惊心动魄”的一项是(     )。
    A、胡修道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非常紧张,用了很多弹药才击退敌人。 B、敌人持续发动猛攻,排长郭三旦在胡修道眼前牺牲。 C、只剩胡修道一人在两个阵地间用所剩不多的弹药应对敌人的进攻。 D、志愿军的大部队中、上甘岭上的每条战线上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3)、请你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完善下面的“人物阅读卡片”。
    人物阅读卡片
    人物: (限填一人)             
    人物形象:(填词语,至少1个)
    相关情节: (结合情节概述,不得照抄原文和第2题中的选项。)
    (4)、文章第⑧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你分析该段中的写法体现。
    (5)、《灯光》中的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牺牲,本文中的胡修道在战斗后幸存,二人结局不同,却闪烁着相似的精神之光。你认为二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 1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灯光(节选)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魃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②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 , 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③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千钧一发”的意思是 , 在本文是指后续部队的危急时刻。
    (2)、选文中“微弱的火光”来自于。第②段中加点字“举得高高的”表现了
    (3)、画横线句子中“年轻”一词突出了郝副营长的年龄,表达对他牺牲的之情,“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而英勇献身。
    (4)、结合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第②段运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 B、郝副营长为了给部队引路故意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C、从“黑魆魆的围墙”和“微弱的火光”,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郝副营长不但勇敢,还非常机智。 D、选文由“火光”写到“灯光”,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灯光》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和听到的“”回忆起一段关于 , 歌颂了革命先辈为了后代的 , 不惜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2)、文中“多好啊!”这句话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第二次是 , 他当时可能想到图上孩子在灯光下看书。第三次是。他当时可能会想到等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都能
  • 17、按要求完成练习。
    (1)、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缩句和改为设问句)

    缩句: 

    设问句:

    (2)、郝副营长只有 22 岁。   郝副营长已经打过不少仗了。(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3)、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4)、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句话是对郝副营长激战前的描写。他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是

  • 18、课文以“灯光”为题的原因是(     )。(多选)
    A、天安门前的灯光璀璨美丽。 B、“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C、作者用“灯光”为题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 1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点燃无穷希望        ②照亮漆黑道路  ③安慰孤寂心灵        ④指引船舶航行

    灯是前进的方向,____;灯是光明的使者,____;灯是黑暗的克星,____; 灯是温暖的代表,____。

    A、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0、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赶:①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②追;③去,到(某处);④等到(某个时候);⑤驱逐。

    (1)、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你追我 , 共同进步。
    (2)、他深情地说:“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3)、眼看快下雨了,他骑着车飞快地往家里
    (4)、奶奶正在苍蝇。
    (5)、一大早,妈妈就带着我去集。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