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节选)

    〔东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指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的古代民俗。 B、“趣”,指选取,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 C、“喻”,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可理喻”中的“喻”用法相同。 D、“慷慨”,指感慨、感叹,与现在所说的“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意思不同。
    (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趣舍万殊 九死其犹未悔 B、夫人相与 句读不知 C、当其欣所遇 时风波未静 D、家叔余贫苦 但刘日薄西山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前半部分叙事、写景,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参加者,描写了兰亭所在地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 B、甲文后半部分转向表达有关忧乐生死的感慨与思考,饱含理性:人生苦短,乐必生悲;托之诗文,传诸后人。 C、乙文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的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同时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 D、乙文写作者在就任彭泽令之后很快生出了辞官之心,而根本原因在于出仕为官的生活方式违背了他的本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 2、下文中画线句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选自《左传》)

    冬十一月A己巳朔B宋公及楚C人战于泓D宋人既E成列F楚人未G既济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①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②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③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④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逄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嘎地停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精神食粮,能消解大苦的秦川农民身体和心灵上的困乏。 B、在西府走动时,独自在田野听到秦腔,“我”感受到了浓重的悲凉和强大的力量。 C、“全场人头矮下去”“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可见当时上演的是一场“熟戏”。 D、秦川农民对“秦腔名角”的崇敬,不只表现在观看演出时,还表现在生活各方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首段用一个长句将秦川农民与某些文人和都市人作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B、选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描摹观众完全沉浸在秦腔表演中的情态,着力突显了表演者技艺高超。 C、选文末段,采用反复与设问,气势迭起,将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和秦川人民的生活紧紧合为一体。 D、选文语言具有地域特征,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同时长句短句错落,读起来利落又有节奏感。
    (3)、选文第⑥段在叙述中采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选文前五个语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

    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

    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

    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宋史·礼志》中记载:“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水浒传》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中有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

    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

    材料二:

    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

    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在其他城市受到热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是个好事;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属于它的一套完整的非遗规制。泉州文旅将加强对簪花围民俗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们将联合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通过各渠道发布簪花围技艺的各种步骤,让更多人了解蟳埔簪花围真正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苏凯芳《泉州簪花围火出圈多地刮起簪花热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人常用花装扮自己,且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史料中就有潘安簪花的记录。 B、《宋史·礼志》中的相关记载表明,簪花在宋代已成为特定礼仪,并有了具体的程序。 C、明清两代簪花习俗从减弱走向式微,多用作形象的妆饰,只出现在一些特定重大场合。 D、簪花围是簪花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表现,带有鲜明的蟳埔地方文化历史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国时代至今,期间簪花文化虽曾短暂消亡,仍完成了从模糊认知到明确礼仪制度的发展。 B、宋代簪花习俗的盛行是政治、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氛围有关。 C、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常用的几种花朵是宋元时期由异域移植而来,可见其与海丝文化间的渊源。 D、明星簪花围照让蟳埔簪花围受热捧,明星效应成为当下传承弘扬簪花围民俗文化的主要力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男子也簪花”观点的一项是( )
    A、“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B、“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C、“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辛弃疾《柳梢青·赋牡丹》) D、“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填写表格,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簪花文化发展阶段对照表

    时间

    汉代

    魏晋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受众对象

    女性

    男女均有

    女性为主,

    也有男子

    女性

    功能或使用场合

    配饰

    摆宴赏赐、宫廷礼仪

    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

    配饰

    A、①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 B、②女性 C、③配饰、祈福、御寒 D、④流行配饰、皇帝赐花、节日风俗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述簪花在唐代盛行的原因。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潮水,有起有落;人生,有进有退。“进”,意味着向前发展,向着更高层次提升,向着更激烈的状态转化,向着目标前进,向着理想靠拢;“退”,则意味着向后倒退,向更低的层次下沉,向更平静的状态回归,远离目标,背离理想。“进”“退”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着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求学交友、从业工作等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 ① 。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最不适应的,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

    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把蝴蝶兰放在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不要 ② 。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 ③  , 这样的好心,只会适得其反。我总结了这些蝴蝶兰的习性,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

