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拟人) B、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设问) C、桂花纷纷落下来,真像下雨!(比喻) D、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排比)
-
2、下列词组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桂花盛开 柳树发芽 庄稼成熟 B、布满乌云 宣布信息 攻打堡垒 C、使劲地摇 仔细地找 伤心地哭 D、桂花落 台风吹 嘴里念
-
3、“长大后,我____走到哪里,____不会忘记我的故乡。”句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 B、不是……而是…… C、无论……都…… D、如果……就……
-
4、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正确的是( )。
浸:①泡,使渗透。②逐渐。
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我高兴地帮妈妈摇桂花,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
⑶桂花成了妈妈和邻居之间沟通感情的佳品,邻里之间的交往浸密。A、②①① B、①②① C、①①② D、②②① -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学完课文,那桂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我难忘那棵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的桂花树;难忘那把整个村子都浸在其中的桂花香;难忘那落得人们满头满身的桂花雨;也难忘那送给毛家①pó po做②gāo bǐng的一大箩一大箩的桂花瓣。回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似乎又成了那个还不③dǒng什么是乡愁的小姑娘,正④chán着妈妈摇桂花,正蹲下身⑤jiǎn qǐ朵朵桂花,正为妈妈泡上一杯桂花⑥chá……
(1)、根据拼音写字词,把字写工整。(2)、“箩”是形声字,结合其构字规律可推测“箩”的读音是 , 这是一种。
A.luó B.Kuāng C.用竹子编的器具 D.用木条编的器具(3)、结合下图可知,语段中“姿态”的意思是(填序号)。我能用它的另一种解释写一句话:
-
6、缅怀烈士,完成练习。
清明节,我来到烈士陵园,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献上花圈,瞻仰着革命先烈的遗照,诵读着纪念碑上的碑文。此时,我想对他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
(1)、我会用两个成语来赞美烈士:、。(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战斗结束后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时,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
7、走进纪念馆,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和照片映入眼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每位参观者。请你为下面三位英烈选择合适的题词。
毛岸英 邱少云 黄继光
A.严守纪律,烈火烧身若等闲;顾全大局,浩然正气冲九霄。
B.领袖之子,青山有幸埋忠骨;普通一兵,何须马革裹尸还。
C.张臂猛扑,英雄豪气震敌胆;胸挡枪口,烈士威名传千古。 -
8、现代文阅读理解。
上甘岭战役中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①那一天,19岁的胡修道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
②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与敌军都不断增加兵力,对阵地的争夺不断升级。志愿军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胡修道和两名战友负责坚守3号阵地。
③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由于那时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自己特别紧张。眼看敌人越来越近,随着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中扔手雷。
④“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打退了。”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给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⑤还没等胡修道喘口气,敌人又发起猛攻。胡修道和战友英勇还击,他们连续作战3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攻势太猛,10号阵地已经没了战斗力,胡修道和战友立即突破几道火墙,前往支援。
⑥这时,排长郭三旦也匍匐过来支援。可没想到,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在胡修道眼前壮烈牺牲。“死也要守住阵地”是排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⑦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又被调走,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
⑧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滥炸。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拼了命地战斗。他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两个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如狂风飞旋,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⑨黄昏时,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雷后,抓起身边的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⑩伴随着这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了。后据前线观察哨统计,在炮兵的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进攻40余次。
⑪作家杨朔曾在文章《金星英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①撼天震地:
②千钧一发:
(2)、下列关于胡修道故事描述中,不能体现文章题目中“惊心动魄”的一项是( )。A、胡修道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非常紧张,用了很多弹药才击退敌人。 B、敌人持续发动猛攻,排长郭三旦在胡修道眼前牺牲。 C、只剩胡修道一人在两个阵地间用所剩不多的弹药应对敌人的进攻。 D、志愿军的大部队中、上甘岭上的每条战线上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3)、请你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完善下面的“人物阅读卡片”。人物阅读卡片人物: (限填一人)
人物形象:(填词语,至少1个)
