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你完善会议大纲文件:
    (1)、请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写在括号中。
    (2)、请根据前后语境,写出①处司马迁的名言。
    (3)、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全②处作为论证材料的具体事例。
  • 2、请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人。

    要求:①写出对方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品质。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③不少于100字。

  • 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革命先驱——邓中夏”的短视频脚本设计。

    回忆烈士邓中夏

    郑绍文口述 郜虹记录整理

    ①1933年5月,邓中夏被捕了,和我关押在同一间牢房。

    ②那天,几个国民党宪兵押着一个人到我住的号子(牢房)来了,号子的粉牌上又加了一个名字“施义即邓中夏”。我看了大吃一惊!由于当时环境的残酷,一连串的问题不能不在我心里琢磨:“怎么邓中夏也被捕了?他是怎么被捕的?身份暴露了没有?如果他的情况全被敌人掌握,我还能隐瞒什么呢?”

    ③邓中夏一进号子,就神情自若地和所有人打招呼,谈话应答皆从容不迫。邓中夏看见我也在这里,以同样态度打了招呼。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于是凑到他身边,小声问道:“老大哥,你打算怎么样?”邓中夏乐呵呵地说:“打算上雨花台去!”他又问我:“你知道罗登贤的情况吗?”我回答:“他上雨花台了。”邓中夏沉思片刻后,敬佩地说:“啊!他先走了一步!”邓中夏这一系列表现,让我得出结论——邓中夏还是原来那个邓中夏,他对党的忠诚没有变,他已抱定了牺牲的决心。

    ④入狱两周之后,敌人正式提审邓中夏。可是,不到半个小时,邓中夏就回号子了。大家很诧异,我问道:“怎么这样快就结束了,他们审问你了吗?”他说:“问过了,我学给你听听吧。”他笑了笑,装着法官的腔调表演起来。

    ⑤“你叫什么名字?”“邓中夏,又叫施义。”

    ⑥“你是共产党员吗?”“不错,是共产党员。”

    ⑦“你在党支部里干什么?”

    ⑧“中央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

    ⑨“还干过什么?”“够了!够枪毙了,还问什么?”

    ⑩“红军中和你同事的还有哪些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讲,何必问我?”

    ⑪邓中夏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头说:“就这样五问五答,法官看再也问不出什么来,便不问了,所以我很快就回来了。”

    ⑫邓中夏身份暴露后,由于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肯就范,遂被定为死刑犯。在即将告别人生的时刻,他给党中央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写道: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⑬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口号,大步走向刑场。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说吗?”邓中夏回答:“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

    ⑭敌人害怕邓中夏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在雨花台下,邓中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年仅39岁。

    (选文有删改)

    (1)、在设计脚本前,请按照时间顺序把与邓中夏相关的拍摄场景梳理出来。
    (2)、请仿照示例,为“革命先驱——邓中夏”的短视频脚本拟写拍摄目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示例:“革命先驱——李大钊”短视频的拍摄目的:通过镜头语言,表现李大钊无私无畏、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沉着镇定、坚定不屈的革命态度,彰显革命者身上的浩然正气。

    (3)、结合拍摄目的,完成下面这一场景的短视频脚本设计。(画面/景别设计需运用外貌、神态或言行描写)(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拍摄场景

    地点人物

    画面/景别

    背景音乐

    行刑时

    地点:

    人物:

     

    由激昂到悲壮

  • 4、请以课文为依据,完成“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短视频脚本设计。

    “革命先驱——李大钊”短视频脚本设计

    拍摄目的:通过镜头语言,表现李大钊无私无畏、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沉着镇定、坚定不屈的革命态度,彰显革命者身上的浩然正气。

    拍摄场景

    地点、人物

    画面/景别

    背景音乐

    陷入回忆

    ——

    黑底白字“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切入下一幕。

    沉重压抑,曲风低沉

    被捕前

    书房

    李大钊看着面前奉劝他离京 bì____难的妻子,【①坚决 坚持】地说:“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近景)

