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习总书记强调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目标,要承担起强国梦的重大责任。在《论语·泰伯》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 ”。
(2)宋代张载曾说过读书人的理想是“为万世开太平”,《大学之道》认为应该先整治家族关系,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开创太平盛世“ , ”。
(3)《诗经·秦风》中将士们表示一起修理兵器、一同行动起来的句子是“ , ”。
(4)《将进酒》中“ , ”两句,言说出古往今来怀才不遇之人的共同心声,让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5)《江城子》中“ , , ”写出苏轼与亡妻阴阳两隔、岁月迢迢,但相思依旧刻骨铭心。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①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②;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③坟上土。
注:①烹龙炮凤:指厨肴珍异。②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③刘伶:晋代“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在描写酒宴时,极力突出它的华贵丰盛,较李白的《将进酒》更多出几分绚烂靡丽,令人目眩神迷。 B、这首诗的前五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有声有色,香风阵阵,给读者带来多重感官刺激。 C、这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节奏短促紧凑,仿佛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酒宴的狂欢气氛也被烘托到了最高点。 D、同样是劝酒词,“劝君终日酩酊醉”与“但愿长醉不愿醒”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希望沉浸于享乐、逃避黑暗现实的心理。(2)、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两句的理解。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 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回虽不敏”两句的“敏”含义不同。 B、“就有道而正焉”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的“有道”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举直错诸枉”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两句的“诸”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4、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具有与《芣苢》相同的句式特点,展现了秦国的战士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威武气概。 B、《春江花月夜》中在典故的运用上与以往的诗歌有所不同,说鸿雁、鲤鱼无法将音信传递给远方的游子,于是女子只能将情思寄予无边的月光。 C、《将进酒》中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和纵情饮酒欢歌的激扬豪迈,尽显他在“人生得意”之时的痛快淋漓。 D、《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阕写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是实写;下阕记述梦境、料想未来,是虚写。
-
5、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与《孟子》《中庸》《大学》并称为“四书”。 B、“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C、庄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著有《南华经》,在《五石之瓠》一文中他用“大瓠”讽刺惠子的学说空洞无用。 D、墨家提倡的“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并不相同。儒家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而墨家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
6、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7、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④当察乱何自起 ⑤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⑥为之于未有 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⑧以盛水浆 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⑩请买其方百金 ⑪非不呺然大也 ⑫自贼者也
A、①②④⑪/③⑥⑦/⑤⑫/⑧/⑨⑩ B、①⑪/②③④⑥/⑤⑦⑫/⑧⑩/⑨ C、①③⑪/②⑥⑦/④⑤/⑧⑩/⑨⑫ D、①⑪/②③⑥⑦/④⑤⑫/⑧⑩/⑨ -
8、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②视人之室若其室 ③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B、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 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C、①是以圣人无为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①焉能治之 ②见贤思齐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9、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
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致知在格物 (格物:充分认知事物之理)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或:或者 )
非恶其声而然也 (然:这样 ) D、君子喻于义 (喻:明白,知晓)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其:大概)
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 -
10、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贤思齐焉 ③不贵难得之货 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虽父之不慈子 ⑥故贼人以利其身 ⑦能不龟手一也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⑨不足以事父母 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⑪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①②/③⑤⑥⑩⑪/④/⑦⑧⑨ B、①/②④/③⑤⑩⑪/⑥⑨/⑦/⑧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⑪ D、①/②④/③/⑤⑩/⑥⑧⑨/⑦/⑪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当察乱何自起 D、曰余食赘行 故盗贼有亡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也比较难于生产,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不识字,无文化,所以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去加强他们的团结,以便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 ① ”。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曾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具体内涵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是人民的梦。”这里的“人民”指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从广泛意义而言,包括认同并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建设过程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国同胞。
立足于这一新的“人民”内涵,习近平提出文艺作品要讴歌那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典型人物。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同时,习近平强调文艺作品要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转型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他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等的要求也 ② 了。但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人民大众也不是 ③ 的,同样具有不足之处。因此习近平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民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提升文艺创作的政治引领功能,“用文艺的力量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
