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邢在一个铁路机务段的蒸汽机车上当了曾经三十多年的副司机,副司机主要担任瞭望工作职责。蒸汽机车正前端封闭,死铁疙瘩一坨,不像汽车或现在的高铁机车,前面是明亮的挡风玻璃,可一览无余。蒸汽机车的瞭望窗口设在侧端,老邢把半个身子支出窗外,监视着前方路况。狂风呼啸扑面而来,老邢在钢铁的震颤中像一根钉斜了的钉子一样把自己纹丝不动地钉进风里 , 鬓角的汗珠被风梢掠成了冰片,身体凉透了,然后麻,成了雕塑,只剩下眼睛里的光芒还是热的。而在机车里间干活的司炉累得筋疲力尽时,副司机就要转身进来接过司炉的大板锹,往锅炉里填煤烧火。烈焰熊熊,瞬间就把雕塑老邢烤得复苏。正司机一声喊:“前方进站,老邢注意瞭望信号——”老邢就像一只刚出笼的馒头带着腾腾热气又一头斜刺进刺骨的风里。

    逝水流年在茫茫铁道线上洒下一路风景,颠簸了半生的老邢终于熬成了正司机,可一声笨重的汽笛,老邢只一站便把蒸汽机车开进了博物馆。动车高铁如雨后春笋,蒸汽机被时代淘汰了。

    (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前方进站,老邢注意瞭望信号——”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秦将掠夺剥削来的钱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愤慨。
    (3)、古代诗人常借“啸”这一动作来抒发情愁,如“”两句。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年),宣和六年(1124年)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1126年)发生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②南服,指南方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 B、“堤绵绵”“草木相连”紧扣首句“壮观”二字,对“壮观”进行具体展示。 C、颈联写诗人因世间万事而白了双鬓,抒发了内心的迁谪之恨、亡国之恨。 D、诗人本想写诗怀想古昔之人,却内心茫然,因为诗人愁情深重。
    (2)、“寓情于景”是诗歌常见的手法,请据此对诗中“江湖异态”“风壮浪涌”景象做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 ,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英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之以蔽其西,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二国A委秦B而四国休息C于内D以阴助E其急E若此G可以H应夫无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文中指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用来叙述王侯将相的事迹。 B、“此危道也”与“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两句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C、藉,指凭借,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中的“藉”字词义不同。 D、故,指所以、因此,与“故宁请汝先死”(《与妻书》)中的“故”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是在韩、魏的城郊,因为韩、魏位于秦国出入关中的要冲之上。 B、作者用秦昭王为了让韩国、魏国真心归附而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的事例来证明韩、魏两国的重要。 C、作者对六国想要不被灭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D、文章观点明晰,结构严谨,论证精辟,结尾用“可不悲哉!”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六国被灭亡的叹惋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②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5)、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八太爷

    老舍

    王二铁只念过几天私塾,斗大的字大概认识几个。他对笔墨书本全无半点好感,却喜的是踢球打拐,养鸟放风筝。他特别不喜爱书本。给他代替书本的是野台戏评书,和乡里的小曲与传说——他从这里受到教育。

    在王二铁所知道的一批英雄之中,如张飞、李逵、武松、黄天霸等,他最佩服康小八。这有些原因:第一,康小八是在西太后当政的时候,使北京城里城外军民官吏一概闻名丧胆,而且使各州府县都感到兴奋与恐怖的人物。第二,据说康小八是个黑矮个子,有两条快腿。王二铁呢,也是面黑如铁,而且身量不高。他的伙伴们往往俏皮他面黑身短。他明知道这不过是大家开开玩笑,并无损于他的尊严,可是他心中总多少有点不大得味儿。他想洗刷这个小小的“污点”。他和伙伴们打过许多次架。越打架,他越下功夫练拳,踢桩子,摔跤,拿大顶,好去在众人面前证明他是康小八转世。