    由舒缓到激昂

    李大钊及妻子

    被捕时

    偏pì____小屋

    反动派如 mó____鬼般闯进李大钊的家,将其抓捕并捆bǎng____起来。自始至终,李大钊一直保持着【②严格 严峻】的态度,没有说过一句话。(全景+特写)

    杂乱的脚步声,曲风紧张

    李大钊、宪兵、侦探

    被审时

    法庭

    李大钊身着旧棉páo____,头发蓬乱,平静地走上法庭。面对法官的咄咄逼人,他据理力争,从容不迫。(近景+全景)

    格调恢宏,曲风低沉

    法官、

    李大钊

    被害时

    xíng____场

    ____(中景+特写)

    由低沉到悲壮

    李大钊

    沉痛结局

    家中

    家人陷入悲痛之中,镜头拉近到报纸上李大钊牺牲的消息,画面定格在“4月28日”。

    悲伤哀婉

    李大钊的家人

    (1)、请将脚本中用拼音代替的字正确地写在横线上。
    (2)、结合脚本内容,选出恰当的词语,使李大钊的形象更加突出。
    (3)、请你借助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在横线处写出李大钊“被害时”这一场景的拍摄画面。(课后3题变式)
    (4)、奇奇觉得前后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日期的镜头有些多余,想要删去结尾“沉痛结局”的画面设计,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劝说其保留。(课后4题变式)
    (5)、你认为自己的脚本设计达到拍摄目的了吗?为什么?(课后2、3题变式)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学时光过得很快,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我的班主任海玉美。海老师发现我喜欢语文,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就多次为我修改作文,课下把我叫到办公室,与我交谈写作的技巧和心得,还借书给我看。当时市里组织一些学生去矿山参观,那是我此生最早一次在井下近距离接触煤矿工人。很快我写的一篇作文《矿山参观记》,交到了海老师手里。海老师给我指出了一个错别字,然后大声说:“很好,很好!”半个月之后,海老师和我的一个同学亲自到我家,给我报喜,说我的作文参加全市小学生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读初中时,我的小学老师海玉美再一次光临我家。她把一本刚刚得到的《山西省小学生作文选》给我送来,我的那篇《矿山参观记》被选中,登载在作文选的第四篇。记不得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简直就好比一朵五彩祥云,从门缝里挤了进来,把我包围着,无比地兴奋和激动,因为有老师在,我还不能跳起来,不能呐喊。不知过去多少年,我只记得海老师所有话语里的关键句子:“你要坚持写作,千万不要放弃,也许将来你可以成为作家。”我把海老师送出院子,送到马路边,在大庙前告别。我说:“海老师,我会一辈子记着您的话。”海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相信你。”

    那本薄薄的小小的作文选,我一直收藏着。

    (改编自任勇《大庙角,从过往到诗歌》)

    【材料二】

    我们小学的散伙饭,或许是因为太过艰难和寒酸,至今无法忘却。那个午后,我们沐浴在阳光下,忙忙碌碌像一群欢欣雀跃的小鸟。时候尚早,我们就迫不及待着手准备晚餐了。一些人去水井淘米洗菜,一些人在教室里拢起柴禾,放上三脚架,开始煨腊肉。淡淡的肉香在炊烟中飘起,来,萦绕在校园的上空,也回荡在我们心里。太阳悬在西天,留给大地最后一抹晚霞。我们把饭菜端上桌,菜并不丰盛,却已超出我们的预期,大家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场告别盛宴,没有彼此言欢的仪式,却把祝福默默种在心里。

    多年后的一个夏日,我重回那片土地,寻找我的山村小学时,它早已消失得没有一点痕迹。我去了新建的小学,两幢二层的楼房比肩屹立,显得很洋气。我的故土终于有了一所像样的小学。校园里宽敞明亮,各类体育设施一应俱全。透过窗户往教室里看,有崭新的桌椅、漂亮的黑板,有的还有电子白板。当琅琅的读书声回荡,我眼前总是浮现出山村的小学。

    (改编自朱金贤《走向远方》)

    【材料三】

    我上小学没多久,爸爸把我接到贵州,进到他所在厂的子弟小学。爸爸脾气不是很好,但从来没有打骂过我,总是鼓励我。我是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长大的。

