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自导演们不再仰望西方,而开始聚焦民族文化宝藏和中国土壤之后,原创剧目首当其冲 , 显示了继承与创作并举的魅力。

    ②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因人而异。既不能投鼠忌器 , 甘心做了井底之蛙;也不能盲目跟风,把留学当出路。

    ③美国有线新闻网在线博客“安全检查”的分析文章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去世给外界带来未知的震动

    ④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 , 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否则,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⑤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稳定。

    ⑥针对校车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向大会作的报告,新华网摘取了报告中直抵人心的19句话,以飨广大网友! B、2017年6月9日,由省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17都匀毛尖茶人会在贵州都匀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茶人齐聚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共商文化引领“黔茶出山”发展大计。 C、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变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D、普京12月8日在全俄罗斯人民阵线联邦协调委员会上发言时表示,尽管该阵线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但都有着发展国家的共同理想。
  •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妈妈在昨天的家长会上对老师说:“犬子在第三次月考中获得好成绩,全亏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王奶奶昨天路过学校门口时,差一点就被路中间的一个玻璃瓶绊倒了,多亏放学路过的小姑娘眼疾手快,随手把瓶子捡走,惊魂未定的奶奶连忙对小姑娘说:“谢谢你啊,小姑娘,谢谢你的绵薄之力!” C、数学李老师对课代表陆晓晓说:“你每天收发大家的作业,真是劳苦功高啊!” D、刘大爷对商场经理说:“贵商场待客很热情,服务很贴心,下次我还要惠顾”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⑧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华语散文的发展。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感觉。因此,写了散文就能感到生活简单。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审美角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意趣。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读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读出民族情感里的酸、甜、苦、辣、咸。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3)、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笑武阳                顾:照顾 B、诸郎中执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                就:完成
    (2)、下列对原文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四、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分别用“”和“”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弱色减。
    (2)、《离骚》中,表明屈原不在意他人不理解的一句是“。”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友人“。”并因此有了如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六、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②。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③ , 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 11. 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

    生生死死的水草,在季节的轮回中起起落落,却不曾泯灭绿色的梦想。

七、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新网邯郸11月10日电(肖光明 李晓伟)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向老师鞠躬行礼,弯腰90度,停10秒以上,老师回礼弯腰不得小于45度;每周家庭作业,学生必须向父母长辈鞠躬说声“您辛苦了”,为老人洗脚一次不得少于3分钟……近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尚书中学因为这项特殊的礼仪校规“火”了。

    有的网友支持,说是在发扬尊师孝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更有人表示对学生来说考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你怎么看,试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