    大家不敢明言,却在背地里叽咕。他们暗中给他起了个外号——东洋鬼!在形象上,东洋鬼暗示出矮的意思;在心理上,大家表示出恨恶他,正和恨恶日本人似的。

    二铁的憎恶日本人,正和别的乡下人一样。他不知道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但是日本人这一名词在他心中差不多和苍蝇臭虫同样的讨厌。现在“东洋鬼”加在他自己身上了,他没法忍受。他想用拳头消灭这个可恶的绰号。可是,大家并不明言,而只用眼光把它射出来!他想离开故乡。

    二铁不闲着则已,一有空闲,他就不由得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个黑矮子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而自己这个黑矮子只蹲在家里拔麦子耪大地?他渴想得到一把手枪。有了枪,他便上北平。他不再面对着北山出神了,北平才是真正可以露脸的地方。

    可是,他得不到手枪。即使能得到,他也还走不开。他的老母亲还活着呢。他并不怕母亲,也未曾从书本上明白了何为孝道。好像母亲的手中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把他这头野驴拴在门外的榆树上。他时时想不辞而别。有时候他真的走出一二十里去,虽然腰里没有手枪,可是带着一些干粮。走来走去,他拨转了马头。不行,老母亲的白发与没了牙的嘴不容许他去做英雄。因此,虽然他被仇人们叫作“东洋鬼”,可是一般的人凭良心说话的时节,还不能不夸赞他两句:“二铁虽然是好闹事的糊涂虫,对他娘可是还不错呀!”

    在七七抗战那年的春天,王老太太死了。二铁哭了一大阵,而后卖了二亩田,喝了半斤白干,把母亲埋葬了。丧事办完之后,他没心去做什么,只穿着孝袍子在村子外边绕来绕去。他常常坐在母亲的坟头儿前面,脸朝南发愣。

    忽然地,他把所有的一点点地全卖了。卖得很便宜。他早晚依旧练功夫。赌徒们,本村的和外村的,时常搭讪着来陪他练,希望练完功夫,他也陪他们去玩玩牌九。有一天,他发了怒:“我的钱是留着买枪的!”

    买枪!买枪!买枪!一会儿传遍了村里村外。长老们的心要从口中跳出来!

    忽然地,王二铁不见了。

    过了一个多月,大家都等得不耐烦了,二铁才满头大汗地走了回来。他已脱了孝衣而穿上一身阴丹士林的新蓝裤褂。

    二铁常常独自走出很远,而村子里的人起着誓说,他们千真万确地听到远处有枪声。这一定是二铁在荒僻的地方打靶吧,或者,哼,也许是劫人呢!

    六月底,二铁想卖掉他的三间土房。没有人敢买。

    在他的心中,北平到处是宝石砌的墙,街上的树都是一两丈高的珊瑚,怎么这个关厢也这么稀松平常呢?更使他伤心的是他已经看到拿枪的人,保安队,宪兵,都有枪!事前不详加考虑的人,后悔也最快。他后悔了。他想拨转马头回家。可是他的脚还往前走。不能回家。回家只有放牛,耕地,流汗,吃棒子面与打那毫无结果的架。

    在天桥儿,他还没敢作案。酒肉朋友,一天就能拜两起儿盟兄弟。二铁——北京的康小八——的嘴虽不大伶俐,可是腰里很硬。大家不但知道他腰里有钱,而且有手枪。当他被大家灌醉了的时候,大家故意地探问:“钱花光了怎么办呢?”

    他的黑脸被酒力催的,变成黑紫,他本想不回答这问题,可是嘴不听使,极快地说出来:“我有枪,我是康小八!”

    他的盟兄弟们已经不是梁山泊上的一百单八将了。他们在七七的前夕把他卖给了侦缉队。他开枪拒捕,走出了永定门。

    自称“康八爷”,他已经是一条好汉了,只需再做几件胆大手狠的事,便成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好汉。

    不凑巧,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全世界,谁还注意什么康小八不康小八呢。北平所有的枪都准备着向敌人射击,只有二铁还梦想着用他自己的那支小黑东西去劫一辆汽车。

    他不明白大家的愤怒、惊疑、吼叫、痛哭、咒骂都是为了什么。他一心一意地想让大家叫他八太爷而人们却全都诅咒着日本人。噢,日本人,他自己也憎恶日本人。今天,他的八太爷的称号与威风被日本人压下去了,所以就更恨日本人了。他是不是应当去和日本人干干,让日本人也晓得他是八太爷呢?他不能决定。他的脑子不够用了。

    他安然地回到天桥儿,仿佛他从未开过枪,拒过捕似的。找到了出卖他的人,他想再试一试枪,增加一点威风。可是,他们却毫无惧色。他们众口一词地说:“咱们这点臭事算得了什么呢?有本事打日本人去!”