    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到四月中旬再换盆——把已腐烂的基质换掉,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保持25℃~30℃的温度、60%以上的湿度。两三个月后,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它的翩翩舞姿,会长达三个月。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各地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正被更多人看见。

    伏羲、秦人、三国、石窟……天水,这座早已    A    的西北老牌旅游城市却总是“怀才不遇”。提到天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这里是“羲里娲乡”,孕育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乡,也是杜甫入蜀前游历了三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天水等待了太久。①当来自    B    的人潮顺着网线寻来,本地人那句“上次天水来这么多人,还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既有“怀才不遇”的心酸,又有“明珠始识”的意外和欣喜。

        C     , 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细节虽难考究,但网络“放大镜”的一次次催化、发酵,是这座小城破茧出圈的直接推手。②如今,信息时代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寻味成为更多人享受生活的钥匙,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将各地最新最全的美食话题,推送给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缘人”。③在天水麻辣烫“打卡点”,高举的手机和“捧花”一样醒目,品鉴美食、分享现场、介绍甘肃农产品和景点的嘶喊,汇成粗糙却热烈的线上狂欢。④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天水,感知天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涌”与文中加点的“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课铃响了,学生们涌进教室。 B、天边涌出一轮明月。 C、作家需要思如泉涌的灵感。 D、山间涌流若美妙的歌声。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巧借民间珠玉传说,表达难以言明的怅惘之情的诗句是“”。
    (2)、杜甫《客至》中,“”两句表现了乡村淳朴的邻里关系。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的两句是“”。
  • 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起”“生”两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颈联写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 D、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渲染蜀道险难,但作者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旷达。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 , 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 , 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

    【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 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逾A三年B予披宫锦C还D家E汝从东厢F扶案出G一家H瞠视而笑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在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后,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不同。 B、乳,文中指喂奶、哺育,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抚,在文中的意思是对待,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的“抚”意思相同。 D、“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 B、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想到祖母时则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 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 D、袁枚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却没有料到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竟先于自己离开人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5)、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二奶奶从来没听说过这么荒唐的事,什么,秀莲也要念书?!她对年青的姑娘,自有她的看法:姑娘大了,不念书就会学坏;要是念了书呢,那就坏得更快,丢人现眼更厉害。“大姑娘家,早晚得嫁人,用不着念书认字。”

    无论她怎么说,孟良都不当回事。他拿定主意,要到南温泉来教秀莲读书。他身子骨虽然单薄,可意志坚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

    秀莲急不可待,恨不得马上开始读书。她非常崇拜那些年青的女演员。她们那么自由自在,多叫人羡慕!她想,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象今天这样低贱。她决心好好跟着孟先生学。

    宝庆和大哥见秀莲有了读书的机会,都很高兴。他们知道她有天份。要是再受点教育,她的天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孟良第一天来教书,方家沏上最好的花茶,捧出许多好东西来给他吃。宝庆主张,第一课先教他大哥,孟先生不答应。他要教的是秀莲。

    宝庆问:“秀莲呢?孟先生等着她呢。”二奶奶不理他。她两眼直勾勾对着孟先生,说开了。“先生,我们不过是穷卖艺的,”她说,“用不着念书认字。不念书更好。闺女不笨,一念了书,就得给我们添麻烦。她已经够拧的了。看得出您是个明白人,求您替我们想一想。”

    宝庆吓得手脚无措,怎能对一位这么体面的作家说这样的话?孟先生却应付自如,他满脸堆下笑来,亲热地叫她:“我的好嫂子,请坐。”

    二奶奶受宠若惊,坐下了。在她内心深处,害怕有学问的人。他们跟她不是一路人,比她懂得多,她总是想方设法,躲开他们。如今来了这么个人,亲亲热热地跟她说话,直冲她乐。一个作家还会管她叫“嫂子”。这叫她非常高兴。

    第二天,秀莲上了课。她是个好学生。她努力做到每天认二十来个字,字写得虽然一溜歪斜,却小而整齐。孟先生很满意。

    宝庆有他的心事。他自来多疑。为什么孟良这么肯帮忙,又这么好心眼?他图的是什么呢?根据他的人生经验,凡是特意来到的、非常客气、肯于帮忙的人,都是有所图的。孟良要的是什么呢?