相关情节: (结合情节概述,不得照抄原文和第2题中的选项。)(4)、文章第⑧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你分析该段中的写法体现。(5)、《灯光》中的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牺牲,本文中的胡修道在战斗后幸存,二人结局不同,却闪烁着相似的精神之光。你认为二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灯光(节选)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魃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②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 , 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③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千钧一发”的意思是 , 在本文是指后续部队的危急时刻。(2)、选文中“微弱的火光”来自于。第②段中加点字“举得高高的”表现了。(3)、画横线句子中“年轻”一词突出了郝副营长的年龄,表达对他牺牲的之情,“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而英勇献身。(4)、结合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A、第②段运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 B、郝副营长为了给部队引路故意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C、从“黑魆魆的围墙”和“微弱的火光”,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郝副营长不但勇敢,还非常机智。 D、选文由“火光”写到“灯光”,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灯光》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和听到的“”回忆起一段关于 , 歌颂了革命先辈为了后代的 , 不惜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2)、文中“多好啊!”这句话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第二次是 , 他当时可能想到图上孩子在灯光下看书。第三次是。他当时可能会想到等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都能。
-
11、按要求完成练习。(1)、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缩句和改为设问句)
缩句:
设问句:
(2)、郝副营长只有 22 岁。 郝副营长已经打过不少仗了。(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3)、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4)、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句话是对郝副营长激战前的描写。他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是。
-
12、课文以“灯光”为题的原因是( )。(多选)A、天安门前的灯光璀璨美丽。 B、“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C、作者用“灯光”为题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
1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点燃无穷希望 ②照亮漆黑道路 ③安慰孤寂心灵 ④指引船舶航行
灯是前进的方向,____;灯是光明的使者,____;灯是黑暗的克星,____; 灯是温暖的代表,____。
A、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赶:①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②追;③去,到(某处);④等到(某个时候);⑤驱逐。
(1)、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大家你追我赶 , 共同进步。(2)、他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3)、眼看快下雨了,他骑着车飞快地往家里赶。(4)、奶奶正在赶苍蝇。(5)、一大早,妈妈就带着我去赶集。 -
15、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璀璨 (cuī cuǐ) 皖南 (wǎn wán)围歼(jiān qiān)
郝营长 (hè hǎo)憧憬(tóng chōng)黑魆魆(yuè xū)
-
16、小练笔。
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却又无比崇敬的心情,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如果让你们写,会怎么写这句碑文呢?
-
17、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练习。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繁星似锦,在火红年华中照亮时代。无论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俞鸿儒专家;还是33年手捧星月,为“折翼天使”插上追梦翅膀的刘玲琍老师;亦或是披星戴月、追风逐日,坚持锻炼、探索极限的“蝶后”张雨霏……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在时代卷轴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某网站话题“我心中的榜样”登顶热搜,网友纷纷打卡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你的榜样是谁呢? 把他或她的事迹讲述给大家。
-
18、现代文阅读理解。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特务说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和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江姐梳好了头发,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这时,从走廊上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大家说:“要勇敢一些! 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险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
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阅读短文,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2)、根据思维导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是对的描写,“点”是对的描写。有点有面,详略得当,这样写的好处是:。(4)、结合对《红岩》的阅读经验和短文内容,下列对短文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B、黎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最后的时刻(5)、读完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的江姐。 -
1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二)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1)、语段(一)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2)、语段(二)中加点的“才”字强调烈火在邱少云身上( )。A、烧得时间短,结束得快。 B、烧得时间长,结束得慢。(3)、 语段(二)中邱少云被比作“”,强调了他趴在火堆里的状态。“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表明了邱少云、的崇高品质。(4)、选段中前面称邱少云是“年轻的战士”,可后来却称他为“伟大的战士”,为什么对邱少云的称呼发生了变化?结合选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 , 作者是。本文采用第人称,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战友邱少云在中壮烈牺牲的经过,邱少云牺牲的悲壮与感人 ,高度评价他的信仰是为了中朝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分析他之所以忍受是因为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们 ,是为了整个部队。他的死 , 他的牺牲将会。说明了邱少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