    北平沦陷。当大队日本坦克车和步兵由南苑向永定门进行时,二铁在城外,趴在路旁的一株柳树后面。他极快地把子弹全射了出去。还没等日本鬼们来捉他,他已一跃而出:“孙子们,好汉做事好汉当,我是康八太爷!”

    他本想日本人会把他拖到菜市口,他好睁着眼看自己怎么死。在死的以前,他会喊喝:“我打死他们六个,死得值不值?”等大家喝完了彩,他再说:“到大柳庄去传个信,我王二铁真成了康八太爷!”

    可是,多少刺刀齐刺进他的肉。东洋的武士不晓得康小八,他们的武士道也不了解康小八的胆气与刚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太爷”既是指王二铁最为佩服的让人闻名丧胆的康小八,又是王二铁自称的江湖名号,王二铁认为自己能做个英雄好汉。 B、“东洋鬼”的外号点出了王二铁矮的形象特征,也表明了大家对他的憎恶,王二铁对此并未进行反省,而是想靠武力去阻止。 C、王二铁卖了田地,又想卖掉三间土房,但没有人敢买。他在北平城看到了拿枪的人,他后悔了,想要回家,但觉得不能回家。 D、王二铁趴在路旁的一株柳树后面,把子弹全射了出去,最终他成了杀死六个日本人的抗日英雄,赢得了日本武士道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择使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开篇叙写了王二铁的生平,向读者展示了王二铁不喜爱书本的乡野莽夫的形象。 B、“枪”这种战斗武器在王二铁确定自己好汉身份的过程中很重要,王二铁的“英雄梦”与“买枪”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C、小说运用了照应的手法,如“王二铁不见了”与“渴想得到一把手枪”“他们千真万确地听到远处有枪声”相照应。 D、“他一心一意地想让大家叫他八太爷而人们却全都诅咒着日本人”这句话,主要作用是为了突出王二铁脑子不够用。
    (3)、请简要概述小说中王二铁的“英雄梦”的发展过程。
    (4)、有评论认为,老舍笔下的王二铁体现出了“精神胜利法”。请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主要包括对红军宣传、对群众宣传、对敌宣传三个部分。

    对红军指战员的宣传,主要是鼓舞士气,指明红军的军事战略,明确红军的前进方向。如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在遵义枫香坝绘制宣传画,画中山头高插“运动战”的旗帜,旁书“把红军运动战特长最高度发扬起来”,反映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回归了正确的军事路线。

    对沿途各族群众的宣传,主要是向长征沿线各族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唤醒民众,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敌人的反动宣传中解脱出来。如1935年5月,为宣传民族政策,保证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由陆定一撰写、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称“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用六字格言的形式,生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的基本主张。

    对国民党军及其地方军阀部队的宣传,主要是瓦解敌人,开展统一战线。如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取得的最大胜利,歼灭俘虏了大量敌人。长征亲历者黄镇绘制了反映遵义大捷的漫画。红军干部对被俘白军进行宣传,一大部分白军参加了红军。又如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于1935年3月10日发布的《告国民党士兵书》,指出国民党士兵大部分是穷人出身,为国民党作战不是为国为民,而是祸国殃民,还说明红军是工人、农民和苏维埃政府的军队,欢迎白军士兵来参加红军。

    党和红军领导都很重视宣传工作,全员参与宣传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重视宣传工作,做了充分的宣传准备工作,印刷了大量的宣传品,如《十大政纲》《土地法》《劳动法》以及宣传红军宗旨、抗日等方面的布告等。陈云在向共产国际作的《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红军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战士都参与到标语的宣传工作当中,每个红军战士都随身带有一截粉笔,每天在走过的地方至少写三条标语。

