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词语注释(1)、烟涛:(2)、微茫:(3)、信: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在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个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①邓小平任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制度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②而通过袁隆平人工水稻杂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粮食的增产。③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④日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⑤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57%。⑥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多亿公斤,⑦相当于一个中等省。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⑨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⑩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4、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题中的要求。50字左右。(1)、用描写的方式扩写。(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色、动态等)(2)、用议论的方式扩写。(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
5、 总结反思(1)、通过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懂得了(2)、通过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我懂得了
-
6、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写下来。
-
7、 合作学习(1)、《立在地球边放号》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立在地球边放号》感情很饱满浓烈,找出这样的语言并从写作手法方面加以分析。(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概括。
-
8、解释词语,并能正确书写。
放号:
彷徨:
石砾:
嚣鸣:
罅隙:
律吕:
-
9、给加点字注音。
放号
彷徨
石砾
嚣鸣
契入
铆钉
罅隙
-
10、仿照画线的句子,以“青春”为对象,在空格上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想象合理,与整体语意和谐一致。
青春之于人,缘于唯一,方显弥足珍贵。不论你卑微如小草,还是巍峨如高山,你的青春也难以永驻,更难以二度。所以,聪明的你,请珍惜青春吧。青春是雨后彩虹,虽艳丽夺目,但转瞬即逝:①:②:③:如果你能珍视青春,尊重你的竞争对手,善待你身边所有的人,正视人生路途上的
坎坎坷坷,挖掘你的智慧和毅力,精心设计你的人生远景,无愧于你的当下。我相信,你的青春已经被延长了,虽然在你,并无知觉。
-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58年对时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的茹志鹃来说应该是①、充满戏剧性的一年。丈夫王啸平被划成“右派”,这使身为党员的茹志鹃处于一种②的惶恐之中,家庭风波让茹志鹃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在有关文章中称1958年的这段时间“是我母亲心情灰暗的时期”。而那时《百合花》的发表显然是③的,这篇小说在《延河》第3期发表,但它“感情阴暗”“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因此被人们看成是不合常规的。其后更是有人提出严厉的批评。④的茹志鹃眼看就要步《红豆》与《在悬崖边上》的后尘,遭受与宗璞、邓友梅相似的命运。
不幸中的万幸,时任文化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很欣赏这篇小说。茅盾认为它“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并提到“这是几十个短篇中我最近读过的既最使我感动、又最使我满意的一篇”。显然正因为茅盾将《百合花》中的人物关系定义为高尚的军民关系,《百合花》才幸免于难。
-
12、仿照下面画线句子中的一个,再写一个句子。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①一枝从泥土里长出的百合,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②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14、读准字音。
撂下
山坳
讷讷
忸怩
讪讪
磕磕绊绊
踌躇
执拗
-
15、文言文阅读
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
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毯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毯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
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金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B、闾阎:里巷的门,此处泛指民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 C、毯场,即球场。毯,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 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 B、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 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 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之中,仍觉得酷热难耐,是因为庄宗忘记了曾经的艰难困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
②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
(5)、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兴亡之由,认为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请结合选文,说明欧阳修这样说的依据。 -
16、文言文阅读。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 , 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D、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本义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一般指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初置时主管军事,后来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权力甚大。 C、辛未,为干支之一,可纪日亦可纪年,此处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均为干支纪日。 D、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苏武传》中苏武出使时就有斥候同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克用病重后,命令弟弟李克宁及诸重臣拥立李存勖为继承人,托付他们全力辅助。而李存勖终究走出悲痛,袭位为王。 C、李存勖继位后,回到晋阳,休整军队,而后对后梁发起突袭,敌军对此没有防备,晋军乘势进军,敌人溃不成军。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17、文言文阅读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各一头叫少牢。太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18、文言文阅读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B、“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 C、“居乡闾,出入不乘马”,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中“亲戚”指“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 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不仅外表恭敬,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C、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的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
②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5)、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15个字) -
19、文言文阅读。
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注],霸诸侯,攘夷狄 , 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 , 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吾观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威公,即齐桓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B、薨,古代称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有时也用来称呼皇妃及帝王子女之死。 C、弹冠,本义指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如“新沐者必弹冠”,也指将要做官或做官。 D、不肖,文中指不才、不贤,与“臣等不肖”中的“不肖”语义相同,均为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所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齐桓公死后国家混乱与晋文公死后国家稳定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培养选拔贤臣的重要性。 C、文章借萧何将死之时向刘邦举荐曹参来代替自己担任相国的例子,论证了举贤任能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史论,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审视,层层深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②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请简要分析苏洵评价管仲“可谓不知本者”的原因。 -
20、文言文阅读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