(摘编自蒋述卓《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文艺的阶级属性,不是看作者所属阶级或作品形式,而要看作品为什么人服务。 B、无论过去或现在,人民始终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 C、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 D、不同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是文艺创作者处理好普及和提高关系的重要依据。(2)、下列对材料一、二论证特点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具有形象性,比如,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B、材料二重视辩证分析,比如,揭示文艺创作以人民生活为源泉,又反过来鼓舞和引领人民。 C、材料一常用设问句式,材料二则经常引用权威言论,体现讲话稿与学术论文的不同特点。 D、材料一、二都从“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两个角度平行展开论述,条理清晰。(3)、下列根据所给例句做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只有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A、一旦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B、只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C、即使“人民性”结合了具体历史语境,也有可能无法彰显理论价值。 D、如果“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必定因为它脱离具体历史语境。(4)、在文中“ ”处填上合适的成语。(5)、在思考文艺创作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时,毛泽东和习近平基于不同的形势分析确定了不同的工作重点。请结合材料一、二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序号
人物
形势分析
工作重点
1
毛泽东
“人民”包括四种人
用文艺作品来加强团结
习近平
“人民”有了新的内涵
①
2
毛泽东
②
要把普及工作放在首位
习近平
③
④
3
毛泽东
工农兵正和敌人流血斗争
⑤
习近平
人民对文化产品要求更高
⑥
(6)、根据下面选段的语境,回答问题。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1)文中“日落余音”的引号的作用是:。
(2)文中“但这一次不同”之后的冒号的作用是:。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旅游攻略还能改进吗?我听劝!”“听劝,南京一日游如何安排行程?”“帮选,20万以内的车求推荐!”“听劝,这两个工作选哪个?”……从外出游玩的计划制定,到买车、就业等“人生大事”寻求参考,尽管网友求助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这些“听劝”的态度倒是如出一辙。
一直以来,老人们喜欢语重心长地劝年轻人要“听劝”,而这届年轻人对于“听劝”则表现得异常主动、热情与诚恳。对此,网络上也有大量评论性文字,角度各异:有人从年轻人的心态、心理和个性需求的角度进行评论,有人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有人则从新型人际关系建构的角度进行评论,也有人对年轻人一味地“听劝”表示忧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 A )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 B ),温柔得可恨至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①爬!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 C )。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②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③爬。无论如何,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④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被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________________。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 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1)、下列对文中第二段四个“爬”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①处的“爬”含有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意思。 B、②处的“爬”含有回顾来路、充满自豪的意思。 C、③处的“爬”含有不问目的、珍惜生命的意思。 D、④处的“爬”含有超越自我、不断突破的意思。(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表述为“我站在已走过的路的永久的、不断浮动的、自我的、未曾后退的顶端。”原句与之相比,表达效果好在哪里?(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有些语言的超常搭配,看似不合逻辑,但却有鲜明而生动的表达效果,请从画双横线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1)浑身恼怒
(2)满眼皆是畅快
(5)、有人觉得“像被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不足以突出颜色的纯净,请你仿照这句话在画横线处续写一句,加强这种效果。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 ”。
(2)鱼雁传书,寄托了古人对跨越时空遥寄相思的浪漫,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 , ”表达了即使鱼雁也无法传递音讯的愁苦。
(3)班级举行成语接龙比赛,小丘查资料后发现,“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 , ”,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仇恨、愤怒的情感。
-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 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④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 , 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含义不同。 B、其,代词,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用法不相同。 C、顾,回头看,泛指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含义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有一段关于“浓浓的秋色”的环境描写,其中提到“残荷”,暗合女主人公秋荷的名字,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秋荷开始有“不祥的感觉”,到后来“从没这样慌过”,这些心理描写为秋荷男人清晨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 C、秋荷的男人是连长,他一心想着民族大义,全情投身革命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故而也没有表现出对秋荷的不舍。 D、出征前贴藕饼和送行的描写,关注点从秋荷的小家庭转向整个村子,也映射了整个时代,战火还在蔓延,安宁难以维持。(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女性视角,从秋荷的视角写红军出征前的生活,既写出驻地乡村生活的诗意,也透露出战事在推进的焦灼。 B、小说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前半部分插叙交代秋荷男人身份和战事情况,避免平铺直叙;后半部分以心理描写为主来表现夫妻间的离情别绪。 C、小说叙述采用双线结构,秋荷的期盼与送别是主线,男人的备战与出征是暗线,两条叙事线索照应交叉,使叙事更加多变灵活。 D、小说以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红色历史,全文温情脉脉,连沉重的结尾都写得很节制,但不遮掩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红色小说的魅力。(3)、小说描写秋荷在连队驻处给战士们清唱了一首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艺术源于生活。”作者鸿林是一位出生在闽西北水乡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鸿林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自己创作的小说是“从故乡土地上滋长出来的”,请简要谈谈《秋荷》的内容如何体现故乡的“滋长”。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经典中,传统儒家“四书”之中的《中庸》不仅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修养论、功夫论,更是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彰显了传统儒家的入世情怀和处世哲学。就实质而言,《中庸》是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哲人面对当时“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所做出的哲学思辨与思维总结。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一直以来以其内蕴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智慧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指导着人们在现实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进行抉择。