    宣传工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影响深远。宣传工作对象全面,包括红军指战员、沿途各族群众以及白军官兵。宣传时段全覆盖,包括行军途中的宣传,使红军指战员振作精神,不怕苦,不掉队。战前和战斗中的宣传鼓动,使部队明确战斗任务和意义,发扬不怕流血的精神,保证战斗胜利。宿营中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在宿营时表彰好人好事,总结交流战斗经验或针对部队行军、作战、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全面,包括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宗旨,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红军的内部团结等。

    宣传工作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红军长征中宣传形式多样,有文字的标语、口号、布告,有形象的漫画,也有口头语言的诗歌、戏剧等。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口号更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如遵义会议纪念馆收藏的红军标语。

    红军宣传工作针对性强,通用性和针对性结合。红军的宣传工作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沿途不同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化。除了通用性的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宗旨的标语、文告,红军在西南西北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新标语口号,扩大了宣传效果。如1935年6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颁布了《渡过大渡河后适用的标语口号》,针对四川军阀的苛捐杂税、压迫少数民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标语口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红军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多次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强调必须进行深入的关于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并依据调查发布切合于少数民族的具体的宣传品、布告、传单、图画、标语等。

    红军宣传注重理论宣传与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再好的宣传,如果不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就等于空谈。红军长征中宣传工作的特点,或者说红军宣传工作能够发挥作用,关键一点是红军做到了理论宣传和革命实践的统一,无论是党的领导人还是广大红军战士,都能自觉践行宗旨,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红军长征在川南,每取食群众一根萝卜,就在萝卜坑里放上一枚铜圆,此行为被广为传诵,就连蒋介石也大为感叹,要求国民党军队效仿红军此举,爱护民众。遵义红军山上的红军坟及红军菩萨的故事,也生动说明红军愿意用鲜血和生命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永恒的丰碑。

    红军长征中卓越的宣传工作鼓舞了军心,唤醒了长征沿途的各族群众,为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在长征到达陕北时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红军长征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让各族群众认识了党和红军,从此,各族群众和红军心连心。如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省锦屏县时,侗族青年杨和钧看见红军宣传的布告、标语,深受鼓舞,他积极救助照顾红军伤员,并帮助已康复的红军战士追赶部队,最后却被反动派杀害。

    红军长征也宣传了抗日救国的主张,为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为开创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舆论基础。正如程子华在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回忆中指出:“沿途的群众,从我们北上抗日的行动中,看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还从我们严明的群众纪律上,加深了对红军的认识,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克服了转移途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摘编自谢东莉《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军、群众和敌人进行宣传是红军长征中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对国民党及其地方军阀部队的宣传使一大部分白军参加了红军。 B、红军长征中宣传工作对象广泛,宣传内容全面,宣传时段全覆盖,出发前宣传工作准备充分,行军途中、战斗中、宿营中宣传工作不停止。 C、红军长征中宣传形式多样,有漫画、诗歌、戏剧等。红军因地制宜,灵活机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政治环境,侧重不同的宣传策略。 D、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意义重大,毛泽东和习近平总书记都给予长征高度的评价,这也是对宣传工作的认可。
    (2)、下列关于材料的相关论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了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 B、第三、四段都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使内容真实可信。 C、“如果不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运用了假设论证。 D、材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富有文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理论宣传与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观点的一项是( )
    A、为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使人民群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某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增强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 B、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此后,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项目和政策,成功帮助数以亿计的人口解决了贫困问题。 C、明朝时一位叫万户的官员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多次尝试借助火箭的动力飞向天空。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应的理论依据,最后如人们所料,万户失败了。 D、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对垒于泓水。为了坚守所谓的“仁义”,宋襄公连续两次放弃宝贵的战机,最终导致宋军惨败,宋襄公因伤而死,宋国从此一蹶不振。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军宣传工作的意义。
    (5)、国庆将至,某学校拟组织一场以“迎国庆•感母恩”为主题的活动,现对全校学生进行宣传来征集节目。假如你是组织者之一,请结合生活现实,联系材料内容,列出你的宣传方案要点。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最初只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却是各种“手机病”。“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①____。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眼科最令人担忧,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②____。跟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使用过程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____,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②        ③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楚音开始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寒料峭,禽鸟却早早收到了季节的消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大清早,鸭子们就在池塘里扑腾翅膀。尽情滑翔一段,激起翻滚的水花和急速的波浪,然后,一个猛子扎下水去,再冒出灰灰绿绿的身子来。这在冬天是难得一晃的。这些温驯的憨憨的鸭子,已振奋着精神,叫时光变得灵动起来。因为燕子、寿带、柳莺等候鸟尚未归来,麻雀就( )做起了主角。它们尽可能组成团队,斜斜地掠过空中,又急急降落在田野和山坡。它们还喜欢选一个晴好的中午,在屋檐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那些鸣叫有些嘈杂,但音色褪尽了凛冽天气里的啼哑和低沉,变得圆溜起来,把一个院子浸染得暖暖和和的。至于喜鹊,很明显,身子变圆润了,长长的尾巴翘得老高了,那么一上一下地抖动,颇有劲头,很骄傲的样子。顶着“百舌”光环,乌鸫每天不敢闲着,除了觅食,就是反复练习和表演歌唱,各种唱法十分娴熟,声音婉转且千变万化。王维曾作“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两句,他对这位音乐家的天赋不吝赞美,真没有吹捧的意思。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②大地还是一片沉寂

