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请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 2、《修辞立其诚》 作者主张“修辞立其诚”就是要求人们讲真话,求真理;但也有人说可以有善意的谎言,要灵活处世,不要太死板。你怎么看待求真的问题?
  • 3、论述类文章,既要阐述自己观点,有时还要批驳一些错误的言论。在这一单元中,这几篇文章都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体会这几种论证方式各自的特点。
  • 4、《修辞立其诚》 作者围绕“立其诚”,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思考和阐述的?试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①____,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②____,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③____;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不诚是最明显的 B、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最明显的不诚,是谓说假话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不诚是最明显的,是谓说假话 D、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2)、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文段标题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刍议 B、“修辞立其诚”释义 C、“修辞立其诚”新解 D、修辞与立诚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①____,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②____。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③____。“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B、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C、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____,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____,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____,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____。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 错综纷繁 扭曲 B、夸大其词 见机行事 错综变化 歪曲 C、哗众取宠 见机行事 错综纷繁 歪曲 D、夸大其词 顺风转舵 错综变化 扭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但是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 B、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 C、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D、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确非容易,但是揭示客观真理并非难事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其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裹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全文都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将“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节选自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苏格拉底把演讲术归结为“马屁术”,这也许是愤激之言,因为说理和说服不一定是拍马屁,而拍马屁也不一定总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本着务实的精神肯定了演讲术的公共用途与伦理价值。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开头,他指出,城邦政治和文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公民美德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足以区分是非,区分公正与不公正。这种信念是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如果把人类当作没有头脑的一伙,公民政治就没有必要,和平秩序也就没有前途。

    ②这样看待说理技艺有其重要的公共生活意义,而且也关乎当公民和做人的道理。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而不是武力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这时候,用语言说服别人就成为公民责任。只有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和平的社会人际关系,非暴力的社会秩序才能长久存在。在雅典,公民争取其他公民的尊敬和赞同,离不开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这才成为许多人学习的公共需求。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不仅仅是要变得能说会道,而且还要遵守话语的公共规则。学习说话是一种相对高等的教育,它使人们变得有能力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就是质朴,文就是文饰,史就是虚浮不实。孔子是说,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孔子还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怀疑说话者是否由于说话不能动人以诚,才特别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辞来掩饰。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

    ④所以,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这也是柏拉图讨厌修辞的原因,他和苏格拉底称善辩的智者是强词夺理、制造假象的魔术师,他们自己要运用的是论辩术,要把论辩纳入真正符合逻辑思维的轨道。柏拉图认为,那些冒充“智者”的诡辩家或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牵住他们的鼻子,使他们盲目服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比柏拉图来得现实,但他仍然非常强调修辞伦理的一面。不劝人做坏事,这便是修辞术和说服行为的伦理底线。亚里士多德写道:“如果目的是好的,那么能言善道便是值得称赞的技艺;如果目的是坏的,那就成为一种伎俩。”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四十讲》)

    (1)、从内容来看,材料二中第③段的内容主要是在分析材料一中“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中的这一层含义。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B、著名学者韩儒林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范文澜治学精神极好的写照。 C、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假大空”,“代之以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影响十分深远。 D、《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钱穆先生解释说,巧言与令色是因为非“真情善意”,所以才少仁。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是材料二中所言“所以,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说话者的心态、目的难以确证。 B、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会变得虚浮。 C、修辞易造成情绪的激动,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D、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使他们盲目服从。
    (4)、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的第③段中“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试分析以下《红楼梦》选段中王熙凤说这段话时的心态和说话技巧

