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
(节选自《论衡·卷六·祸虚篇》)
材料二:
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李广论》)
【注】 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庄贾:春秋时齐人。司马穰苴与庄贾约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日夕方至军中,司马穰苴以按时不至,违犯军令,依律斩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司马穰苴卒然而摧燕晋之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用法相同。 B、后人,指居于人后,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后人”意思不同。 C、遂,指终于、竟,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遂”的意思不相同。 D、疏,指疏浅、荒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中的“疏”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向王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认为自己一直参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事,屡建战功却未能封侯。 B、材料一认为,孔子未被封王不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李广未被封侯也不是因为做了有所悔恨的事。 C、为了使国家整齐划一,一定要强制人们遵守不愿接受的法制,因为法制松弛会导致国家灭亡。 D、将帅统领军队有的凭借恩德,也有的依仗军纪,两者各有利弊,优秀的将领应该做到兼而有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②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
(5)、两则材料都引述了李广未能封侯一事,但具体目的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东薛德温官御史近五年,始买小屋两间于京师。仅容几榻床席,又苦其东壁暗甚,力不能办一窗。小子淳乃取废鹿车①上辕,卸去两旁长木,以中方为棂,类若窗者,穴壁而安置之。
余归自外来,因叹曰:“以御史之显,曾不能办一窗,致以此物为之,使富者见焉,必睨目而哂,掩口而走矣。御史之拙于生事乃至乎此!”
既而取古书读其下,则旭日漏彩,清风度凉,心神通融,四体超爽,忽不知天之迥、地之广而屋之陋也。复从而自解曰:“吾之屋如是,可谓陋矣。然安之而忘其陋,是居虽小而心则大也。彼贪民侈士,巍堂绮户,可谓广且丽矣。彼方褊躁,汲汲若不足以自容,日夜劳神惫精,思益以扩大之。是其居虽大而心则小也。小大之说,君子必能辨之。”于是作《车窗记》。
(节选自薛瑄《车窗记》)
【注】 ①鹿车:小车,因窄小仅容一鹿而名。
材料二:
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与项脊生俱。无中庭,以衢为庭。已乃为藩篱,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边声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宁静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
项脊生曰:“余闻朱文公②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也。夫莽苍之际,小丘卷石,古树数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况天闼地藏、神区鬼奥邪?其亦不可谓无助也已。然吴中名山,东亘巨海,西浸林屋、洞庭,类非人世,皆可宿舂游者。今遥望者几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离市廛,去之寻丈,不可得也。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节选自归有光《书斋铭》,有删改)
【注】 ①市廛:集市中的店铺。②朱文公:即朱熹,卒谥文,故又称朱文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新唐书》本传:“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盖昔之名人而不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苦,对……感到苦恼,意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用法相同。 B、“忽不知天之迥”与《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不相同。 C、寻,寻找,与《孔雀东南飞》中“寻遣丞请还”的“寻”意思不相同。 D、“不暇与偶语”中的“暇”与成语“应接不暇”的“暇”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窗记》以屋舍“小”及“暗甚”起笔,突出居室的简陋,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最初的特点相似。 B、薛瑄的屋内经儿子置窗改造后变得明亮;归有光的读书环境临近集市,很嘈杂,字里行间似可感知到作者的烦躁情绪。 C、归有光以自身遥望幽美环境不得至,欲“稍离市廛”不可得的实际,引发思考:君子读书求学,不能对失去安静过于介意。 D、归有光用管宁与华歆读书的事例,旨在通过两人对外物的不同表现,贬斥华歆读书三心二意,赞扬管宁读书专心致志。(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
②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
(5)、两则材料都借简陋的居室来自警,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 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材料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山高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列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②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5)、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②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③ , 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④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⑤、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 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凡出分以避险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取必胜于天下”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以”用法相同。 B、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C、一,完全,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的“一”意思不同。 D、视,看待、对待,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的“视”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C、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等地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王彦章随后的追击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②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5)、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踮起脚来,摘香椿树那最高的尖芽。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
7、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出乎意料的是,他后来辞去北京的工作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
8、开头设问具有引起注意、引出下文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设问进行简要分析。
绿友者,绿色的朋友。何为绿色的朋友?植物们。我身边绿色的朋友非常多,院子里有诸多大大小小的树,从国槐、玉兰、海棠到枣树、石榴树、桃树、杏树、柿子树、法国梧桐、雪松,还有迎春、牡丹、连翘,虽然不是树,但是也可以列入绿友之列。这些绿色的朋友把绿色的气息无偿地散发出来赠送给我,让我感到身心无比轻松。
-
9、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 , 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
-
1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他从村子中间的大涝池挑了两桶水,夹在担桶和端盆的男人们中间,走过村巷走过白鹿镇街道就无法前进了,大火炙烤得人的脸皮疼痛,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就把水随地泼掉挑着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经无法补救。赤臂裸腿的人根本无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在空中又烧着了,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烧到天亮,耀眼的光焰使东原上冒起的太阳失去魅力。
-
11、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
-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
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
-
13、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达到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效果。请分析画横线句的双关语义。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特色和语言特点比较鲜明,请结合材料赏析其表达效果。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的意思相近。(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小组以“潮”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诗句,如“ , ”。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大凡读书人要争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后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 ”。(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一句。(3)、高三学部举办“古典诗词才艺展示”,李焕然抽到写有“松”字的意象牌后,便脱口吟出:“ ,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李给未见面的导师写邮件时,引用了《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句“ , ”,表达对导师的仰慕之情。(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3)、张路同学在阅读《书愤》时有感于诸葛亮卓越的德行功业,随口吟出两句古诗“ , ”。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 , ”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重温往日的情谊。(3)、小嘉最近沉迷于游戏,无心向学,陈老师引用古代诗文“ , ”,教育他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句,赞美屈原是保持高洁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并高度推许屈原的人品志向是“”。(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并序》 中“ , ”两句就描写了一群浴血奋战、舍身为国而不计功勋的战士。(3)、小华假日出游,来到美丽新农村,踏足田野、乡村,亲近山林、清泉,不禁脱口而出两句诗“ , ”,抒发喜悦之情。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近来班上攀比、游玩之风颇盛,魏老师在课上建议同学摘录《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和“”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大家要节俭、游玩要有节制。(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生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有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 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