“中庸”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如常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可以用来调节伦常关系、社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常常把孔子及其学说从道德和哲学层面分开进行分析。他指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毛泽东认为中庸观念本身不是“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保守性;但是从哲学上说,它“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以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
毛泽东采用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思维及运用两条路线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诠释“中庸”,肯定“中庸思想”的积极因素,拓宽与丰富了“中庸”思想的含义。邓小平在对传统中庸观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方法,光大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他认为在事物对立的两极间,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存在着广阔的处于差异状态的中间带、中介项。他充分认识到了这些中间带、中介项在事物稳定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反对盲目地超越中间带而走向极端,使传统“过犹不及”的方法论在现代的改革开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蕴含中华几千年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又把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他不仅将“中庸思想”作为人的道德修养、官德建设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而且对传统的中庸思想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比如,中庸之道的本质在于以全局的视野和全面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在“何为中”的问题上,“中庸思想”的回答是“全为中”,而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与之高度契合;再比如,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都是《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思想在应对自然风险和进行社会治理中的新的运用和发展,实现了“有守”和“有为”的结合,体现了主观与客观、风险和机遇、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决策、更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
(摘编自王乐《当〈中庸〉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二:
姜广辉《新经学讲演录》从中华元典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十部经书进行全新研究,是传统经学研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对经学的研究体现了重经学主旨大义阐发而略烦琐训诂考证的经学研究思路。该著作克服传统经学作为“专门之学”和“学究之学”所产生的弊端:一方面,因为是课堂讲课的实录,所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能够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另一方面,因为重经学主旨大义阐发而略烦琐训诂考证,能够对十部重要经学著作的主旨大义进行阐发,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对传统经学的主要思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该著作重视传统经学思想在当代核心文化价值观建构方面的作用,使得传统经学在当代新的学术背景下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姜广辉认为:“经学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经学为中国文化命脉”。他认为:“古代经典凝聚着一个民族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种经验和教训经过历史的淘汰与锤炼,它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探讨、反思和弘扬的公共平台,也可以说是精神家园,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者能够抓住传统经学著作的核心精神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作用加以论述,如作者认为《尚书》的主要思想是“协和万邦”,《周易》的主要思想是“忧患意识”,《春秋》的主要思想是“大一统”等。作者以全新的理论视域对中华元典进行了诠释,这种诠释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开新”之功效。
(摘编自赵耀锋《传统经学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不仅是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辩证法和方法论,而且彰显了传统儒家的入世情怀和处世哲学,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 B、孔子的中庸从哲学上说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观念体现了全局视野,在当代仍有学习借鉴意义。 C、中庸认为“全”就是“中”,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与之高度契合,是以全局的视野和全面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 D、姜广辉摒弃了传统经学研究烦琐训诂考证的经学研究思路,开创了一条重经学主旨大义阐发的新路子,推动传统经学研究的现代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化经典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继承时要实行“拿来主义”。 B、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领导核心重视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研究、继承、运用和发展。 C、如果不以全新的理论视域对中华元典进行论释,当代文化建设就难有“开新”功效。 D、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庸思想在现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二侧重经学研究的当代创新。(3)、下列选项,属于“中华元典助推当代核心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一项是( )A、孔子所倡导的“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B、杨之光认为《墨子》“节用”思想在当下仍有积极意义,主张挖掘和发扬其精神,来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C、文天祥吸取《孟子》“浩然之气”说的思想,创作了《正气歌》,表达了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体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 D、鲁迅对《庄子》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评价《庄子》一书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4)、如何辩证认识儒家中庸所谓“过犹不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兴华中学高三学生选修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借鉴姜广辉《新经学讲演录》的思路研究文化经典,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方法的采取上你有何建议?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地低着头赶路,却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是时候该抬起头了,头顶之上,是天空;生命之上,是庄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