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4-2025学年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使影视表演从运作流程到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变革。比如,虚拟拍摄技术使制作团队在拍摄前可以实时预演重要片段,帮助演员了解导演想要的视觉效果,提前规划走位、表情、动作幅度等细节。AI技术则帮助角色与特殊形象面部融合,实现“角色减龄”“数字复活”“AI换脸”等视觉效果。电影《流浪地球2》让中老年演员面部呈现出青年时的状态。①剧集《异人之下》则让数字人与真人演员互动表演。
技术如此强大,是否意味着可以取代真人表演?答案是否定的。辅助表演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还原演员的表情、动作、情感。微表情和肢体动作不仅是对面部肌肉和身体的精准控制,更是传递人类情感的重要媒介。它们通常发生在极短时间内,是演员融入角色精神世界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演员每一个眼神的闪烁、嘴角不经意的抽搐都能成为讲述故事、传达复杂情感的关键线索。而AI驱动的表演主要依赖于对海量视频素材的模式化学习,虽然这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虚拟影像获得人类情感化表征的可能,但在处理细微变化时远达不到真人的自然度和精确度。在影视作品中常表现为眼神涣散、面部表情单一、肢体动作僵硬,更不用说再现人物的情感张力。这类问题在手机、电脑屏幕上不明显,在大银幕上非常突兀,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技术更无法再现多样的表演风格。叙事节奏决定故事情节的展开方式与发展速度,而演员可以结合自身表演风格调整台词节奏、动作幅度和情感表达的力度,影响叙事节奏的变化。叙事节奏与表演风格没有固定组合,演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发挥,这就造成不同演员在演绎同一角色时,会因个人风格和理解角度差异与作品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而AI技术在模拟表演时,容易陷入机械化、模式化的套路。
技术无法替代演员表演,除了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还有观众心理上的因素需面对。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恐怖谷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当现实和预期不匹配,人类会本能地把眼前的事物同熟悉的事物做比较,帮助自己理解事物。技术驱动的表演与真人在外表、动作上相似,观众会在潜意识中将其作为“人”来对待,从而建立情感联系;而相似程度达到特定程度时,人类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哪怕这种表演与真人只有一点点差别,都会显得非常刺眼。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观众能轻松接纳一些怪物角色和夸张表演,却对追求逼真感的形象和表演更挑剔。再者,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是基于对演员的喜爱。技术驱动的表演缺乏这种与观众的情感连接,难以引发强烈共鸣。
技术只是承载表演内容的形式而非影视表演本体。②我们与其纠结技术会不会取代表演,不如努力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辅助表演创作。首先,应确立创作者之于影视表演的主体地位。表演不能缺少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应鼓励创作者保持原创性和艺术性,确保他们的创作主导权。技术只能作为创作者的延伸,辅助完成特效制作、场景渲染等工作。其次,应结合故事情境需要,准确把握观众的真实情感需求。对同真实人类世界存在一定距离的影视角色,不必一味追求与人类高度相似,而是可以通过强化其“非人”特征,采取“动漫化”处理方式,通过风格化设计(如卡通化、抽象化或艺术化处理),巧妙避开“恐怖谷效应”的发生。而旨在精准还原真实人类动作与情感体验的AI角色,在跨越“恐怖谷效应”的道路上会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不仅要求技术在表演和后期上实现突破,还需要创作者凭借艺术敏感性和生活积累,将技术转化为能触达人心的艺术表达。再次,应持续探索技术在表演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带来的影像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延展了表演的发展空间,将传统意义上演员与摄影机之间的互动延伸至动捕演员、特效剪辑师、动画师、建模师等工种的合作。影视创作应将表演视为影视工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更科学的流程,让技术更好地助力表演。
目前,技术解决的主要是影视创作的“下限”问题,如很多致力于科幻赛道的制作人借助AI技术,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让想象落地。但影视表演关乎人的情感和审美,是“上限”问题,它触及人类表达的核心——情感的微妙波动、对自身的认知与反思以及终极价值追求,是技术难以理解和模仿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所有形式的技术辅助,相反,通过理清技术逻辑,挖掘技术潜能,创作者可以进一步释放人的创造力,使技术转化为影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新要素。
