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将记忆作为一种集体心态来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社会和文化观点,这在倾向于集中关注独特记忆的碎片化的记忆研究中往往是缺乏的。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是实践中的话),心态史试图揭示整个社会的精神地平线 , 试图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官方灌输和心灵习惯联系起来,将它们放在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内来理解。这是对记忆史的有益矫正,因为该领域已经不是在相互联系的社会整体视角下来理解记忆。

    这种取向强调,集体记忆研究就是对共有认同的探讨,这种认同将某个社会群体统一起来。它还强调,记忆史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过去是如何被表征的,而在于过去为何被接受或者被拒绝。每个社会都建立了一些关于过去的意象,然而,一个社会要显得有所不同,它建立的这种意象必须操控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去行动。

    将记忆与心态史结合起来考虑,需要学者们给予记忆某种“无法无天”的品质,超越观念、意识形态、官方和大众的表征等领域,去考察那些关于过去的意象如何得到内化和改变。记忆的这种品质,使自己不仅能够寄身在纪念碑和博物馆里,也存在于人们如何以及为何如此行动的方式里。这种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探讨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回忆过去,也在于探讨记忆如何构造了行为和思想。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将记忆置于一种更宽泛的史学研究当中,认识到了社会时间的多元并存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论点将我们带回到哈布瓦赫的经典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该书的基本理念就是“社会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记忆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原因在于人们以各种方式结合成团体。这种研究路径将记忆视为一种文化惯例,它跟其他惯例一道,构成了社会的精神地平线。

    心态、记忆这两个概念质疑了人们喜欢的一些关于以往历史如何被重建的假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和想象的“地盘”。

    (摘编自阿龙·康菲诺《记忆与心态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真正与国际接轨,译介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广泛运用口述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诞生了几部重要的代表作,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便是其中之一。20年后,这位关切民族文化命运的作家,为散布于四野的民间文化传承人书写口述史,留存民间文化遗产档案。他本人也直言:“实际上,一切遗产的意义都是记忆,或者说都是为了记忆。”

    《一百个人的十年》运用与传统文学创作方式迥然不同的口述实录,将视角凝聚在一批普通人身上。将描述对象锁定在平民身上,平民历史的理念贯注其间,由此形成了口述实录文学的一个建构原则:摒弃宏大叙事,关注平民的平凡生活,关注特定时代里普通人的心灵。冯骥才将特定时代的经历者放到主体地位,自己则作为倾听者和记录者,忠实地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20世纪末,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和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民间文化整理家底,建档立案。在这项庞大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工作中,传承人成为文化工作者关注的对象。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传承人,文化记忆和技艺凝结在他们身上。那些无形的记忆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传承人依靠口口相传、口传身授等方式来承继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和钥匙都在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艺人、歌师、舞者、工匠、绣娘、祭师等小百姓身上。因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抢救、保护他们以及他们的记忆,是遗产保护工作首要的任务。

    在冯骥才开展的传承人口述史中,《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这套丛书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年画记录了完整的口头史料,全国现存19个年画产地31位艺人及相关知情人的生活史、年画艺术史被全面调查、整理、出版。这些自发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乡土艺人作为中国民间文化创造集体中的一分子,是最普通的小百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而有着平民历史之称的口述史,用来记录传承人无形的记忆与技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并且,文化学者通过一种学术方法将传承人置于主体的地位,以一种人本的方式触摸我们的文化基因。

    冯骥才说,他现在还保留着当初写《一百个人的十年》时的采访录音。那时收到有关信息的人,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亲历者,他从中选择了200多人进行采访。及至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岌岌可危的传承现状促使他和其他文化学者们展开地毯式普查,对于代表性传承人尽量全部采录口述史。

    “那种面对面的对话,创造了一种思想的现场。”冯骥才认为口述访谈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过程。面对受访者,要关照他们的心灵,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去倾听和记录。正如朱正琳所言:“因此,请倾听别人的评说,你会因此发现自己善良。一个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它们会给我们带来那永恒星空(如康德所言)所带来的同一种信息。”

