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抓吉镇,是极小一个镇子。

    一断一断的,或砖或坯,只有一溜平房。平房之前的土街,不甚宽。走堂堂渔汉,扭俏俏渔婆。也摇鸭,踱鹅,跑狗,慢老者,快孩子,颇不寂寞。天雨了,天雪了,也要落在上面。秋日,湿湿泞泞,(  )一街的黄叶。

    土街,其实也是乌苏里江的一段堤岸。临水的一坡,是一排鞠向水面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有诗样的名字,叫“江柳”。江柳的干上,早晨,晚夕,常牵着几只闲船。入冬,便要被渔汉子拖上来,扣在街边。扣船的底上,都要(  )一层茸茸的雪被。很好看,(  )在江边的柳,收不回了,任其冻住。春一到,这柳,那柳,依然要漂亮地(  )给你看的。

    小镇的西端,是一片兼作客栈的私家饭铺。我因腰有旧疾,得知那里有领颇热的火炕,经人导引,便歇在那里了。

    这饭铺,说来,也是寻常的一家。有客,便是饭铺、便是客栈。单是多些陌生的话,多些格外的风景而已。无客了,淡淡地过冬春更换的日子就是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 裹 涉 舞  B、粘 覆 涉 舞 C、粘 裹 挂 飘 D、落 覆 挂 飘
    (2)、文中画线部分的遣词造句新颖别致,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 2、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俗语针对同一件事或同一种做法时既可以从正面来说,也可以从反面来说。语段中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这样的表述。请你从以下三句俗语中任选一句,写出它的正反两层意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句富有勇气和决心的俗语。它体现了一种勇敢无畏、不惧艰难险阻,即便知道前方存在巨大困难或风险,仍然坚定地选择前行、挑战的精神品质。同时,它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有时这种行为也可能反映出一种过度的自信或莽撞。虽然勇敢前行值得敬佩,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和考量,只是一味地不顾危险而行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权衡利弊,不能盲目行动。

    细节决定成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3、文中画波浪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中的“一本正经”和“胡说八道”是一组反义词,运用在这里却非常和谐。请结合文本阐释理由。

    近年在舆论场上“贩卖焦虑”,似乎成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媒体人的套路,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外界关注,还能收获大量流量和广告收入。“贩卖焦虑”的一大秘诀就是“生造概念”,而且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与现实问题结合并制作大量噱头。“车厘子自由”就是一个硬造出来的概念,并不是非要吃车厘子才能证明自己的消费格调,一些人不吃车厘子仅仅是不喜欢吃罢了。这本来就是个体选择的问题,非要把它纳入一种消费观念的叙述中,显得十分荒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眼疾手快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

    (1)、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着你点头微笑。 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 C、云雀直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 D、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2)、下列文言句子中的“以为”与文中加点的“以为”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论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B、《齐桓晋文之事》: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C、《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D、《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5、下列选项中的“热度”和文中加点的“热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上,明星演绎“汉之庄严”“唐之绮丽”“宋之风雅”“明之端庄”,吸睛无数。越来越多时尚博主、穿搭达人一袭华服亮相各大旅游景点,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新国潮崛起下的“东方美穿搭”,俨然成为新一轮流量密码,相关话题发布数量与搜索热度同步上涨,“龙年战袍”格局被迅速打开。

    A、学习知识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肯定是不够的。 B、冰敷以后,病人身上的热度已经减退不少,很快就能康复了。 C、如果建筑物存在热度过高的风险,就要考虑使用热反射产品。 D、一夜成名很容易,但是想要一直保持热度不减却是相当困难。
  •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在我心里。
  • 7、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司空见惯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

    A、我们厂不但增产了,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本。 B、这几个人哪儿够哇,得再来几个。 C、小车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D、这根绳子比较结实。
  • 8、标点符号有时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号是怎样增强句子表现力的。

    群山绵亘,泉水潆洄,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络绎不绝;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如今的梦泉村,建成40多处民宿,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巧妙融合,游客多了新体验;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相得益彰;特色的研学游线路,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 9、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 10、在阅读文段时,小语和小文发现文中“□”处漏印了一处标点符号,小语认为此处应为冒号,而小文觉得应该是破折号,你认为二人谁是对的?请说明理由。

    我还碰到过一匹狼。几乎是迎面遇到的。我们在相距约二十米处同时停住:狼和我都感到突然□两个低头赶路的敌对动物猛一抬眼,发现彼此已经照面,绕过去已不可能。狼上上下下打量着我,我从头到尾注视着狼。这匹狼看上去就像一个穷叫花子,毛发如秋草黄而杂乱,像是刚从刺丛中钻出来,脊背上还少了一块毛。肚子也瘪瘪的,活像一个没支稳当的骨头架子。

  • 11、(2024·长郡中学4月调研)文段连续使用多个句号,富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些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摄氏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 12、(2024·广州二模)文中画横线处的省略号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其作用加以简要分析。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的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就在彭绍明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眼前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彭绍明醒来了,睁眼一看,身旁是连队的指导员,他负了重伤,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糊不清了,……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 13、(2024·江淮十校5月调研)文中的破折号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宿舍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一下,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 14、(2024·淄博三模)文中的两个省略号分别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那边儿。春天的湖水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

  • 15、(2024·武汉5月模拟)文中画横线句“直至”前可以加逗号断开,而作者没有断开,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缸放在阳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园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酱就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 , 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馋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戏马台: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在此会僚属,赋诗为乐。②络头:指马笼头。③簪花: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戴花是一种风俗和时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篇对比鲜明,诸将论说封侯之事,侃侃而谈,而词人却独自倚楼,和笛长歌。 B、“万事”一句叹世事荣辱淹没于历史长河,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项羽、刘裕等英雄已成为历史,词人举杯劝酒,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 D、全词用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也让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
    (2)、“白发簪花不解愁”一句,有人将“解”字释为“消除”,也有人释为“明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江 亭

    杜 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此诗是一次游临江之亭有感而作。②野望: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对兄弟离散、时局艰难的忧虑和伤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起笔点题,写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下文游江亭的所见所思。 B、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于俯仰动静间体味哲理:水流不滞,闲云自在,都出自本性;自己的心也当不争不竞,自如自在。 C、颈联融情于景,“寂寂春将晚”流露出诗人心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 D、本诗是杜甫晚年隐居草堂之作,安宁的生活也使作者一改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田园之风与禅理意味。
    (2)、本诗尾联另一版本为“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个版本评价不一。你认为哪一版本好,请结合全诗,从诗人形象、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

    陆 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注】 ①本诗为1194年陆游七十岁奉祠家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春秋·举难》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宜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却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100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为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
    (2)、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 , 九霄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2)、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