(摘编自曹凌霄《AI表演不能完全取代影视表演》)
材料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攻破现象学意义上的“体验”,并获得与人类一样权威的表达能力,那么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创作范式或将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危机。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创作的消解。正如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曾说的“失败更好”,当面对人工智能的侵袭时,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认知缺陷与能力局限,恰恰构成了人类抵御人工智能算法情感的一种生命美学壁垒——③那些无法被数据化还原的生存褶皱,正是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根基。
未来,如何在守护人文精神和拥抱技术进步之间建立平衡,如何协调艺术创作中的“灵光一现”“无目的性”与人工智能的理性推荐与算法理性,将是人类需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尽管如此,④正如机械革命对手工时代的革新,人工智能终将成为划时代、甚至划人智意义的重要媒介——与其恐惧、害怕黑箱,不如拥抱未知,发挥人类拓荒的探险优势,以开拓者的姿态探索未知疆域,将技术演进转化为艺术创新的新动能。
(摘编自于映菡、张明浩《当技术消解了情感,我们如何守护创作的灵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AI驱动的表演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不佳,在大银幕上尤其突兀,在小屏幕比如手机、电脑上则不明显,不影响观影体验。 B、演员的表演可以即兴发挥,不同演员可以结合自身理解调整台词节奏、动作幅度和情感表达的力度,形成不同的表演风格。 C、有些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认同感,基于对演员的喜爱,技术驱动的表演缺乏这种情感连接,难以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D、正如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看法,面对人工智能的侵袭,如果人类在创作能力方面表现得不如人工智能,反而是一件好事。(2)、下列对材料划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 B、②处使用转折句式,表明了电影从业者更应关注技术辅助表演创作。 C、③处使用比喻手法,形象表达了有些生命体验无法被数据化还原。 D、④处使用类比手法,鲜明阐释了人工智能终将引发划时代革新。(3)、下列描述的影视创意可能触发“恐怖谷效应”的一项是( )A、美国动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特效精美,阿丽塔脸上皱纹、雀斑乃至鼻子上的小伤疤都一清二楚,皮肤、眼神就像真人一样。 B、2019年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通过东方美学风格弱化真实感,同时赋予角色灵动的表情和动作,实现了风格化的电影特征。 C、2024年电影《传说》将AI技术用于生成古代战场、冰川神庙等场景,演员在冰川中的动作也借助了AI对光影和物理效果的渲染。 D、2025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极致的夸张变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哪吒这一角色设计脱离了真实的人类特征。(4)、演员表演与AI驱动的表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提及“将技术演进转化为艺术创新的新动能”,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在表演创作领域如何实现这种“转化”。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保管
孙 犁
大官亭贫农团有两位女保管,专管衣服布匹被褥,其中有一位叫刘国花。大官亭地主很多,势派又大,她原是一个女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土改以后,人们叫她“刘国花同志”,听那口气儿,实际上还有点轻视她的意思。
她有五十岁年纪,穿的还是很破烂,头发多半白了,身材瘦小,走起路来脚步细碎。她腰里带着保管股一堆钥匙,钥匙上又系着一个小铜铃,老远走来,人们就听见“皇皇”的声音。①她一路走着,脸上总是挂着笑,笑跳跃在每一条皱纹里,挑动着眼角和眉尖。
她工作很负责任,从家里搬来破铺盖,就睡在保管股的西屋里,每天回家吃饭,和另一个女保管轮换着。
另一个女保管叫陈春玉,也有五十几岁了,长的高大胖壮,头发全黑,穿的也整齐,态度也严肃。事变前,她是地主的女管家,就是她常常把刘国花叫去给太太小姐们做活的。
现在,白天两个人坐在院里,做着借取收藏的工作,却老是闹不团结,顶嘴抬杠。陈春玉好坐在那张翻身石桌旁边,抽着烟,和管大账的侯先生说闲话,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他们好说过去这院里拾掇得多讲究,多阔气,哪个人什么脾气,过年过节吃什么东西,婚丧嫁娶有什么排场。刘国花正收拾院里扔着的烂棉花,用一个竹筛子筛着,拣棉花里的柴草棍,拣完了就顺手倒在屋里。她不爱听这个,她说:
“不叫他们拼场大,还不斗他们哩!”
