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诊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0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萌芽期、繁荣期、低迷期以及探索发展期四个发展时期。

    其中,中国动画电影萌芽期为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动画电影早期叫作美术片,由万氏兄弟始创,因此,万氏兄弟也被称为“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万氏兄弟自幼喜欢绘画,并在很早便萌发创作中国动画片的念头,历经反复的动画试验,最终于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首部动画作品《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1940年,万氏兄弟联合制作完成了《大闹画室》《国人速醒》《民族痛史》《龟兔赛跑》等一系列动画短片;于1941年制作完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中国首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其中,于1926年创作的《大闹画室》在我国动画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为后续中国动画电影的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颇具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依托创新性的创作手段及浓郁的东方审美趣味,成为亚洲地区首部动画长片。在此期间,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动画电影繁荣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时期中国动画电影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民族风格越来越成熟、鲜明,代表性作品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这一时期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顶峰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百余部动画电影,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原创动画人才。

    中国动画电影低迷期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历史原因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陷入低谷,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动画电影渐渐掉队。

    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的发展推动下,各式各样的动画创作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加之社会资本、民间力量的支持,国内外市场对动画作品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中国动画电影事业发展逐渐由低迷期转向探索发展期。与此同时,国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动画电影实现了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如迪士尼电影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冰雪奇缘》《花木兰》等,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中国动画电影在该时期积极向国外学习,在人物塑造、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学习模仿,但创作出的作品出现了本土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因此,如何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摆在当代动画创作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节选自刘洪亮《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美学研究》)

    材料二:

    从《哪吒2》现象级爆火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文化自信在网络时代的多维度呈现。这部影片不仅以超高票房刷新纪录,更通过网民热议、文化符号重构、技术美学突破等层面,展现了中国文化从“他者凝视”到“自我表达”的深层转向。

    首先是叙事上对文化认同的主动建构。《哪吒2》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对经典神话的颠覆性改编。网络评论中,“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等台词被反复引用,成为年轻群体反抗精神的文化符号。影片将传统“剔骨还父”的悲情叙事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对抗命运”主题,既保留封神宇宙的东方美学根基,又注入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如申公豹角色塑造中“善意谎言”与家族羁绊的复杂性,被网民解读为“传统孝道与现代个人主义的和解”。

    这种改编策略在春节档尤为成功。数据显示,该片成为1.87亿观影人次的“合家欢首选”,既满足青少年对视觉奇观的追求,又以“父权反思”“规则重构”等议题引发成年人共鸣。复旦大学学者龚金平指出,影片通过“情绪连接点”实现跨代际对话,这正是文化自信从被动传承转向主动创新的体现。

    其二是技术工业与文化美学的双向赋能。网络热议中,“1900个特效镜头”“4000人团队打磨五年”等数据频繁出现,折射出网民对本土电影工业崛起的强烈认同。角色设计师申威透露的细节——从三星堆青铜器提取“结界兽”原型、饕餮纹融入李靖铠甲、东方妖兽牙齿的弧度设计——在社交平台引发考据热潮。这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精细化再现,被网民称为“用科技复活历史的DNA”。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川渝文化植入”(如太乙真人的川普、成都生活美学对角色设计的滋养),将地域文化升华为普世价值载体。这种“在地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恰如导演饺子所言:“中国故事不需要刻意迎合西方审美,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其三是网络口碑与大众情绪的共振效应。《哪吒2》的传播路径呈现出典型的“圈层引爆—全网共振”特征。初期通过《黑神话:悟空》团队联动、流浪地球导演“贺电”等形成文化IP矩阵效应;上映后,“申公豹父子意难平”“敖丙破路宣言”等话题在微博、豆瓣小组持续发酵,衍生出大量同人创作①。这种UGC②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本质上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的二次诠释,形成“官方叙事-网民共创”的双向滋养。

    数据显示,该片衍生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哪吒盲盒秒罄”等现象,印证了文化自信已从精神认同转化为消费实践。网民不仅为内容买单,更通过购买行为完成身份标识,这种“符号消费”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具象化呈现。

    《哪吒2》的爆火,本质是数字时代中国文化目信的立体化表达,这种自信终将如影片结尾的巨松擎天,在世界的文化版图上投下更长的影子。

    (节选自“湖北日报网”《从<哪吒2>爆火看中国文化自信》)

    ①同人创作: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②UG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扇公主》作为亚洲首部动画长片,其创新手段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B、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繁荣期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等三维动画电影。 C、探索发展期的中国动画电影积极向国外模仿学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D、两则材料都论及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具体实践与创新发展路径。
    (2)、结合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最符合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规律的一项是(     )
    A、动画电影的繁荣依赖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B、民族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探索与历史积淀。 C、技术革新是动画电影走出低迷期的首要途径。 D、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能确保作品的成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若中国动画电影在探索发展期充分学习国外制作技术,其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有效提升。 B、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电影若完全依赖传统民族风格,将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C、《哪吒》系列中“我命由我不由天”广泛传播,因其契合当代青年反抗权威的心理诉求。 D、网民热议《哪吒2》中“1900个特效镜头”,说明部分观众在关注电影技术的发展水平。
    (4)、请根据材料一二填写下面的表格,简要概括中国动画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发展阶段