    (摘编自郭平《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记忆作为一种集体心态来研究,体现了对共有认同的探讨,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社会和文化观点。 B、一个社会所建立的关于过去的意象能够操控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去行动,才能让这个社会显得有所不同。 C、将记忆与心态史结合起来研究,不仅探讨事后人们如何回忆,也探讨记忆与人们行为、思想之间的关系。 D、社会时间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这使得不同的记忆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人们也由此以各种方式结成团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冯骥才的口述实录和口述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个人的十年》以普通人为描述对象,摒弃宏大叙事,体现了冯骥才口述实录文学创作的平民意识。 B、口述实录和口述史虽然采用迥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但都鼓励文化工作者重视记忆对触摸文化基因的意义。 C、冯骥才认为,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应将抢救、保护传承人的记忆置于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先地位。 D、冯骥才开展的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倾向于关注那些自发传承民间文化的乡土艺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不是实践中的话)”括号里的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 B、材料一第三段用“无法无天”修饰记忆的品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记忆品质不循常规的特点。 C、材料二第一段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中国口述史学从引进西方理论与方法到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思路清晰。 D、材料二引用学者的话作结,表明倾听不仅是一种口述访谈的方法,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渗透着人文关怀。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横线的“精神地平线”的含义?
    (5)、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聘请你参与整理当地的民间文化家底,任务是采访女书文化传承人。请设计三个采访问题,并结合材料分别说明提问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仨(节选)

    杨绛

    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粞,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来,黄白沙子,杂在粞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到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当时上海流行的歌: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

    多少的声音都从它起,

    前门叫卖菜,

    后门叫卖米。

    随就接上一句叫卖声:“大米要吗?”(读如:“杜米要哦?”)大米不嫌多。因为吃粞不能过活。

    但大米不能生吃,而煤厂总推没货。好容易有煤球了,要求送三百斤,只肯送二百斤。我们的竹篾子煤筐里也只能盛二百斤。有时煤球里掺和的泥太多,烧不着;有时煤球里掺和的煤灰多,太松,一着就过。如有卖木柴的,卖钢炭的,都不能错过。有一次煤厂送了三百斤煤末子,我视为至宝。煤末子是纯煤,比煤球占地少,掺上煤灰,可以自制相当四五百斤煤球的煤饼子,煤炉得搪得腰身细细的,省煤。烧木柴得自制“行灶”,还得把粗大的木柴劈细,敲断。烧炭另有炭炉。煤油和煤油炉也是必备的东西。各种燃料对付着使用。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

    锺书的二弟、三弟已先后离开上海,锺书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还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脩,他显然最没出息。

    有一个夏天,锺书的学生送来一担西瓜,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这么多!从前家里买西瓜,每买必两担三担。这种日子,圆圆没有见过。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我们大笑。可怜的锺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

    贫与病总是相连的。锺书在这段时期,每年生一场病。圆圆上学一个月,就休学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一个学期的课。胜利之后,一九四七年冬,她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这种病,中医称“流注”或“穿骨流注”,据医书载:“发在骨节或骨空处,难痊。”大夫和我谈病情,圆圆都听懂了,回家挂着一滴小眼泪说:“我要害死你们了。”我忙安慰她说:“你挑了好时候,现在不怕生病了。你只要好好地休息补养,就会好的。”大夫固定了指头的几个骨节,叫孩子在床上休息,不下床,服维生素A、D,吃补养的食品。十个月后,病完全好了。大夫对我说,这是运气。我睡里梦里都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可是我自己也病了,天天发低烧,每月体重减一磅,查不出病因。锺书很焦虑。一九四九年我们接受清华聘约时,他说:“换换空气吧,也许换了地方,你的病就好了。”果然,我到清华一年之后,低烧就没有了。

    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有删改)

    文本二:

    游击队员宋二童(节选)

    吴伯箫

    还是在初当民兵的时候,宋二童跟游击队打扫战场,拾了一个敌人的哨子。那是一个铜制镀镍、亮晶晶的哨子,小孩子拿着玩玩是满好的。可是在一个二十来岁当民兵的宋二童手里有啥用处呢?就是用力扔出去也打不死敌人。——因为终究是胜利品,又是第一次打鬼子的纪念,才把它在意不在意地揣在怀里一个小口袋里。日子一久,战争勤务一忙,慢慢也就忘记了。

    但是有一天,邱县城里的敌人出动了,大半是日军。队伍急急忙忙地赶着路,正朝着焦路东边五里地的坞头方向前进。那村庄昨晚住了游击队,宋二童是隐隐约约听到的。正因为这样,他才在刚刚鸡叫的时候,在通县城的大路两旁自动地来放哨警戒。

    他背了粪筐,正孤零零地在道南麦地里转呢,不想敌人已偷偷摸摸地来到路前了。“敢情就是找游击队的?”宋二童心里一愣。“到坞头拢总不过六里地,自己没枪,这样早又没人,怎么办呢?”盘算着,在黎明还有些寒意的微风里,他急得满头大汗。

    一急,宋二童倒忽然想起了他怀里的哨子来了。

    “嘟……嘟……”摸出来先就是一阵猛吹。

    奇怪,没想到敌人会这样慌,没想到哨子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听惯了哨声的日军刷的一声就站住了。机关枪架起来,派出了搜索的尖兵,一个队长模样的矮子,在蒙蒙亮这样的早晨,还拿出了望远镜四处乱望。其实吹哨子的人离得并不远,顶多不过五十米;只是被齐腰麦垅把他遮蔽得严严的,望远镜也失掉作用罢了。