陈春玉说:
“我是说,你不要整天价这样乱摆列!弄的屋里不像屋里,院里不像院里!”
“这是公众的东西!棉花扔在院里,下雨糟蹋了不可惜了儿的?我拾掇起来,又有了不是?”刘国花顶着。
“穷性不改!你就是看见这些破补拆烂套子的!”陈春玉说,“什么也向屋里炕上乱堆乱放,脏的像你家里一样!”
“是!我家里穷,我家里脏!”刘国花说,“不穷不脏,我还参加不了贫农团,也当选不了女保管哩!”
②“当选?新名词!对,拥护刘国花同志!”侯先生打趣地高举着大铜烟袋。
正说着,代表们来开会,陈春玉忙站起来让坐,说:
“你们每天开会,这年头也没个好茶叶喝喝,东头老顺再上天津拉脚,叫他给咱贫衣团捎点龙井香片什么的!”
“快别求他!”刘国花向着代表们说,“老顺净打着贫农团的旗号,作些坏勾当。正要扩兵,他却偷偷往外拉青壮年!不喝茶叶死不了人,叫他坏了贫农团的名誉可是了不得!”
“还是刘国花同志积极正确,”陈春玉说,“快去给代表们点火烧水吧!”
“你正干着什么,腾不下手来?却来支派我!”刘国花问,“我是你的下人,狗支使的奴才吗?”
代表们劝说着,她抖抖身上的尘土柴草说:
“你们说,我什么时候撒过懒,蹭过滑?烧水做饭,那要全出我自愿!别人要下眼看我,我就不干了!我们是一块翻的身,谁也没有早两天,谁也没有晚两天!”说罢,就笑着去抱柴禾了。
纠察队队长毕洞,要到张岗庙会上开饭铺,来借保管股的家具和碗筷,叫刘国花洗涮。她说:
“我不侍候!你们做买卖,赚了钱叫贫农团分吗?要大家都沾光,我就听你使唤;要不,你再官儿大点吧,我也不怕!”
毕洞恼了,大声吓唬她,她说:
“看谁怕嗓门高,我要嚷到街上去!”
毕洞说:
“你别嚷了,赚了钱分给你一份,行不行?”
“我不入你们的股!”
(有删改)
文本二: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其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我想,是他为人为文一种明彻的个性,一种纯净的境界,一个唯其独有的审美空间。
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他的勤俭是认真的,做事如做人一丝不苟。
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孙犁先生的美学是讲究距离感的。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为了这种纯粹,他甘于寂寞。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③他只要文学之内的东西,不要文学之外的任何东西。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守住了自己的文学。
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学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④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刘国花与陈春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贫农团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思想差异。 B、文本一陈春玉与刘国花的对话多用短句、口语化表达,符合人物身份,增强场景真实感。 C、文本二孙犁家中方桌上的一个水仙圆盆象征孙犁外方内圆的处世哲学,而清水喻其通透,花纹指其坚守的个性。 D、刘国花拒绝毕洞的行为与孙犁“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的举动相比,前者更具斗争性,后者偏重文人风骨。(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孙犁通过“笑跳跃在每一条皱纹里”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国花乐观朴实的个性和翻身做主人的自豪。 B、句子②中侯先生用“拥护刘国花同志!”打趣,既展现新社会称谓的普及,也暗示部分群众对底层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不适应。 C、句子③中作者用“只要文学之内的东西,不要文学之外的任何东西”来突出孙犁先生为人为文的纯粹和高洁。 D、句子④中作者赞颂孙犁“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既高度评价了孙犁的一生,也暗含对当下文坛浮躁风气的委婉批评。(3)、为什么说孙犁“既出世又入世”?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冯骥才评价孙犁“留得清气满乾坤”,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清气”在孙犁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别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 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甚A自愧B方予少时C尝有志D于出游E天下F顾以学G未成而不暇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累,累积,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累”意思不相同。 B、居,居住、生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相同。 C、逮,等到、赶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相同。 D、“而志意常充然”与《庖丁解牛》中“奏刀騞然”的“然”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的山水是西南地区中最为奇特的,但是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陆路和水路都十分艰险,故一般人不可轻易游历。 B、第一段文字的妙处不仅仅在于作者对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更在章法上点出下文自己对陈庭学到蜀地出游的担忧。 C、成都作为四川的要地,许多历代名人曾在此生活,既有英雄豪杰在此攻伐征战,又有诗人文士在此游历观览。 D、这篇赠序层层相因,环环相扣,前后相连,表现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严谨性,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