    尽管心里有疑惑,他还是忘不了孟良是他的福星。他正替大鼓名角方宝庆写新鼓词呢,有了这些新鼓词,他和秀莲的身份就比其他唱大鼓的高得多了。光为这一桩,结交孟良就是三生有幸的事。

    孟良为什么还不把鼓词拿出来?两个月过去了,只字未提。有天早晨,他正琢磨着要提提这件事,忽见孟良走了进来。他兴奋得两眼发亮,苍白的脸汗涔涔,螳螂似地摇晃着长胳膊。“来,二哥,”他一把抓住宝庆的袖子,说,“这是给您写的三段新鼓词。”

    宝庆接在手里。他的手发抖。他想说点什么,可是舌头不听使唤,说不出话来。他觉着,太阳真的是打西边出来了。三段新鼓词!特为给他写的!早先,他要是想请位先生给写上一段,不但要现钱先付,还得且等,成年累月地等。写的人满口答应,吃了他上百顿饭,临完,还忘了动笔。这个人可真是说到做到。还不止一段,整整三段!真够朋友,天才,大人物!

    “您得明白,二哥,”孟良用谦虚的口吻说,“我从来没写过鼓词,所以我拿不准它到底是好是坏。不过这也没关系,您要是觉得不行,我就扔了它,咱们再从头来。要是大概其能用,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可以改。顶顶重要的是,您到底愿不愿意唱这一类的鼓书。”

    宝庆这才说了话。“当然愿意。多少年来,我一直盼着能碰见您这么个人。我愿意为国家出把力气。多少人在前线牺牲了,我有一份力,当然也乐意出一份力。那还有什么说的,我乐意唱抗战大鼓,为抗战出把子力。”他心潮澎湃,泪水涌上了眼睛。

    “好,我佩服您的决心。人们都爱听旧鼓书。可要是您在茶馆里唱这种新式鼓书,座儿就会少起来。您就赚不了钱了。”

    “要想办点新事,就得有点勇气。”宝庆坚定地说。

    孟良哈哈大笑起来。“您能对付,我这就放心了。思想上有了准备就好。来,我来念给您听。第一段是个小段,很短,是歌颂大后方的。这让秀莲去唱。另外两个长一点儿,那是给您写的。它不光是长,唱起来还得有丰富的感情,火候要拿得准。只有老到的艺人才处理得好。就是您,二哥,您来唱抗战大鼓,我是考虑到您的艺术造诣,特为您写的。”于是孟良几乎一口气念完了鼓词。“怎么样?”他急切地问。

    “好极了!有几个字恐怕得改一改,不过也就是几个字。我算是服了。如今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咱们中国唱大鼓的,也有一份爱国心。”

