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96年上市的娃哈哈纯净水,以其高品质而为大众认可,并成为高校实验用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说:“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更需要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今年的“3•15晚会”又曝光了一批黑名单,含有鸡骨泥的淀粉肠,原料是槽头肉的梅菜扣肉,灭不了火的灭火器……网友辣评:“黑心商家,让活着成为奇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联系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忘的人更聪明?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考试时总是忘记复习的内容,计划好了出门买什么但总是漏买,新设置的密码一转眼就忘了。 ①  , 但爱尔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健忘”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实验中,科学家标记了小鼠大脑中一种存储记忆的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基因编辑,对光敏感),并训练小鼠对实验环境产生恐惧的记忆。之后,当科学家用光线激活被标记的细胞,小鼠 ② 。当小鼠接触到与实验环境有联系的新环境时,也会激活这些细胞。而当科学家 ③  , 小鼠即使待在实验环境中也没有产生恐惧。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表明,我们遗忘的记忆仍然隐藏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只有当相关的脑细胞被周围环境或人为激活时,这些记忆才会浮现。他们认为,遗忘会帮助大脑适应不同环境,这可以让我们更灵活地应对变化。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三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咣咣……”一阵干鼓的脆响,伴随板胡尖细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开来,回荡在村庄的山头沟壑之间。这是秦腔戏的早场开唱了。每逢白天看戏,乡邻们扶老携幼,从村子的 ① 涌向戏场。马路上,小路上走亲戚拜年的人来来往往, ②  , 整个村庄在秦腔社戏粗犷的唱腔里,散发着欢快的味道。“秦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现在秦腔艺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一个人唱,乐团配乐伴奏,虽然是一台戏,但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的场面依然让人 ③ 。更令人叫绝的是一个演员可以演唱男女生末净旦丑各种腔调,使观众感到咫尺之间有千军万马,瞬间跨越历史长河,真可谓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秦腔社戏自祖辈起,走过吕家窑火热的岁月,为乡村带来多少欢乐,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和乡愁,那是新年浓烈而醇厚的年味,更是童年的快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归结”与文中加点的“归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白玉堂英名一世,归结却遭了别人的暗算,岂不可耻。 B、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C、我只与你一个人,拖他传去,便可归结这段新鲜公案了。 D、这部小说是以主人公走上抗战前线作归结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的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2)、塞外黄昏时的风景,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是雄奇壮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则是凄凉悲壮的“”。
    (3)、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化抽象为具体,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运用了同样手法写愁的句子还有“”。
  •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除草【注】

    杜甫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注】此诗是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辞去节度参谋职务回草堂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阻修”喻道路,语出《诗经•蒹葭》:“道阻且长。”诗歌一二句点明了毒草的生长环境,即路边。 B、第六句点明“忧”,诗人清晨漫步树林,忧愁满怀难散。诗人忧恶人为非作歹,致使国运不得昌盛。 C、杜甫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以“松竹”这样的“香草”喻贤人君子,以毒草喻奸佞小人。 D、诗人认为对待毒草要斩草除根,不能让毒草留在原地上。除草不除根,来年又复生,这样危害无穷。
    (2)、除草迫在眉睫,诗人是如何循序渐进凸显除草必要性的?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节选自《孔子家语•相鲁》)

    材料二: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千金不亡。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着子胥,不明夫差。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手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也。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节选自《韩非子•守道》)

    【注】①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②曾、史:曾参和史鳅的并称,指古代视为仁与义的典型人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今A之世B为C人主D忠计E为天下F结德者G利H莫长于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如,文中指怎样,与《论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如何”意思相同。 B、以,文中指来,与《归去来兮辞》中“农人告余以春及”的“以”意思不同。 C、寿,文中指活得久,与《种树郭橐驼传》“使木寿且孳”的“寿”意思相同。 D、谩,文中指欺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谩嗟荣辱”的“谩”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公之所以来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是因为孔子在担任中都地方长官时,治理有方,能够使得男女老少、强者弱者各得其所,民风归于淳朴。 B、孔子认为,自己用来治理中都的方法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定公信服孔子,因此先任用他担任司空之职,后任用他担任鲁国大司寇。 C、韩非子认为,书里面之所以记载了宰予的经历,提到了六卿的事情,着录了伍子胥的事迹,写明了夫差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没生活在尧所处的时代。 D、韩非子认为,要稳固政权,必须尊法必赏,使人们根据法制竭尽全力,誓死忠于职守,纵使勇猛,也不因看轻生命送死;纵受迷惑,也不为财丧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②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