    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是个火热的夏天,我到开水房去打开水,不小心摔了一跤,右手伸进了滚烫的开水桶里。我的手肿得像馒头,满手水泡,手指无法收合。爸爸带我上医院,表面看没事,其实心疼极了。

    毕业考试那天,我的手不仅没有好转,还开始化脓,我真的不想去考试了。爸爸鼓励我:“还是坚持一下去考吧,试试,考不上没关系。”监考老师看我右手没法握笔,让我用左手写。虽然生硬别扭,我还是完成了考试,而且居然被重点中学录取。爸爸当时的那个高兴与骄傲啊,比吃了蜜还甜。

    (改编自黄莺《永远的故乡》)

    (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写到海老师多次为作者修改作文,谈论写作技巧,反映出她为人师的耐心。 B、材料一中作者多年后仍记得海老师对自己的叮嘱,可见老师的教育影响深远,令人难忘。 C、材料二中写到作者至今无法忘却小学的散伙饭,只是因为当时条件太过艰难,比较寒酸。 D、材料三中描写作者被开水烫过的手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足见其伤势的严重。
    (2)、文中画线句在抒发情感时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文中画线句

    表达情感的方法

    具体情感

    【材料一】记不得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简直就好比一朵五彩祥云,从门缝里挤了进来,把我包围着,无比地兴奋和激动,因为有老师在,我还不能跳起来,不能呐喊。

    用心理活动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感情

    兴奋和激动

    【材料二】太阳悬在西天,留给大地最后一抹晚霞。

    【材料三】毕业考试那天,我的手不仅没有好转,还开始化脓,我真的不想去考试了。爸爸鼓励我:“还是坚持一下去考吧,试试,考不上没关系。”

    (3)、这三篇文章将辑录到《难忘的小学时光》一书中,请完成下题。(语文要素: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

    亲情护航              材料一:任勇《大庙角,从过往到诗歌》

    师恩难忘              材料二:朱金贤《走向远方》

    校园回忆              材料三:黄莺《永远的故乡》

    ①将对应的章节主题和材料连线。

    ②任选一篇,说一说你分类的理由。

  • 6、请你根据宣传部提供的“革命烈士”风采集的模板及相关材料,完成烈士杨根思的风采页。

    高地雄魂杨根思

    ①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杨根思奉命坚守小高岭阵地,这里是卡住敌人南逃的重要通道,对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为此,营长向三排下达命令:“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一步!”

    ②趁着夜色,杨根思进入了小高岭阵地。黎明时分,天下起了大雪,战士们蹲在用冻土块筑成的工事里,脚上的鞋袜早已冻在了一起,手指也已经冻得拉不开枪栓,饥饿更是一阵阵地袭来。突然,美军密集的炮火落在小高岭上,顷刻间,弹片横飞、火光冲天,弹片、树枝、石块和黑色的雪团四处飞溅起后,又被浓烟所掩盖,沉重的爆炸声、尖锐的呼啸声,刹那间响成一片。

    ③这时,敌人纷纷爬上小高岭,这些迷信钢铁力量的家伙,居然以为这个小山头是可以轻易占领的。小高岭上的重机枪首先开火,一颗颗手榴弹准确地在敌群里爆炸。敌人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一片片地倒下,志愿军战士们越战越勇,如猛虎下山一般杀向敌群。敌人的进攻被打退后,又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小高岭很快笼罩在烈火滚滚的浓烟中。

    ④敌人在坦克的掩护下又一次冲了上来,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杨根思继续带领战士们冲入敌群。枪声、刺刀的格斗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杨根思的声音压倒了所有的声响:“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冲啊!”敌人的进攻又失败了,他们一批批地被歼灭在小高岭阵地前。但随着人员和弹药的减少,杨根思和战士们知道更惨烈的战斗还在等着他们。

    ⑤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烟雾里,重机枪排排长向杨根思报告:“机枪子弹打光了。”“人呢?”“除了我,还有一个负伤的射手。”“你们撤下去!”杨根思命令道。“那你呢?”排长问道。杨根思说:“我留下坚守阵地,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你们快撒,这是命令。”