    他们分了手,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奶奶反对秀莲念书,是担心秀莲念书后会更快地学坏,给她们带来麻烦。 B、秀莲想念书的直接原因是她认为女子念书后就能提升地位,过得自由自在。 C、孟良迟迟不把鼓词拿出来,是认为时机尚未到来,秀莲接受的知识还不够。 D、宝庆如果在茶馆里唱新式鼓书,观众不一定会买账,这样他就会赚不了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是座大山呢,也得钻它仨窟窿”,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孟良决心之大。 B、“孟良要的是什么呢?”反映出的宝庆对孟良的态度与他得到抗战鼓词后的态度形成反差。 C、选文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腔京韵,“为抗战出把子力”等口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生活。 D、选文以宝庆的视角展开叙述,客观地呈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思想动态。
    (3)、小说是如何刻画孟良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宝庆“高高地昂起头,两眼炯炯闪光”。请结合选文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而吠叫。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聪明”。其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也仍然只是在人类编制的智能程序对大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目前来看,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都是专能的。人类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难题,也能灵活处理陌生的未曾遭遇的困境;虽然目前不管是计算智能、翻译智能、手术智能、围棋智能、家政智能、聊天智能、驾驶智能还是字符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发展迅猛,但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处理。更重要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用以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发明和发展它们,目的是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取代人类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成为取代人类自身的主体。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发展和创造工具以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历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电器,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都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增强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地球上唯有人类拥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结构、无比精细的意识与情感状态。无论人工智能有多“聪明”,它也不可能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其他碳基生物虽然有低等的意识,但与人类的智慧与意识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人类主观上不会让人工智能发展成一个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情感的主体,但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拓展正在按下“快车键”的当下,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前瞻研判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通过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更好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摘编自张今杰《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诞生短短几十年就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便利,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 B、狗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知到了环境的变化,它便调整自身行为,即大声吠叫,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它大脑中的意识在发生作用。 C、人类通过一串串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操控人工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不需要知道完成任务的原因,只需出色地完成任务。 D、虽然作者认为人类不可能让人工智能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他依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拥有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充满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了胡塞尔的观点,该观点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结尾指出应对人工智能难题的具体措施。 D、最后一段中“快车键”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第四段中“聪明”的引号的用法相同。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一项是( )
    A、当校园防欺凌报警器识别到“救命”等声音时,会进行声光报警,对现场欺凌者进行震慑警告,并将报警信息实时发送到学校保安手机上。 B、目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使用AI算法来推广特定类型的新闻或观点,使得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高度倾向于某种立场或利益。 C、某人最近在电商平台搜索、选购了五常大米,不久之后,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推荐,页面总是重复出现相关广告、同类视频。 D、某家拥有先进AI算法的公司在广告、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排除其他竞争者。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与《规划》中2020年的战略目标相符合。 B、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人类的技术,推动其向善发展能够助力智能社会的建设。 C、完善、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有助于实现2030年目标。 D、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规划》要求至2025年其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2024年2月16日,OpenAI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输入寥寥数语,就能生成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60秒视频。对此,有人担忧演员、编剧、导演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将被Sora取代。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骨气,简而言之,是指人的骨子里的正气和坚韧。文人骨气不仅是一种人格气节,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文化品质。可以说,文人的骨气,是灵魂的硬骨头

    在这方面,文天祥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例子。他常常因政治上的直言不讳,得罪权贵,遭到小人迫害。十数年内,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终不受重用。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抵抗元军,后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他开始吞服毒药,他开始绝食明志,然而都未能如愿。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劝降开始了。留梦炎来了,文天祥 ①  , 厉声呵斥:“你这卖国、卖祖、卖身的小人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宋朝皇帝来了,“宋已亡,你的责任已尽。”文天祥 ②  , 长跪不起。忽必烈来了,许诺只要归顺立马便可高官厚禄,文天祥 ③  , 严词拒绝。终于,文天祥成了最后一个为南宋送终的人,甚至连皇帝都投降了,大臣们都投降了,文天祥却决不投降。整个汉民族大船在历史浩劫的大浪中遇险,一个美男子挺身站在飘摇的船头,任浪打风吹,艰难前行,直到最后与这条船一起倾覆。他的《过零丁洋》流淌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正气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秦腔》) B、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风景谈》) C、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宇宙的边疆》) D、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茶馆》)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文天祥是最后一个为南宋送终的人,别人都投降了,他却决不投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 ① 。比如上世纪80年代,风云气象卫星从太空“看”地球,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显著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再以航天遥感为例,卫星等航天器通过多种半导体器件,能够实现光谱成像。 ②  , 是指在获取目标空间几何信息的同时,获取宽波段范围内目标光谱特性曲线的多维成像技术。它可同时采集目标的几何、辐射及光谱信息,通过目标的光谱曲线,像识别指纹一样辨析目标。根据采集的数据,我们可以监测生态环境、土壤污染、各类灾害情况。