    (5)、材料一中“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与材料二中“人主离法失人”均有“法”字,两则材料中“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狮子

    了一容

    “艾布家的马匹越来越多,没个人放牧,打算花血本找个放牧的巴郎子呢!”哈里克的婆姨罕古丽对丈夫说。

    “你猜人家要找谁给他放马呢?”

    “艾则孜?”

    “艾则孜家的马都没人放牧着呢,能指望上他吗?指望不上他。”

    “不是,那你说是谁啊?”哈里克也有些疑惑了。

    “你猜不着了吧?我告诉你,人家要叫咱们把伊斯哈格让给他们呢,说伊斯哈格为咱家放了两年马,我们连一双鞋子都不给买,娃娃精脚片子在草原上跑,两只脚都被刺扎得到处是伤,流血流脓的!”

    伊斯哈格其实还是个不满十四岁的孩子。三年前,由于家乡土地被污染,贫瘠难以活命,伊斯哈格偷偷跑出来,拽着大人的衣襟混在人群里挤上了从内地发往新疆的火车。这个内地的小站上,伊斯哈格将瘦小的脑袋伸出火车车窗,怅然若失地看着送行者里痛哭的人。他正要把头从窗外缩回去,可是一道从未见过的风景,闪电般击中他的小心脏:原来火车顶棚和窗户沿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麻雀,这些小精灵也搭乘火车上新疆呢。伊斯哈格倒吸了一口凉气,担心地想,不知道那些可怜的小家伙能否用自己纤细的爪子抠住奔跑的火车到达新疆?也许有一些麻雀,会疲劳过度而跌落,成为遥远戈壁荒漠迁徙路上的牺牲者。

    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子,伊斯哈格混在那些打工的人流里等着看有没有人找他干活。哈里克大叔用一碗羊肉泡馍便带着伊斯哈格,乘坐班车来到了天山深处的草原上牧马了。

    “说一千,道一万,人家艾布明天就要把伊斯哈格领走了。”

    “不要胡说八道了,怎么可能呢?”

    “真倒霉,看来,咱家的马以后得靠自己放了!

    此时,哈里克家的晚饭已经吃了,天已经黑下去了,暗影慢慢地遮蔽了草原上的一切,远远近近,黑咕隆咚的,夜的颜色有厚有薄,带给人一种草原神秘的力量。

    哈里克听到了他们家的马儿发出的咴儿咴儿的叫声。在他们家这群马匹里,有一匹马叫玉狮子。你说它是一匹儿马倒还罢了,可偏偏玉狮子是一匹骒马,它全身雪白,犹如和田白玉,亮光闪闪,色泽圆润。它常常乘其不备溜出队伍,尥着蹶子逃之夭夭。有时离群后就走失了,无论伊斯哈格怎么找都找不到,直到它自己觉得了无趣味了才会跑回来,或者伊斯哈格找到半夜才能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偏僻角落里看到它在独自品尝别的马永远品尝不到的野草。

    此时,哈里克大叔心烦意乱地提着鞭子,在马厩前的路口子上等马群归圈。有几只野兔从草木掩隐的窝里偷偷地跑出来,寻找着自己喜欢的嫩草。草原在微风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微微荡漾,发出梦幻般的声音。

    马群踏出隆隆的声音,排着整齐的队形走回来了,径自往马厩里走。哈里克检查了,玉狮子没有回来,牧马的巴郎子伊斯哈格也不见了。“是不是跑了?”哈里克心里特别沉重,思忖着,“我的玉狮子啊!”哈里克走出马厩,闩好厩门,提着鞭子,再一次想起他用这条皮鞭抽伊斯哈格的情景来了,他一边想一边走向马群常去的草场,寻他的玉狮子去了。