    ⑥小高岭在片刻的宁静后,又响起了巨大的枪炮声,敌人又发动了第九次冲击。此时,已负伤的杨根思默默收拢了阵地上所剩的全部武器——一包10斤重的炸药,一颗手榴弹,一支驳壳枪,静静地等待着。只见四五十个敌人叫喊着涌了上来。杨根思猛然投出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随即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拼尽全力冲进敌群……

    ⑦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8岁,连同迎面而来的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之中。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坚守了军令状里“奉献”的誓言。

    (选文有删改)

    (1)、依据小贴士中的“六何分析法”,说说材料讲述了与杨根思有关的什么事。(一句话概括)
    (2)、结合表格的提示,分析描写手法及烈士杨根思的人物形象。(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文本内容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

    杨根思的声音压倒了所有的声响:“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冲啊!”

    语言描写

    杨根思说:“我留下坚守阵地,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你们快撒,这是命令。”

    杨根思猛然投出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随即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拼尽全力冲进敌群……

    动作描写

    (3)、结合以上分析,完成烈士杨根思的风采页。

    革命烈士——杨根思

    姓名:

    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

    战斗经历:

    1946年参与突击任务,获得“爆破大王”光荣称号;

    1947年1月参加齐村战斗,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50年11月参加(战争),(事迹),被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精神:

  • 7、翻开成长纪念册,请你在扉页为自己写下一段卷首语,留作美好纪念吧!
  • 8、有同学为成长纪念册设计了如下所示的三种封面:
    (1)、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封面,并说明理由。
    (2)、请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取名方法,为你选择的封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填写在横线上,并阐述你的理由。

    取名方法

    示例

    直接取名法

    如“我的成长足迹/记忆”,直接以“成长”取名,并添加前后缀。

    修辞取名法

    如“岁月留痕 未来可期”,运用对偶表现对往昔的追忆,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取名法

    如“回首忆青春”,取自唐代高适《秋日作》中“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你取的封面名字: , 你的理由:

  • 9、下面是筛选后准备放进“成长纪念册”中的资料,请进行编排。(呈现部分)

    资料包:①入学时的集体照片和毕业照。           ②获得的奖状、证书。

                 ③书法作品、美术作品、优秀习作等。 ④运动会上的拼搏瞬间。

                 ⑤学校风景照。                                   ⑥遇到困难时老师同学给予的卡片、留言。

                 ⑦成绩单。                                          ⑧同学们在假日、生日等互相赠送的贺卡。

    (1)、根据资料特点,你提议以(栏目式/编年体)的形式制作成长纪念册。
    (2)、将上述资料进行分类。(填写序号)

    ①荣誉之光:②时光留影:③校园拾景:

    ④暖心回忆:⑤佳作集萃:

  • 10、依据要求完成表格,并将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分享给朋友们。

    分享角度

    分享内容

    可呈现的资料

    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

    小学五年级春游时,大家坐在一起彼此分享零食。野餐过后我们在山坡上玩游戏,大家尽情地奔跑、嬉戏,开心得不得了。

    春游出发集体照、春游日记等

    舍不得的人

      

    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六年的小学时光里,每天早晨醒来都有妈妈准备好的早餐,上学路上都有爸爸送我。每次亲子活动爸爸妈妈都会积极参加,给予我最多的陪伴和关爱。

  • 11、回忆六年来难忘的校园生活,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请将你的成长关键词填写在时间轴上。
  • 12、毕业之际,班级将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请你参与。

    “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部分呈现)

    一、活动名称:“我们毕业啦”毕业联欢会

    二、活动目的:____

    三、活动分工:

    会场布置:____           宣传工作:____

    秩序维护:____        场地清洁:____

    四、活动流程:
    ①____②____③____
    ④____⑤____

    (1)、补全策划书中的“活动目的”及“活动分工”。
    (2)、奇奇向你转达了本次联欢会的大致流程,请你将其有条理地填进策划书的“活动流程”中。

    奇奇:联欢会开始时,咱们得让主持人来段开场白,把场子热起来。然后就是咱们最期待的节目表演时间,唱歌、跳舞、朗诵都安排上。接下来是个挺特别的环节,咱们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在纸上,比如书信、毕业赠言,然后和同学们互相交换。最后主持人再说些告别的话,感谢大家的参与,送上美好的祝福。对了,节目表演结束后咱们还有互动环节,设置了一个抽奖环节,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3)、奇奇看完策划书后提出如下建议,请你根据策划书的要求做出定夺,修改至定稿。