    发展情况

    文化特点

    萌芽期

    (1)

    (2)

    繁荣期

    多元风格成熟

    民族特征鲜明

    低迷期

    创作陷入停滞

    发展严重受阻

    探索发展期

    技术革新加速

    (3)

    创新期

    (4)

    传统文化获新生

    (5)、结合材料二回答如何解决材料一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去

    余华

    小时候,我很想去看海。

    家离海边有十里路。那时,我四岁,哥哥六岁。十里路是很远的。父母上班去,我们便被反锁在屋内。

    在屋内,我们把椅子当马骑,待会儿又反过来,人当马在地上爬,把椅子放在背脊上当人。这全是哥哥的主意,哥哥大,我小。有时他说月亮里有人,我信;有时他说月亮里没人,我仍信。

    父母上班去,他便跟我乱扯,我很喜欢听。也不全是乱扯,我们也有别的事做。我们练跳,先从床上往下跳,再从椅子上往下跳,最后呢,站在桌子上往下跳——哥哥跳下去了,我却没敢跳。哥哥责备我,我低着头轻轻地哭了,心里很佩服哥哥。

    我们玩累了,便会往床底下一躺,就睡了。父母下班回来,没看见我们,急了,四处寻找。寻找未果,他们惴惴不安地回来,却见我们已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旁。

    渐渐地,练跳没兴致了,钻床也没兴致了,我们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我们整日趴在窗口,看蓝天,看白云,看远处起伏的群山,看近处摇动的稻浪。

    而有与我们同龄的孩子,翻着筋斗在远处出现时,我会蓦然放声大哭。哥哥大声地说:“别哭!”自己却也涕泪俱下。

    童年也有寂寞的时候。

    窗是朝南的,我们的脚下垫着凳子,否则人太矮,够不到窗台。哥哥是很坏的,当我们一起放声大哭时,他突然用脚一蹬凳子,我们俩就一起摔了下来。摔下来是很痛的,可我们立刻止住了哭声,高高兴兴地笑起来。

    我们太寂寞了。屋内的世界越来越小,心里的世界却越来越大。

    一日,哥哥指着很远的地方,说:“那里有大海。”

    从此以后,我的心开始动荡,哥哥的心也开始动荡。起先他也知道那里有大海,可以前他一直没动心,自从说了那句话,他自己的内心也不平静起来。

    哥哥也没见过大海。

    蓝天不再那么神秘,白云不再使我们心思飘忽。起伏的群山没意思了,摇动的稻浪也没意思了。看远处的孩子翻筋斗也不再使我们伤心。我们不解,他们为何不去海边。

    县城很小,家所在的地方已经算是乡间了。从窗口望出去,有些许池塘。有一个池塘特别大,我们称它“连环湖”。

    我问哥哥:“海比那池塘大?”“当然大。”“比连环湖也大?”“肯定大!”

    我无法想象比连环湖还要大的海了。哥哥是知道的,他说站在海的这岸望对岸,对岸的人小得像蚂蚁。

    哥哥说,如果我们没被反锁在屋里,他会带我去海边。

    我们想出去,从门出去是不可能的。窗倒是敞开的,可我们住的是二楼,哥哥不敢跳下去,我更不敢。

    哥哥说把一根绳子从窗口扔出去,垂到地上,我们就可以沿绳而下了。绳是没有的,只有缝衣服的丝线——丝线只能帮助蚂蚁从窗口逃下去。

    没有绳,我便向父亲要。父亲问“干什么用”,我回答“我们准备从窗口逃下去,去看海”。

    父亲听了很生气,批评了哥哥。事后哥哥骂我是全世界最大的笨蛋。

    然而,父亲竟说星期天带我们去看海。说这话的时候是星期四,还有两天就能去看海。哥哥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那两天里,哥哥待我特别好,吃东西时不再跟我抢了。我待哥哥也很好,把我的帽子给他戴。我的帽子很漂亮。

    可是到了星期天,父亲仍需去上班。我们去不成海边了,只能等到下个星期天。

    到了下个星期天,父亲没去上班,可他说有事,仍没带我们去。就这样,拖了很久,我们总算去成了。

    家离海边有十里路。十里路现在走起来觉得不远,当时却觉得实在太远了。记得后来是父亲背着哥哥,抱着我,才走到海边的。回来时也是这样。

    初次见到海的情景,如今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哥哥惊叫了一声,然后说:“这么大!”好像我也是这样。

    当时我还没有上学,还不知道有“无边无际”,不知道有“浩浩渺渺”,海的出现,让我木然。现在想起来,最初体味到什么是人生,不是在后来的经历中,而是在头一次看到海时——虽说那时尚未意识到,可现在想来总觉得就是在那时。