    白天,中亚大地上毒日头晒出的温度似乎尚未消散殆尽。伊斯哈格口干舌燥,眼睛也干巴巴的充血一般,犹如狼的眼睛一样红苍苍的。他仔细地搜寻着每一个玉狮子有可能藏身的地方。他跑过时有些灌木被划出哗啦啦的声音,有时回音让他立即凝神静听,以为是玉狮子就在附近。但希望一次次变成了失望。

    星空似海,月亮就像降落在草原上的草丛中。野狼的叫声让累得昏昏沉沉的伊斯哈格又紧张地翻身起来。他竖起耳朵,仔细谛听,似乎就在不远处传来玉狮子不同往常的嘶鸣声。他顾不得许多,一下子从灌木丛里蹿起来,就往玉狮子嘶叫的方向狂奔。

    他想起白天他给玉狮子戴的马绊是一截青冈木制做的。马绊的绳子也是不容易坏的牛皮绳子,耐磨性特别好。他原本是躺在草丛里读书的,太阳正好晒着他的脚腕子。“老人在黑暗中感觉到早晨在来临,他划着划着,听见飞鱼出水时的颤抖声,还有在黑暗中凌空飞翔时挺直的翅膀所发出的咝咝声。”今天他在读《老人与海》,他已经读了五百遍了。

    他在做好标记的草丛里找到了备好的马绊,这是他的专用座驾,全身无有一丝杂毛的黑骏马。他提着马绊翻身跃上黑豹,追赶玉狮子。

    玉狮子也警觉了,知道是在追它,开始拼命狂奔。一白一黑,两匹马在草原上飞奔角逐,在地平线上旋转。中亚大地的胸膛上传出密集的鼓点般的节拍。黑豹在瞬间的爆发力犹如幽灵一样。很快就开始跟玉狮子比肩了,刹那又越过了马头,这时候伊斯哈格会准确无误地将马绊的绳圈套入玉狮子的脖颈。只要马绊入项,就好比枷锁上身,再不敢跑那么快了,因为跑得越快,那根木棒会绞绕在马的前腿的里里外外,敲打得极其猛烈,会钻心的疼。草原牧民的智慧真是让人叹服啊!

    伊斯哈格跳下马背,又读《老人与海》去了。“他慢慢划着,直朝鸟儿盘旋的地方划去。”大海太美啦,那个打鱼的老人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在这中亚的大草原上有个年轻人在牵挂着他!

    倔强的玉狮子还是忍受着疼痛逃跑了。

    伊斯哈格蹲下,双手扬起一些干土面,顿时土面像烟尘滚滚,吓得野狼跑远了。伊斯哈格拔了一把青草,走近了玉狮子。玉狮子似乎被折腾得有些困顿,它吃了他伸过来的草。他解下了马绊,它并没有逃跑,而是继续等待他用马绊的绳子做了一个简易的笼头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他骑上了玉狮子,冲下了草丘,向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飞奔。那些狼只是远远地跟着,不敢紧追上来。