    建议

    是否采用

    方案修改

    ①策划书需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活动时间:2025年6月28日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②活动分工里,应增加负责统筹节目表演的人,负责安排节目顺序、时长等。

    (4)、老师建议增加展示成长纪念册的环节,你认为应该加到活动流程中的哪个环节之前?请说明原因。
  • 13、请你收集资料,仿照阅读《 我看傩戏(节选) 》第2小题,用表格的形式分析你家乡戏曲的特点。
  • 14、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参与傩戏宣传页的设计。

    我看傩戏(节选)

    叶辛

    ①我看过这么几次奇特的戏剧演出。

    ②舞台嘛,仅仅只是山坡、田野或是村寨上平顺的坝子,戏剧便在坝子里或是地坪上演出。观众大多站在坝子四周的山坡上,或是村寨团转的木板房上、树上、坝墙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赏。很像路人围观“猢狲出把戏”那么一种情景,只是气氛要热烈得多。演员们不像一般戏剧中那样需脸部化妆,而是穿着清一色的蓝黑双色长衫,黑面白底鞋,同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每个演员都戴着一只木雕的面具。考究的面具必然连着头盔,油刷得金碧辉煌,神采爽爽。面具雕出的形象,便是剧中人的身份。男人可演女角,反过来女人也可扮演男角。戏剧演出中,有唱有打也有对白,对白的韵律总让我想起小时候上海弄堂里曾经在孩子们中盛行一时的绕口令:“蜜蜂叮là,癫痫①,痫痫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最精彩的要数武打,这是任何现代戏剧舞台上都没有的表演程式,称作“套路”。一旦戏到高潮,矛盾尖锐,武打激烈时,那“套路”便一一变幻转换,恰像千军万马在那里死命厮杀。无论哪个名称的“套路”都得跳,跳得激烈处,演员们全都进入了角色,锣响鼓也齐,坝子里地坪上的尘土跟着飞速踢踏的脚步轻扬起来,活似硝烟弥漫的战场。围得密密实实的观众群中自然更是鸦雀无声,一起入了戏。

    ③这便是我在曾经插队落户的贵州安顺看到的傩戏。当地老百姓照着自己的习惯,称作“地戏”,可能是地戏少不得打、少不得跳吧,故而演地戏也就叫跳地戏。

    ④对我来说,看地戏不单单是看演出,去熟悉绕圆场便表示千里行军,蹬爬椅子便说明是在翻山越岭。即便随意地瞧瞧那些四乡八寨来看跳地戏的老少乡亲,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享受。在我的眼里,这些男女百姓本身也如同地戏一般稀罕好看。

    ⑤原来在贵州安顺附近的山乡里,居住着不少自称是“京族”的乡民。他们男子穿长袍与尖头钉鞋,女子则几乎是清一色古装,据考证谓纯粹的明朝服饰。他们的房子也不同于其他村寨的泥墙茅屋、木板房、砖瓦房,住的绝大多数为石板房,也有被远来的旅游者直接叫作“石头寨”的。这些村寨,有石头垒的坝墙,还有寨门。又因为这些以屯、堡命名的村寨往往散布在山光水色的田坝乡野间,风光古朴宜人,常常会令人产生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之感。地戏便产生在这样一片乡土和环境之中。

    ⑥询问当地人,答复是当然的自豪和肯定:这地戏的一招一式,一服一饰,全都是依照古老年代传下来的样子设计,没得啥子变化走样的。而且,就连这地戏的表演场地也一直未曾改变,依然是那山坡、田野或是村寨上平顺的坝子。可能是因了这点,竟被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们惊呼为戏剧的“活化石”。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痢痢:指黄癣,它是位于人头部的一种皮肤病,又名“秃疮”。