    ③溪流不断充盈                ④积雪加速融化

    ⑤随着日子的深入                ⑥大地的生机正逐步绽放

    A、②⑤④③①⑥ B、②⑤③④①⑥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②③④⑥①
    (2)、对于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你认为“当仁不让”和“奋不顾身”哪个更符合文段语境?请说明原因。
    (3)、文中描写麻雀和乌鸫叫声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开篇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西瓜园①

    【南宋】范成大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背种之。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②苜蓿夸。

    【注释】①诗人在出使金国途中行至开封时,见本是“燕地种”的西瓜,已经遍布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七言绝句。②蒲萄:即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西瓜的生长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 B、“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 C、诗人觉得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虽不尽如人意,但可与葡萄、苜蓿相比。 D、本诗表面上在写田园风光,清新恬淡,其中蕴含的深意却需细细品味。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究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披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释】①埸(yì):边境。

    (1)、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盖未尝A不咎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利之F过浅G且不知天下之H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爱,文中义为“爱惜”,和《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相同。 C、六国,即山东六国,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D、蔽.文中义为“掩护”,和《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B、苏洵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C、苏辙认为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遵。 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5)、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选文概括他们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绝对

    张中杰

    “吃了吗?饿了家里还有饺子……”

    “今儿立秋,晚上冷,记得穿厚点儿,加件衣裳……”

    风凉飕飕,夜黑沉沉。这是一个凄冷而寂寥的夜晚。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只剩下零星的星光点缀着这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清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和凄凉。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停滞,似乎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这一刻。

    他没有开灯,发过两条信息,手机屏俏皮得似星星点点闪烁,儿子星星青春含笑的脸,如在眼前。

    “您也保重!”

    望着下边加了心的“你”,他有些迷茫,别扭。这不像儿子的风格。五年前,老伴儿病逝后,星星和他像哥儿俩。称呼早在心里揣着了,从不加的。

    窗外,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压抑住呼吸。紧张。手微微地颤抖,恍惚中回复。

    孤单犹如无数条冰冷的蛇,一寸寸挤压,迫近,抑制,噬咬他的心。

    “向太阳奔跑”,他这个刚退休的老交警的网名没有暮气沉沉,反有一股朝气。

    “向星星出发”,刑警儿子的网名自带职业习惯。夜晚是最好的陪伴。

    老伴儿故去,那个叫“月亮”的已经销声匿迹。微信群里,唯有太阳与星星的对话,隔三岔五。

    当初,太阳和星星父子俩可互相争着发光呢。

    农业大县,县城周边全是乡路,接合部交通事故频发。被屡屡通报丢人不说,那老百姓的命可重要呢。尤其是三轮车夫、农机车手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为省出时间干活儿,功夫不搭到路上,总是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坐到三轮车上,一出事就是大事。可是,他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嘴皮磨成一张纸,宣传教育效果倒像是骆驼群里的一只蚂蚁,啥也不显。他琢磨三天三夜,逐个儿去往三轮车上贴反光帖,警示条变成“防撞条”,让车在其他开车人那儿“被看见”,黄昏时分非常醒目。事故率像温度计掉进冰窟隆,直线下降。