    草原上的月亮已经升上中天,天地亮如白昼,草木在骏马的蹄下轻轻地挣扎,发出唰啦啦的响声。伊斯哈格觉得自己在草上飘着。

    天快亮了,草原和大海一样宽阔浩瀚,洁净无染的大海一般的草原上,一抹薄纱一样的色彩微微地向中亚大地铺陈开来。钢蓝色的亮光从草原的地平线上一点一点一点一点释放。

    哈里克两口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未成年的伊斯哈格,想要逃离他的故乡,在发往新疆的火车上,心里“怅然若失”,这表明他迫切地想要逃离家乡。 B、伊斯哈格在火车上看到火车顶棚和窗户沿上的麻雀,心生忧虑,他担心自己和这群麻雀一样,此去吉凶祸福难料。 C、文中多次写到草原,如“草原和大海一样宽阔浩瀚”“洁净无染的大海一般的草原”,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苍凉和神秘。 D、小说以天山深处草原为背景,讲述伊斯哈格如何找回“玉狮子”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表现伊斯哈格在草原放牧的艰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却有张力。小说开头起笔与众不同,以哈里克夫妇对话的独特叙述方式,将读者引入到故事当中去。 B、小说以多种技巧表现人物,如用补叙的手法,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伊斯哈格出走的原因,用正侧结合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C、小说有些语言饱含深意,结尾部分写“他骑上了玉狮子,冲下了草丘,向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飞奔”,意味着伊斯哈格奔向理想。 D、小说中的骡马玉狮子有洁白的外形,像狮子一样勇敢,在作者笔下,它具有不爱受约束、不接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草原”和伊斯哈格喜欢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意义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年伊始,OpenAI发布的最新产品Sora再一次震惊世界,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又一次颠覆性创新。技术的进步也给整个教育系统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教育行业应该科学、积极地加以应对。

    如何应对,需要我们从不同发展阶段加以考量。

    从短期来看,Sora代表的是新的资源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方向,既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体系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AI赋能“文本+视频”的输出,使学习资源成为应有尽有的个性化体系,以简单认知为目标的学习内容将越来越便捷、快速地生成。

    在Sora出现之前,我们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导向下,往往采用大数据技术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标签化建模,以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两者的科学匹配和个性化推荐,从而使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伴随式的评价得以发生。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人与资源发生的,而Sora本身有潜力成为所有资源的集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互动中不断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Sora首先是在学习资源层面给教育行业带来影响。

    从中期来看,学习模式的变革成为技术促动的焦点。传统意义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学生、媒介、资源等教学结构主体的相互作用下。我们一般将媒介、资源组成的物化教育技术体系和前述相互作用的模式、策略、方法所组成的软性技术体系,一起概括为教育技术,期待利用教育技术促进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双重提升。

    每一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到教育领域往往会让我们畅想技术进步下教育的革命性跃迁。但从整体教育发展中,我们又觉得变化不大,炫丽的物化技术体系下,包装的还是传统的软性技术体系。换言之,信息技术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将这种可能性落实到具有可操作性,并从模式、策略、方法上融入现代教育教学,才是未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心。围绕着快速个性化生成的学习资源,探究式、协作式、问题解决式等AI支撑下学习场景的生成,将是探索的重点。而基于这类场景创新教与学模式,将成为教育行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从长期来看,在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中,整体劳动力市场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和家校社一体化、多维空间融合的教育形态,都将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更新。此时,智能技术体系将迫使我们转变人才培养的既有观念,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话题将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讨论和建构。此时,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将被重新定义。

    学习者和教师的主体内涵都将在技术视角下被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将融入智能技术,构建起新的理论和规律体系,教育行业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也将重新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体系。

    总的来说,从ChatGPT到Sora的发展,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技术突破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既有教育系统中特定要素(如内容)的生产力跃迁,在不断迭代中将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关系,最终在大浪淘沙中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理论和系统。这是一个理论、技术与实践不断循环迭代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困难,但必将成功。

    (摘编自郑勤华《如何科学应对Sora对教育行业的冲击?》)