    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广泛经过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被拍成照片。这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 , 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乡间。②青眼:正眼相看,意为对人重视。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隐士。④庞公:即东汉庞德公,居襄阳岘山,足不入州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择清幽而居,可见已无封侯之图,开篇隐含对隐居士绝意仕进的赞颂。 B、本诗数量词有表现力,如“几千卷”言藏书之富,“三十秋”言治学之勤。 C、虽然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隐居士并不欣赏。 D、全诗多方面展现了隐居士风采,巧用典故,融议论又寄感慨,直接而贴切。
    (2)、有评论家认为,尾联中“苦”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 ,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阉A之乱B缙绅C而能D不易E其志者F四海G之大H有几人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指自然规律,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化”词义不同。 B、颜色,指脸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中的“颜色”词义相同。 C、逡巡,指迟疑不决,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词义相同。 D、明,指表明、显示,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处世取舍不同,表现就不同,但留恋美好事物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生短暂盛事不再的感慨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情。 B、五人慷慨从容,谈笑而死,正面显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大阉畏惧正义,投缳道路,侧面肯定了五人献身的意义。 C、高官显贵或逃走或疯狂,不能被人容纳,而五人出身低微却能激昂大义,让豪杰扼腕惋惜,他们比蓼洲周公还要荣耀。 D、假如五人保全性命,那么将像奴隶一样被人使唤,反面设想中进一步突出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价值,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5)、两则材料都谈到死生为“大”,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霍达

    她胜利了。邮递员高叫着:“韩新月的信!”把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来了,是爸爸抢先撕开来看的,读着上面简短的公文式的字句,他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在一旁洗耳恭听的姑妈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哥哥把通知书接过去,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才郑重地还给新月:“你算是行了!”而妈妈则只是不动声色地“噢”了一声,那声音真是耐人寻味。

    整个暑假,新月几乎都在准备自己的远行。姑妈为她拆洗了被褥,改做了秋冬的衣裳。她自己到东安市场新买了一条素花条床单,一只白色补花枕套,还有一双新皮鞋,用的是哥哥给她的钱,她不能辜负哥哥的好意。妈妈递给她十五块钱,是开学第一个月的饭费和零用,而爸爸却又如数另外给了她一份,还嘱咐她说:“这,就别叫你妈知道了!”那表情,尽管极力装得轻松,却也显得严峻而神秘,仿佛他在背着妈妈做一件坏事,使新月感到纳闷儿。她本想拒绝接受这额外的“私房”钱,可是,爸爸那一双慈祥而忧伤的眼睛看着她,她就什么也不敢说了。

    她把自己的衣服、书籍、文具装进皮箱,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反反复复,生怕遗漏了什么必需的东西。

    “你呀,恨不能把整个西厢房都搬了去!”妈妈有一次闲着没事儿,踱进女儿的房里,瞅着她收拾东西。“连这也带走?”妈妈问。她看见新月正在把那张镶在小镜框里的照片往皮箱里装。

    其实,新月的想法很难说清楚。妈妈在照片上是慈祥而温柔的,和她亲密无间,而不像在生活中那么难以捉摸。她希望妈妈的形象永远像照片中那样,带在身边,她觉得亲切。但妈妈显然不希望她把照片带走。“那就……给您留下吧?”她犹豫地把镜框又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看妈妈。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妈妈却淡淡地说,转过身去,踱出女儿的卧室,到了西厢房门口,又叹了口气,“这么大岁数,连镜子都懒得照喽,还瞅年轻时候的相片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向新月做解释。

    解释!生活中需要这么多解释吗?母女之间还用得着什么解释吗?而妈妈和她却常常需要互相解释来解释去,很少可以直率地交谈,好像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相处,惟恐被对方误解,而结果却只能加深那一层无形的隔膜。妈妈那不加掩饰流露出来的感情和冷静下来之后的解释简直判若两人,那种漠然的、无可奈何的神态是掩饰不住的,使新月困惑,不安。她听着妈妈远去的脚步声,手里还拿着那张照片,不知如何是好。想了想,只好又重新把镜框放在原来的地方,一切照旧吧,她就要走了。

    现在,这一天终于到了,她该走了!

    哥哥闷声不响地走进来,把她的行李提到院子里,捆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新月走出西厢房,院子里铺满阳光,微风吹拂着海棠树,沙沙作响。爸爸已经上班去了,走之前只对新月说了句:“我放心了,你好自珍重吧!”而妈妈,这会儿却还在上房卧室里,没露面儿。她不打算也对女儿说一句什么吗?