    星星从派出所被抽到刑警队,片儿警的活儿因为人少一时脱不了手。两头忙,还都想出彩。大案要案发一破一,够让人惊喜了,可蹊跷的是,星星硬是当了和谐小区的“好管家”。是怎么做到的?星星拿小区三分之一住户的钥匙。那是个郊区迁置小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多,老人忘性大,孩子们又贪玩,备用钥匙都让星星保管。

    比赛结果,星星总能胜出一筹。那次,有个小女孩报警说路边有被遗弃的小猫。星星出警,却找不到收养者,无奈自己把它抱回家,取名平安,弄得父子俩藏青色的服装上总有白猫的毛。

    星儿,难道你是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有三头六臂?披星戴月,脚不沾地两头儿跑,熬的是时间,也是命呀。你知道逞这个能有多累吗?

    他心疼地埋怨,也好像是在数落自己。

    “你的腿伤好点儿了吧?”

    “你的血压有点儿高,该上医院看看了。”他耐不住,又在群里发信息。

    许久,回答他的是一片空白。

    “好了。这个案件忙完就去!”

    漫长的无望等待后,一条信息冒出来。时光可真绝情,转眼他这个太阳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再也跑不动了。

    温热液体蓄在眼窝,停泊一会儿,顺着鼻翼两侧悄悄滑落。他鼻腔瞬间酸酸的,涩涩的,又升腾滚涌到眼角。眼睫毛湿润了,白花花雾茫茫一片,手机屏幕花了,什么也看不见。

    黑洞。空洞。一切都在寂静的夜里影影绰绰。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四周一片漆黑,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吞噬在无尽的黑暗中,只剩下他心跳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焦点,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旋涡中,感受着那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和挣扎。

    “你和芳的婚事赶紧办了吧,你妈等不及都走了。听话啊?!”他嗔怪地又发。

    “好,过了元旦就办。这不有个大案专案紧张,芳在医院比咱还忙!”

    这次回复得可真快,那个伸舌头的小人儿表情真逗,几乎把他眼角的潮润一点一滴逼出来了。两行。

    “别给我贫,你小子还欠我一个生日宴。”六十岁,他过第一个生日,儿子像流星一样藏起来不见,遗憾。

    “算了,我知道你总是忙。不用还了,要还就还个拥抱吧。”他感觉自己说的是一种奢望,很勉强。又不甘心。

    “还,马上还,你等我。”

    “我欠您的,下辈子一定还。”

    这次,居然秒回。最后边是一串串小人儿的拥抱,似天上星星,数不清。

    他关上两部手机,绵延无助的累,海潮般席卷了无望的疲惫。

    餐桌上的菜早已凉透,星星爱吃饺子,饺子盘上还插着两双筷子。

    他把早满好的三杯酒洒在地上。

    “瞧你那点儿出息!”他暗暗责备自己。曾经那么果敢,眼神那么犀利,如今,双眸暗淡浑浊,没有一丝光。

    喝毕,他慢慢转过身,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汗泪浸湿的手,一遍又一遍。颤颤抖抖。