    (1)、宣传页的标题暂未拟定,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能代表傩戏的一项来作为宣传页的标题(    )
    A、乡村天然舞台上的戏剧——傩戏 B、独具特色的面具戏剧——傩戏 C、戏剧的“活化石”——傩戏 D、精彩绝伦的“套路”戏剧——傩戏
    (2)、宣传页上需介绍傩戏的特点,请根据文章第②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梳理。(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奇特之处

    舞台位置

    山坡、田野、或是

    演员装扮

    身着 , 脚穿 , 面戴

    表演程式

    有变幻多端的“套路”,但无论什么“套路”都离不开

    (3)、请你从下面选择一个合适的图案,放置在宣传页的左上角,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 15、清明节学校组织缅怀英烈祭扫活动,你作为小代表发言以寄托哀思,你会对烈士们说什么呢?
  • 16、【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三章节“节日内涵探究”中对“清明节”内涵的呈现。

    【甲】清明感伤

    【宋】戴复古

    客中今日最伤心,忆着家山松树林。

    白石冈头闻杜宇 , 对他人墓亦沾巾。

    【乙】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其一)

    【唐】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注释】①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死后化作子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怀念他,故称子鹃鸟为杜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了诗人伫立于白石冈头听杜鹃啼叫,对着他人墓碑不禁泪水沾湿佩巾的画面。 B、乙诗中“画出”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表现出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如画卷般美丽。 C、乙诗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其中“撩乱”体现出女郎荡秋千时动作的杂乱。 D、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但色彩基调完全不同,甲诗黯淡低沉,乙诗清新明亮。
    (2)、【甲】【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诗人在清明节的所见、所感,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甲】诗表达了 , 【乙】诗表达了。 
    (3)、新考法答题支架请结合上述探究的内容,仿照示例,概括清明节的节日风俗及其背后的内涵。
  • 17、请你结合所学的节日诗词或文化常识,补充下面传统节日的风俗。


    七夕节:

    中秋节:

    清明节:

    端午节:

    元宵节:

  • 18、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诗句,完成开篇导语。(课后1题变式)

    我们学过不少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王安石《元日》)祈福纳新;“”(韩翃《寒食》)传赐新火;“”(杜牧《清明》)传递哀伤;“”(《迢迢牵牛星》)诉说离愁;“”(王建《十五夜望月》)期盼团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思念……你有没有发现,传统节日内涵丰富,记录在古诗中,延续在生活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凝结和精神象征。

  • 19、文艺展节目演出结束后,学生会还有后续报道、资料整理等工作,请你参与。
    (1)、在撰写文艺展精彩瞬间的图文报道时,需要在结尾处拟写一条宣传语,请你仿照上句补写。

    一百年前的你们慷慨激昂,以坚定的信念带领人民摸索前行。

    一百年后的我们

    (2)、晚会中展演的作品历久弥新,学生会准备将其文字装订成册,并设计了“忆峥嵘岁月”“崭新的中国”“歌颂新时代”等板块,你觉得《春天的故事》应该放在哪一板块?为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与“伟大征程”有关的振奋人心的故事?
  • 20、到了文艺展节目演出的日子,你和小伙伴一起来观看,下边是最终呈现的节目单。

    “伟大征程”文艺展节目单开幕影片《党的诞生》

    第一场:浴火前行

    舞台剧《飞夺泸定桥》

    诗朗诵《囚歌》

    情景剧《毛主席在花山》

    歌舞《狱中联欢》

    舞蹈《开国大典》

    第二场:激流勇进

    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舞台剧《东方奇迹》

    谢慕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在观看开幕影片《党的诞生》时,你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为纪念党的诞生,我国将每年的(日期)定为“建党节”。
    (2)、你在会演的节目宣传册中看到了《囚歌》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请结合资料内容,思考下面这句诗的内在含义。(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背景资料】1941年1月,革命烈士叶挺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在狱中受尽各种苦刑后,写下了这首诗。
    (3)、在观看第二场中的朗诵节目《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令你动容。请结合朗诵内容,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从老人、青年、小孩不约而同的动作中,我感受到

上一页 476 477 478 479 4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