    材料二: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人工智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改变教师角色、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当下,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广博性、权威性正在受到“威胁”。智能导师、智能助教的出现使传统教师的角色备受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师生关系由“师—生”双边关系转向“师—生—机”三边关系。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新的学习伙伴,助力学生实现更便捷、低成本、碎片化的学习。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转变的途径。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过程中人机教学的三方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学生的学习模式向定制化、个性化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实现新型学校治理的有效措施。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学校各部门在人、财、物的管理中更加精准化、便携化、人性化。例如,面部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指纹技术等已广泛运用于学校后勤、安保、行政等日常管理中。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趋势而言,还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诉求而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革命是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摘编自李秀云《拥抱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资源能成为个性化体系,快捷地生成以简单认知为目标的学习内容,有赖于AI赋能“文本+视频”的输出。 B、未来教育行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是将人工智能支撑下生成的学习场景作为基础,进行师生教与学模式的创新。 C、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AI因作为推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而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支撑。 D、面部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指纹技术等的广泛运用,使学校许多方面的管理更加精准化、便携化、人性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Sora出现之后,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进行标签化建模和伴随式评价等活动,将不再围绕人与资源而发生。 B、教育技术分为软性技术体系和物化技术体系,前者由媒介和资源组成,后者则是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组合。 C、从长远看,整体劳动力市场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源于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 D、新的时代,学习与教学将被重新定义,对应的,在技术视角下,学习者和教师的主体内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某生萌发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古代碑帖进行修复的想法,老师积极指导,提供帮助,该生最终设计成功,并获大奖。 B、某地理老师打开AI绘画工具,让学生写出地貌特征的描述提示词,并据此生成图片,展开关于地貌的课堂人机对话。 C、某校投入使用一款智能头环,该头环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并给学生的注意力打分,然后生成数据,进行排名。 D、宁夏连续三年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全员测评定级,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依托测评结果,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所述的三个阶段都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不同发展阶段应对Sora冲击的方法。 B、材料二第四段所举的例子,论证了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科学、高效地进行学校治理。 C、两则材料都是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围绕“AI与教育”的话题,展开论述。 D、两则材料的观点类似:人工智能发展是时代大势所趋,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5)、现代社会,面对AI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请结合材料,从师生的角度,谈谈教育界的应对之策。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所谓“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从“饭搭子”“旅游搭子”到“考研搭子”“游戏搭子”……似乎“万物皆可搭”。年轻人钟爱“搭子”社交,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淡化了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

    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兴起,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打破与挑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担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连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项目于2014年正式启动。①志愿者们是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公务员、教师、外企职员、在校大学生及热衷于文化事业的退休人员等。他们每天为参观者在展厅中提供具有特色的讲解服务。他们的讲解高雅而不深奥,清新而不粗俗,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为参观者讲解文物展品的前世今生,勾勒出古老文化的历史图景

    志愿者招募工作在每年3月进行,由报名、面试、选拔、培训等多个环节组成。选拔通过的志愿者由大连博物馆组织进行专业讲解培训,包括讲解内容与讲解礼仪等项目。通过培训,志愿者们将以最专业的姿态接待来馆参观的人,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深厚历史,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2016年,大连博物馆还首次面向8~12周岁学生公开招募“小志愿者”。“小志愿者”项目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在帮助导览他人的同时增强自我认同感。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邻居家10岁的小珍想参加博物馆“小志愿者”招募活动,请你为她介绍小志愿者的职责及招募程序。不超过8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长坪沟的那天早晨,太阳从背后升起,把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鸟儿们在马头前飞起来,又在马身后落下去。麦茬参差的地里,有好多饱满的青稞粒和秋天里肥美的昆虫,鸟们正在为此而奔忙。山路转一个弯,进入森林,背后的一切就都消失不见了,落尽了叶子的阔叶林如此疏朗,阳光落下来,光影斑驳,四周一片寂静。而森林的寂静是充满声音的。那是很多很多细密的声音。①岩石上树上的冷霜融化的时候,会发出声音。②一缕一簇的苔藓在阳光下舒张时也会发出声音。③还有林梢的云与鸟,沟里的水,甚至一两粒滑下光滑岩壁的沙砾,都会发出声音。④寂静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更多声音的世界。都是平时我们不曾听过的声音,是让我们在尘世中迟钝的感官重新变得敏锐的声音,早晨太阳初升的那一刻,只要峡谷里的风还没有起来 , 那些声音就全都能听见。太阳再升高一些,风就要起来了,那时充满峡谷的就是另外的声音了。

    (1)、画线句改成“太阳从背后升起,我骑在马背上的身影,被长长地投射在收割后的青稞地里”,表意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起一丝风,枯草和落叶会立即回应。”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下列句中的“起来”与文中加点的“起来”,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坏情绪一旦起来了,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不为人知。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花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C、当他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偷偷在笑。 D、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认为只有胸怀天下、意志坚强的青年,才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2)、在《屈原列传》“”这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3)、《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 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月下醉题①