    父亲说要回去了。我不乐意,哥哥也不愿意,我们哀求父亲:“再待一会儿吧。”

    几次“待一会儿”后,父亲不再“待一会儿”了,一定要回去。记得当时我哭了。哥哥虽没哭,但我知道他也是很想哭的。那天晚上,哥哥握着拳头对我说:“以后我带你去。”

    后来确有好几次是哥哥带我去的。再后来,我和同学一起常去海边。

    现在我倒是不常去,也懒得去了。海见多了,便不以为然了。只是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哥哥已经结婚,我呢,忙于写作,我们都很忙。现在的家庭不似从前,儿子一长大,全搬出去住。家已分成三处,一家人已不似过去那般朝夕相处了。

    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照几张相。哥哥答应,我也答应,只是屡屡将日子往后推,这个星期天推下个星期天,最后还是去了。

    去了,最高兴的是父母。一到海边,他们好像就不愿意回去了。当我们说“回去吧”,父母总说“再待一会儿”。我们在海边待了很久。

    那一次,我提醒哥哥,小时候我们趴在朝南的窗口,他指着南面说那里有大海,但其实海在东面。我还提醒他,他曾说站在海的这岸看对岸的人都小如蚂蚁。哥哥先说记不清了,后又说我在瞎编。我是记得很清楚的。

    现在,父母又提出要去海边了,于是,我就想起当初求着父亲带我们去看海的情景。现在是父母求我们了。

    而海依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通过回忆童年的经历,穿插对现实的反思,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 B、文本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细致描写,如把椅子当马骑等,生动地再现了童年的场景。 C、文本中并未过多描写父亲,寥寥数笔,便将一个真实、平凡的父亲形象勾勒出来。 D、文本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承载了深刻的感情,“再呆一会儿”多次出现,意味隽永。
    (2)、关于文中“哥哥”这一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哥哥不仅是作者的玩伴,也是情感的纽带。兄弟二人有共同的童年经历,让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B、哥哥比作者大两岁,在童年生活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作者则因为年纪小,常常依赖和追随哥哥。 C、哥哥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变化。从童年时的调皮和勇敢,到成年后因生活忙碌与家庭疏远。 D、哥哥对大海的描述,象征着儿时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与现实错位,无法实现,却是最重要的。
    (3)、“看海去”能体现“我”的成长经历,请简要梳理。
    (4)、文末“而海依旧”,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阅读Ⅲ(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完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之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皇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新知杭州军州事苏轼叙。

    【注】①叙,同“序”,苏轼因避讳祖父苏序而改“序”为“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淮阴侯见A高皇帝B于汉中C论刘项D短长E画取F三秦G如H指诸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义不相同。 B、克,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义不相同。 C、文中的“考”与《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考”意义相同。 D、文末苏轼的头衔依次为荣誉职衔、品阶、差遣,“朝奉郎”为其品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幼年因追问诗中赞颂的十一人而被乡校先生斥责,后经其告知而初闻韩琦、范仲淹等四人乃当世人杰。 B、苏轼进士及第以后被欧阳修赏识,并在欧阳修的引荐下结识了韩琦、富弼,三人都对苏轼器重有加。 C、苏轼仰慕范公多年而无缘面见,后来与范公三个儿子有交往,都一见如故,并被嘱托为范公的遗稿作序。 D、文中通过伊尹、管仲等事例,类比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并非来于仕途历练,而是源于未仕时的积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2)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5)、文本从哪些角度体现出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IV(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

    范仲淹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

    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项鳊。

    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

    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岂信忧边处,干戈隔一川。

    【注】①庆历四年,滕子京因被弹劾在西北靡费公钱而贬知岳州(古属巴陵郡)。范仲淹也因此受攻击而自请离朝宣抚陕西河东,因担心滕子京怨愤消极怠慢政事而作此诗以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优游”起笔,想象滕子京被贬岳阳后的生活状态,以朋友间的戏谑之语淡化对方仕途受挫的失意。 B、三四句“云藏寺”的禅意与“月在船”的烟火气相映成趣;五六句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但宁静的氛围。 C、七八句以“旋拨”“新炮”的动作描写,想象出滕子京虽然身处贬谪地,仍可饮酒烹鱼的闲适状态。 D、“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两句,劝勉友人即便身处看似可“偷安”之地,仍须勤勉政事、尽责有为。
    (2)、苏轼认为范仲淹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请分析这一评价在诗中的体现。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文人常通过“啸”的方式来抒发心声,展露情怀。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1)“”两句展现出游之乐;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2)“”两句表现读书放歌之趣;再如古代名句(3)“”尽显豪放之姿。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 6.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甲                     ? )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乙                      ?)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假如时间不流转,我们有无数个“今”,你还会珍惜吗?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     A      , 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     B     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是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1)、文中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喻论证 B、引用论证 C、假设论证 D、对比论证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简要概括“厌今派”的两种表现,不超过20字。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寻因溯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事物。古诗中有很多含有因果关系的诗句,请任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对徒弟敖丙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成见”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