(2)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5)、宋濂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对后辈士子多有赠序,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赠序的撰写要点。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苏 轼
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坐中遗白帢[注] , 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注]白帢:古代士人戴的一种丝织便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太守新开的古东池有百亩之大,紧邻城郭,给百姓增添了一处游览佳境。 B、无论是居住在此地的百姓还是经过此处的路人,都对太守的政绩夸赞有加。 C、太守常常把自己比作谢灵运,相信有能力把天下的江山治理得像永嘉一样美。 D、此诗是赠寄晁太守的,诗人对这位“造福一方百姓”的太守不吝赞美之词。(2)、太守在兴州的心境实际上是矛盾的,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 , ”这两句诗表现了自己从梦境惊醒时惊惧怅惘的情态。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所产生的威慑作用。
(3)“马”是古人生活中的常见动物,既可以作交通工具,也可以驰骋疆场,唐诗宋词中常常有借写马来寄托情怀的诗词,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舆情应对就像台风观测,既要紧盯“短时强对流”,也要研判“气候大趋势”。准备早一分,风险就降一分;研判深一层,治理便进一程。①从短期看,要辩证看待网言网语背后的“观念水位”,②从中化解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风险,③做好预警提示;④从长远看,更要读懂网络空间的“民情气候”,⑤既要善于破除算法的迷障,⑥各种碎片化信息不能牵着鼻子走,⑦而且要善于在风起青萍之际洞察先机,以引起重视、赢得先机。
② 。尽管有时舆情的“爆点”和“节点”不可预测,但舆情背后的事情往往( A ),不少重大负面舆情,都源于悬而未决的民生痛点,或是线下突发事件的异化发酵。出了舆情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舆情应对关键是要尽早看到问题、正视问题;要( B ),不能病急乱投医。当我们细究一些舆情的起因时,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具体的一件件事情没做到位。在平时就注重调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把存在的短板不足都能充分掌握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本职担当。
③ 。舆情一旦发酵扩散,并不能使其真正冷却下来。正所谓“大事瞒不住、小事不用瞒,大事躲不开、小事不用躲”,舆情来了,涉事主体要抓住影响舆情走势的“黄金时间”,及时发声、诚恳回应。真相跑得越快,谣言就越没有市场,舆情异化的可能性也越小。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唯有以“早”制胜 , 才能在舆论场的风云变幻中,既解得了“( C )”,更谋得了“长远之安”,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为民初心的叩问。毕竟,舆情的温度计,量出的是民心的冷暖。
(1)、文中横线空白处最适合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①早发现 ②早处置 ③早预警 B、①早处置 ②早预警 ③早发现 C、①早预警 ②早处置 ③早发现 D、①早预警 ②早发现 ③早处置(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下列句子中双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你还真是个“聪明”人啊,这种事都能做出来! B、病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医生为“白衣天使”。 C、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了太空。(4)、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末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忙得“闲不下来”仿佛成为年轻一代的常态,朋友圈动辄出现“致敬努力的自己”等文字并配发工作或学习的图片,作为现代的年轻人,是不是越忙就越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