    【宋】陆游

    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

    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富贵迟。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注] ①该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六月罢职。②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③齐人冯设客孟尝君家,初不受重视,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铁归来乎,食无鱼!”④年秋时勇士,相传吴王阖闾派要离剌杀了庆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其罢职后处境之艰难。 B、以“刘备种菜”的典故入诗,表达出诗人英雄迟暮的自叹,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C、颈联用“随”“近”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之情,并以此明志。 D、全诗对仗工整,感情抒发自然。平淡之中有慷慨、辛酸,虽作悲语而意气犹豪。
    (2)、诗歌尾联中诗人想“强醉”却又“恐过悲”,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 ,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②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5)、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的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枝大枪进来了,立在正当屋,这支大枪是当年中央军南逃时春儿用几件破衣服从一个受伤的逃兵手里换来的。

    “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唬着脸问。

    “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报上名当兵了!”

    “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的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

    “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

    “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咱们东伙一场,平日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功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

    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与拿不定主意,慢吞吞的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

    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

    “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

    说完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

    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和老温一见芒种这身打粉,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

    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作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

    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不过你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家有家规,军有军规,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芒种: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

    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

    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

    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了田大瞎子的庄院。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冀中初冬,四野肃杀。

    芒种想念着,走到春儿家里来。篱笆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又把它关好。太阳照满了院子,葫芦的枝叶干黄了,一只肥大光亮的葫芦结成了。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咕咕的叫着,把远处的一只芦花肥母鸡招了来,用自己的尖嘴整理润饰着她的羽毛。

    有一个红红的脸,在窗上的小玻璃后面一贴,就不见了,芒种知道春儿在家里。他推门进去,到了里间,看见她正低着头,面对着窗台做活哩。

    “做什么哩?”芒种问。

    “再给你做双鞋!”春儿说着转过头来,“换上二尺半了,真像个大兵了!我给做的那褂子哩?”

    “这不是套在里面,还做鞋干什么,队上什么也发!”芒种说。

    “发了吗?”春儿说,“我先做好你穿上,要不,穿着这么新鲜衣裳,下面露着脚趾头,多不好看!”

    “怎么看着你不高兴?”芒种坐在炕沿上,靠着隔扇门。对面墙上有四张旧日买的木刻涂色的年画儿,是全本《薛平贵征东》 , 他望着“别窑”那一节。

    春儿没有说话,眼圈儿有些红了。芒种说:“你这是怎么了?舍不得你这枪吗?我还给你放下,当了兵,不愁没枪使!”

    “放屁!”春儿笑了,“你这就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和你见面不?”

    “为什么不能见面,我又走的不远,无非在家门子上转游。”芒种说。

    春儿说:“那可不敢定,一步一步你就离我们远了,你没见姐夫庆山,他一出去就是十年!”

    “我哪里能比他!”芒种说,“我这一辈子能成了他那样,就是死了也不冤。你没见今天的动员大会哩,人家真有两下子!”“你得跟他学,”春儿说,“还要比他好,别叫姐姐笑话我们!”

    “我记着你的话!”芒种说。

    “你出去长久了,”春儿低着头说,“别忘了我。做了官儿,也别变心!”

    芒种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急的胀红了脸,说:“你净说些没踪没影儿的话!我怎能变心哩!”

    “有什么凭据?”春儿抬起头来,红着脸,眼里有那样一种光芒,能使铁打的人儿也软下来。芒种说:“什么凭据?我得给你立个字儿吗?”

    “不用。”春儿笑了,“那天你在柳子地里拉拉扯扯,要说什么呀?”说完就用手掩着脸哭了。

    芒种呆了,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他过去把春儿的头轻轻抱起来。

    “好了!”春儿把他推起来,“就这样。你走吧!”