    附文:在“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回中,为了解决李衙内和张家小姐的纠纷,老尼求王熙凤让贾府出面让守备家退婚,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在老尼答应有报酬之后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王熙凤又加上一句:“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的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明确指出,芜杂虚妄的现实世界既是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痛苦困惑的来源。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虽非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要提示事物现象本质,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面表述符合材料一“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
    A、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正是因为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玩偶般的非“人”存在,首演即给欧洲社会带来震撼。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运用对联,以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竹笋为喻,对党内那些夸夸其谈并无真才实学的人进行讽刺和批评。 C、《荷花淀》中水生嫂用吮手指的动作来掩饰得知丈夫第二天就要去大部队时内心的震动,“表里不一”的表现,突显其对丈夫的体贴。 D、“小说、戏剧和其他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假的形式说真话。”文学创作既需要虚构,也需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之间并不矛盾。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参加援助2020年武汉抗疫的杨医生,打算撰写一本自传性质的武汉抗疫回忆录。请结合这几则材料,给杨医生提三条写作建议。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根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选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

    材料二: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虽然可以普遍解释人类一般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却并不能解释人类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全部。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现实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

    为什么人类会做出这类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人类的道德显然还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伦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说四种类型。总体上,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较消极的理解。与之相比,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总体上较为积极,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出于对人的美德伦理的高度关切,设定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严格的人伦秩序,以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为基点,尽力实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四端”乃人性善之种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励精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丈夫”。

    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

    (选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有删改)

    材料三:

    “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求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在这种“善”与“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话:“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若是那样,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诚实的人的。

    世间不仅有一种受正道指挥的为善的习惯,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种天生的恶性一样。因为也有些人天生不关心他人。恶性中较轻的一种趋向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等;而较深的一种则趋向于嫉妒或纯粹的毒害,这样的人可说是靠别人的灾难而繁荣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这样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溃疡,它们就如同曲木一样,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颠簸的,但是这种木材却不适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性“善”的特质和特征是很多的。一个人对待异乡人温和而有礼,那就足见他是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别的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一个与那些陆地接连的大洲。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灾难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疗他人之伤而自己受割的珍贵的树木。一个人对于别人的过恶很容易宽宥不究,那就足见他的心智是种植在超越伤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伤害所不能及的。一个人对于小惠很感谢,那就表明他重视人们的心而不重视他们的钱。

    (选自培根《论善与性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说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因果联系。 B、材料一谈到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C、材料二谈到利益或互利是人类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客观基础。因而,人的道德行为源于人们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动机。 D、材料二谈到,儒家学者的代表孟子认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扩大并充实它们,“四端”就会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B、材料一谈到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会推己及人,完全认同他人的痛苦。 C、材料二首段列举了非功利道德的诸多行为,意在引出论述重点:人的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源自人性。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伦理学对人性的看法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基本持性善论的观点,这与西方伦理学的认识有所区别。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母亲哺育自己的孩子,无私地爱他们,无论他们是听话的、聪明的、还是淘气的、智力低下的。 B、方志敏、江姐等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殒身不恤。 C、古罗马帝国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论”。 D、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
    (4)、材料三末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培根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不过,只要我们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我们就最好是不要匆忙下结论,并捐弃我们的偏见,用天平来衡量一下: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②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③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⑤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1)、依据文意,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2)、依据文意,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第②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4)、第③段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5)、分析本文论证思路。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____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____,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     )。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____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____,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必须 对举 或 换言之 B、必须 并存 和 浅言之 C、仍应 并存 和 换言之 D、仍应 对举 或 浅言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B、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C、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表里一致,三是言行一致 D、一是表里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名实一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B、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C、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 14、请以“农民工子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层层铺垫的方式,不少于300字。
  • 15、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不能只要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尊重它们,重视它们。

  • 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就不应当考虑自己如果留在这里静坐不动是否必定要死,是否必定要受其他的罪,只该考虑自己这样做不正当的问题。

    A、只要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B、如果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C、既然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D、因为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 17、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吹毛求疵 , 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shǔn)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 18、明确词义
    (1)、无可非议:
    (2)、诚惶诚恐:
    (3)、毕恭毕敬:
    (4)、拳拳服膺:
  • 19、理解辨析
    (1)、容许•允许
    (2)、恫吓•吓唬
  • 20、诚huáng诚恐          彷huáng
    涂                      hú
    jiàn康                     关jià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