    “喵。”平安从地上跳起来,扑进他的怀里。

    其实,他啥都知道。今天,自己早已擦过无数次了。

    上面,一尘不染。

    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穿上警服,用手指弹弹灰尘。

    又倒了一杯,一个人无声啜饮,独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父亲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给三轮车贴反光条,表现出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B、父亲的网名叫“向太阳奔跑”,但他觉得自己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表现出儿子去世对他的打击之大。 C、儿子给收养的流浪猫取名为“平安”,自己却牺牲了,平安出现在他遗像前这一情节读来令人心痛。 D、反复擦拭遗像这一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也展现了父亲在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运用通感描绘了夜色的黑暗压抑,渲染了父亲无比悲痛的心理。 B、小说中写儿子对父亲“您也保重”的回复“不像儿子的风格”,能够为后文揭示儿子已经去世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间部分讲述了作为交警的父亲工作上十分出色,以及儿子一人身兼数职“两头忙”的事迹,丰富了二人的形象。 D、小说写父亲以前眼神“犀利”,现在眼睛“暗淡浑浊”,二者的鲜明对比表现出父亲的精神因儿子牺牲而被打垮。
    (3)、简要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微信对话的作用。
    (4)、本文直到结尾才揭露儿子牺牲的事实,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加“折”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尤为重要,这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 B、中国戏曲强调演技逼真,舞台上的演员借助姿势、“无中生有”的动作达到逼真效果。 C、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有重要影响,而布莱希特的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D、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形成理论,并且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练的《奥赛罗》,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性。 B、西方观众在剧院观看《哈姆莱特》时,大多数人会抱着认知的心态去沉浸式观赏。 C、布莱希特戏剧的题材和内容以及戏剧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 D、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是个例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
    A、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满一过,阳光变得火热,芒种牵着小满的手风风火火奔跑而来。①清晨,父亲扛起锄头走向田间,开始了一个夏天的故事。说起芒种,父亲就会讲起二十四节气,父亲没有文化,但是讲起来却     A     。父亲每年种地都会念叨“谷雨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父辈们就是这种时令的指导,一辈又一辈进行着农业生产。

    ②在我的记忆里,到了芒种,一般大田作物就不能再种了,可以种一些晚熟品种,比如有一种传统的玉米品种叫白头霜,不是杂交品种,可以年年留种,而且口感好、生长期短,可以用来补苗。

    ③父亲说五谷杂粮的播种也是有规律的,谷子在谷雨到小满可以随便种。而糜子生长期短,要在芒种到来时再种,根据父亲的经验,不可种太早,否则秋天太早成熟,会被麻雀吃光。

    ④芒种就是开铲的号角,父亲从不敢怠慢,每天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忙活。因为北方气候寒冷,即使已经伸夏,早晚天气仍然很冷,不敢脱掉棉衣,天气 B  , 随时都可能变天降温,芒种飘雪的极端天气也不是没有过。老百姓的经验是直到夏至才可以不拿棉衣。父亲 C  , “两头不见太阳”,一个夏天都在和杂草较量,直到立秋后放了秋垄之后挂锄,铲地的任务才算结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靠”与文中加点的“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刚这个人老实,靠得住。 B、他太困了,靠着椅子打盹儿。 C、大家注意了,船快靠岸了。 D、记住了,学习全靠自己的努力。
    (3)、“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这句农谚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结构已经形成65个大类、4000多个机型品种的产品系列。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 , 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其中,②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③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同时,人工智能、北斗卫星、信息遥感、数字管控等现代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④智能育种、精量点播、叶龄管理、变量施肥、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农情监测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广泛应用

    为加快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在2023年,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出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主导品种143个、主推技术176项。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2022年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部署,⑤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调配全国优势涉农科技人才资源,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主 , 遴选近1600位专家,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⑥重点开展产业技术结对帮扶、技术指导服务、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和农业产业功能拓展。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技术骨干人才。2022年,科技特派团共累计下沉1.7万人次,线上线下培训超过11万人次。

    (1)、语段中六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错误处,修改:

    错误处,修改:

    错误处,修改: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仿照下面示例,概括我国现代化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示例:农业装备提高了我国粮食的增产;

  • 17、默写。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
    (2)、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习近平在某次大会上告诫全党,前车之覆必须成为后车之鉴,否则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悲剧则会反复上演。
    (3)、《谏太宗十思疏》中“”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 1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干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 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 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
    (2)、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卫君屈而无辞”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②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

    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释】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九》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文章,作者通过塑造张丙这个底层人物形象,揭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黑暗,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张丙深深的同情和失望。 C、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D、小说结尾借人物之口暗示“五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紧凑,主要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不枝不蔓。 B、小说以“五九”为题,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C、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并借助环境烘托塑造了勇敢、善良、爱国的张丙。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并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
    (3)、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在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我”说完“五九”,为什么会流下泪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