    芒种从春儿家出来,追赶队伍去。这年轻人,本来是任什么牵挂都没有的,现在觉到有一种热烈的东西,鼓荡着他的血液,这以后,在战争和革命的锻炼里,这孩子渐渐知道什么是精神的世界。

    尽管他长年只有脚下一双鞋和一身粗布衣裳,一枝短短的铅笔和一个小小的白纸本,在祖国广漠的幅员上,忍受了风霜雨露、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他的思想的光辉却越来越丰盛,越来越坚强。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①戏曲故事,贫寒青年薛平贵,被皇帝封赏即将东征。“别窑”就是他出征前与妻子王宝钏在所居寒窑告别的故事。

    文本二: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大瞎子认为芒种去当兵就是去胡闹,就是要造反,并且以东家的身份劝阻芒种,足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消极苟安的心理。 B、临别前老常对芒种的一番叮嘱展现了他质朴善良的禀性、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参军入伍的渴望,饱含对芒种的关心与爱护。 C、春儿给芒种做的新鞋不仅是为满足他行军打仗的需要,也是二人爱情的象征,春儿内心对芒种参军入伍既有支持也有不舍。 D、芒种看年画的细节巧妙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后文春儿叮嘱他“做了官儿,也别变心!”的内容有着潜在关联。
    (2)、结合文本一、文本二,下列对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小说少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常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如文本一的河滩大会、文本二的夫妻话别来反映时代形势,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 B、文本一描绘了里院争执、牲口棚告别、春儿家话别几个场景,充分展现出孙犁小说淡化情节而善于连缀场景的特点,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之美。 C、孙犁善于把记事、写景和描写人物融在一起,抒情文字也优美动人,如文本一结尾深情歌颂了芒种艰苦中的成长,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D、文本一中方言口语的融入增添了小说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文本二中话别语言多以短句,简洁质朴、细腻真挚,暗含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
    (3)、文本一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4)、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对话方面极具特色。阅读春儿和芒种、水生嫂和水生两个话别场景,从对话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简要分析两者差异。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经注释过这句话:“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道器不离 ,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道和理无形无影,器和物有情有状,但是无形无影的道和理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我们经常说的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器以载道,实际上讲的都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同样服从体用一源的合一逻辑。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须臾不能背离、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这就是“体用贯通”的道理。经世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是始终管用的真理;致用之所以能够致用,在于经世的是可大可久的真理。

    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我们的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也就是经义,这是一个大道。大道不能背离,所以君子之道是唯道是从。要明“体”实际上就是明道,这个“体”就是大本大源,《大学》开篇讲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明德实际上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本有的天理给彰显出来而内圣的过程,这样的明明德不仅仅是一个内在的修养,真正的明明德,它必然转化成亲民,最后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行必然是合一的,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所以“经世”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它能够“达用”,与时偕行,能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而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文化事业必然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而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材料二:

    中国家具设计文化的价值早已被西方发现,并引起了“中国风”的设计思潮;自1920年起,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不谋而合,西方设计师们从这种交流中寻觅价值,并适宜地转化价值,最终诞生出极具创新性的“现代西方中式”作品。中国当代设计师穿梭于中西互惠、古今传承的文化交织中,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表现,演绎着“新中式”的家具革新,努力争取着中国家具设计的当代舞台地位。

    中国的硬木家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明式家具浑厚儒雅的外形、舒适简明的功能和严丝合缝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传统家具设计的本质精神,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家具的设计思潮。

    中国家具体系也与外来文化息息相关。早在汉灵帝时期,胡床作为一种西北游牧民族的家具文化就已传入并得到皇室认可。而由佛教带来的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以来,因对佛教信仰的推崇而大力提倡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迎来了宋以后中国框架椅的发展高潮。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一种结合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现代理念的家具设计风格悄然兴起,这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归来的设计师钟晃率先开发并逐渐成熟的海派家具,它预示着“新中式”的萌芽。此后,中国家具的形式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一系列先进的西方工艺和材料也随着文化广泛交流而被引入。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具行业在中国经济的缓慢恢复下看到了曙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广泛和深刻,中国的家具设计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1991年出现的“联邦椅”(图1)就是对传统设计的一次现

    代化回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本土已经孕育出一批致力于“新中式”设计的改革家。有些设计师率先引进乌金木,在结合西方极简主义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进行中国传统家具的重构与再造。如“细竹系列”家具——钱椅、玫瑰椅(图2)、官帽椅、书桌以及鸟笼灯具等,吸收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精髓,结合当代时尚设计要素,在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让人耳目一新。