    “妈,我走了。”新月走到上房廊下,朝着里面说。

    “走吧,走吧,早晚有这么一天……”妈妈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真像打发女儿出嫁似的那么不大情愿而又无可奈何。

    新月的脸上又蒙上了一层阴云。她默默地站了片刻,妈妈没有出来,她也不好再进去了,就转过身来,跟着哥哥朝外面走去。

    姑妈把她送出了院门,又跟着走到胡同口,看着兄妹俩上了大街,她还站在那儿,朝这边望着。

    北京大学的南大门赫然出现在马路北面,彩旗招展,人群涌动,像盛大的庙会一样热闹。北京的新生都是自己来的,带着沉甸甸的行囊,挂着兴奋的笑容,互相询问着,招呼着。一些人在帮助他们拿行李,分不清哪些是来送亲人上学的,哪些是接待新生的。

    一排长长的条案前,挤满了签到的新生。

    “同学,请签到!你是哪个系的?”

    “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新月郑重地回答,新来的人总怕出了什么差错。

    “噢?是我们班的?”她低头签到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身后用英语说。

    她好奇地回过头来,说话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的青年,显然是她所见到的第一个新同学了。她于是也用英语问:“你也是英语专业的?”

    “是的,”他回答,伸手去提新月的行李,“来,我帮你拿东西,我们班女生宿舍在二十七斋。”

    他们从签到处一直往东走。他一边走着,一边用英语问她:“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韩新月。”她也依然用英语回答。

    “噢,韩新月……”

    “你呢?”

    “我?我姓楚,楚雁潮。”他介绍自己时似乎有些不大自然。

    这使新月觉得有些奇怪,她不觉侧过脸打量了一眼这个楚雁潮。这是个很朴素的青年,穿一条灰咔叽布长裤,白衬衣,面孔显得文质彬彬,戴一副玳瑁边眼镜。新月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男同学在别人问起他的名字时竟然会显得有些羞涩,你刚才不是先问我的吗?

    楚雁潮显得有些尴尬,红着脸说:“我……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啊!新月太难为情了,刚才一路上她都把楚雁潮当成了新同学,哪儿想到他是自己的老师?

    “韩新月同学,这没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其实我也是才毕业一年的学生,你叫我老师,我还不大习惯呢,我倒是希望班上的同学把我看成你们当中的一员,你们的同学。”

    (有删改)

    (1)、关于文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录取通知书是“简短的公文式的”,但爸爸“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两者形成对比,传神细节中突显人物心理。 B、姑妈“在一旁洗耳恭听”,流露出对韩新月升学一事的关心;“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以细微动作写出姑妈的喜悦。 C、哥哥话语不多,“你算是行了”是对妹妹才华和努力的肯定,而“算是”意为“大体上还过得去”,委婉提醒妹妹不能骄傲。 D、围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反应,作者“贴着人物写”,将人物放在群体之中塑造,彼此相互映衬又形成整体,形象鲜明。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私房钱里另给一份零花钱,表情还“极力装得轻松”,细腻写出爸爸对新月的疼爱。 B、准备行装时“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的反复动作,暴露韩新月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C、“西厢房”“上房卧室”“胡同口”等,交代人物活动空间细致准确,富有地方特色。 D、“铺满阳光”“微风吹拂”“沙沙作响”的景物描写,其实也是韩新月内心愉悦的写照。
    (3)、围绕要不要带照片,韩新月和妈妈各有复杂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学校文学社以“匠心才是最打动人的”为主题,举行有关《穆斯林的葬礼》小说创作的讨论会,邀请你就楚雁潮出场片段作读书分享。请写下你的发言要点。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3)、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父母养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顺父母。有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顺从父母,讨父母欢心,不违背父母意愿;也有人认为,孝顺父母不一定就是要完全顺从父母,如果父母不对,子女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野火是自然界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球在生命出现之前,大气层也会电闪雷鸣。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陆生植物后,        ①      , 时不时地熊熊燃烧起来,与陆地生态系统伴生至今。现在,全球每年约有3%的陆地面积要经历一场野火。

    野火是纯粹的反面角色吗?在科学家看来,野火        ②     , 关键在于是否适度。大规模的野火,会直接烧死大量生物,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大规模的野火还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有毒物质,造成大气成分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区域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但是,一个生态系统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些优势物种,遇制其他物种的生存。蔓延的野火,就如同生态系统的一次大洗牌,让原本弱势的物种发展起来,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结合第二段内容概括野火的作用,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复句,不超过60个字。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