    可叠摞的竹制“龙椅”(图3)的设计,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明式家具设计系统和北欧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系统两个方面。其设计师受邀承担联合国竹藤组织的科研项目——竹产品的现代化,且考虑将合成竹材引入“龙椅”的制作,并在几年内进行了持续的设计修改和制作。“龙椅”以其完善的可叠摞的现代家具的功能和对中国明式家具重要元素的创新(对明式圈椅的扶手和单板靠背的应用),成为“新中式”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设计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是互为体用的过程。长期以来,面对五花八门的西方设计文化,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与价值探索,出现了许多盲从的“拿来设计 , 这使中国的家具设计仍游走于模仿与原创之间。然而,如上所述,一些中国的当代家具设计师已经走出迷茫的阴霾,他们懂得并珍惜每一次交流的反馈,乘着文化交流的东风,拉起传承传统理念的大帆,正在互为体用的顺风中开辟着一条“新中式”的新航线。

    (摘编自景楠等《互为体用在家具设计文化中的表现与应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道器不离”指无形无影的道和理通过有情有状的物来表达和承载,这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B、材料一中的“合一逻辑”在文中具体是指道、体这些根本的东西必须通过具体的器、用来承载和彰显,两者不能背离。 C、材料二中的“中国风”是指在中西交流中,西方设计师以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为理念指引进行设计引发的设计思潮。 D、材料二中的“‘拿来’设计”是指一些设计师对西方设计文化缺少针对性研究与价值探索,设计家具时一味模仿缺少原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这告诉我们,只要把内在的修养彰显出来,就必然转化为亲民,最后止于至善。 B、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中国家具设计的萌芽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贡献。 C、从海派家具开发和成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家具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自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 D、“龙椅”之所以成为“新中式”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可叠摞功能的同时,应用了一些传统设计元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体用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
    A、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B、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C、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避绌,则所用之异也。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1中椅子的“S”形靠背板,借鉴了明式家具外形,表现了家具设计继承传统的一面。 B、图1中椅子的整体外形具有西方艺术的雕塑美,体现出家具形式做到了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C、图2中的椅子具有鲜明的明式家具风格,其简洁的设计又融入了西方设计的极简主义理念。 D、图2中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的工艺是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综合应用,做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
    (5)、材料二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是如何体现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们的生活中,期望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会带来挫折感、失望甚至困惑,也可能会激发前行的动力。如何理解和面对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探索差距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虽然逃过鬼门关,但命运也跌落到有生以来的最低谷。政治上,回到原点,经济上,生活也陷入困境,从优渥的上层士大夫生活跌落为贫困的政治难民,生活境况的落差之大,让苏轼一时难以适应。相较于物质上面的窘迫,最让苏轼痛苦的,还是 ( ① ),他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他觉得自己重罪遭贬,被朝廷“废弃”,被君王抛弃,被同类士大夫嫌弃,内心极度自卑与苦闷。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 ② )。

    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依然____,不敢写诗,以免再惹事端。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于是,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他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现了他惊魂未定、孤独无助的心态。两年后写的大江东去词,极力赞美周瑜的人生得意,是为反衬自我的____,深层里则是表现自我理想未灭、希冀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定风波》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表现了他最终走出痛苦的精神困境,进入超然旷达、能从容淡定面对人生风雨的成熟境界。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段中加点处“乌台诗案”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B、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D、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2)、 请在文段中A、B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3)、 第三段画波浪线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应修改为:

    序号   应修改为:

    (4)、 请在文段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 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学生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亡的词句是:“。”
    (3)、《登岳阳楼》中“”两句表现了洞庭湖极其恢弘的气象,读来气势雄浑。
  • 20、古代诗歌阅读

    金陵怀古

    (晚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松楸(qiū):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③禾黍:禾与黍。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禾黍,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B、颈联中“拂”字、“吹”字写得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C、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D、诗人将深刻的历史体认化为审美的哲思融入到诗歌之中,既深化了诗歌的情理内蕴,又避免了直白说理对诗美的破坏,形成自己独特的咏史风格。
    (2)、本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诗人通过哪些手法展开抒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