    这意外的成功,使趴在麦地里的宋二童不禁好笑。趁敌人踌躇慌乱的当儿,他又悄悄地顺大路爬了一二百米,依旧静静地隐蔽在麦田里,等候敌人。

    敌人为了那一阵哨音,起码蘑菇了二十分钟,才又试探地继续前进。不到二百米,不知哪里又“嘟⋯⋯嘟⋯⋯”地吹起来了。那个队长模样的矮子仿佛很生气,脑袋扭来扭去,嘴里叽哩哇啦地不知说些什么。可是生气有啥用,队伍还不是都得跟哨音停住?自然少不了的又是一阵慌乱。而前面离宋二童的村子焦路就不远了。村里听觉灵敏的狗都咬了起来,“汪,汪汪!”在原想拂晓前秘密包围游击队的“皇军”,这种惊慌骚乱不能不是一件大大的苦恼。

    敌人再走,宋二童就又吹。

    等敌人断断续续走完那六、七里路,包围了坞头拢的时候,天色已经大明,游击队早就离开村子到别处去了。

    当民兵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功劳,由于自己恳切请求,宋二童就和他的哨子一齐参加了游击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提及钱锺书的工作,文中也多有对其收入少的奚落,侧面反映了沦陷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B、文本一通过圆圆“大为惊奇”“一本正经”等神态方面的细节,突出其见识有限,表现战乱对儿童的影响。 C、文本二中利用哨音扰乱敌人的宋二童,与《荷花淀》中将敌人引入荷花淀的青年妇女们都有以智取胜的胆识。 D、文本一回忆家庭生活,文本二反映正面抗敌,二者都是限知视角,都通过个体生活境遇折射了时代面貌。
    (2)、关于“柴和米”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详细描述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和米的构成,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表现了沦陷区生活的艰难。 B、作者引“粪车报晓鸡”的歌谣,以轻快的笔调表现市民通过勤劳维持稳定生活秩序的乐观和豁达。 C、为应对物资短缺,作者不得不使用煤饼、木柴、钢炭等多种燃料,还要承担更多工作来维持生计。 D、对“柴”与“米”的有关描述,满是真实生活的画面,看似寻常的细节隐藏着作者的观察和体悟。
    (3)、文本一中作者写道:“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4)、抗战背景下,文本一的知识分子与文本二的战士在抗争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娥(xiān):通“纤”,细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有为天下A阽危者B若是C而上不惊者D世之有饥E穰F天之行也G禹汤H被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徒而衡击”与《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的“衡”均为通假字。 B、“何招而不至”与《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均为宾语前置句。 C、利,“使⋯⋯获利”,名词作动词,与成语“威逼利诱”的“利”用法相同。 D、“人之所甚欲也”与《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古往今来,百姓缺吃少穿而国家治理得好的例子,从未听说过。 B、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古代重视积贮与当时忽视积贮的情况进行对比。 C、材料二中,晁错主张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财物供政府使用,以减轻百姓赋税。 D、材料二认为,边塞积粮如足够使用五年,那么边地百姓可将粮食送入各郡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2)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5)、请概括两则材料共同强调的三个治国理念,并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重要性。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

    陆游

    欹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

    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

    【注】①1162年~1189年,陆游在福建、江西等地任闲职,作者在赴抚州治所途中,曾上章请求还乡。本词作于1165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欹帽垂鞭送客回”中“欹帽垂鞭”写活了作者送客归来时惆怅、颓唐的情态。 B、“小桥流水一枝梅”的数词既修饰了梅花,还暗含了词人送走朋友之后的孤单。 C、“安得身闲频置酒”用反问表达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D、上片借梅抒怀,下片以直接抒怀为主,展现了词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2)、杨慎评价陆游的诗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号淮海居士),雄慨处似东坡”,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庭院中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思念,感慨时光流转的句子是“”。

    (2)小语随爷爷居住在一个幽静的庭院中,很少有人来拜访。一天,客人突然登门,小语不禁喜吟杜甫《客至》中的诗句“”。

    (3)在唐宋诗词里,“梦”既折射出士人心灵深处的理想追寻,又映照出社会现实的斑驳光影。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梦”字的两句“”。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喊你减肥了,这事得当真。不少人纷纷将减肥大计提上日程,或是夜跑,或是走进健身房开始锻炼。但一番努力后却        A          ——体重一点没变!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联合国际团队发表的研究论文《能量补偿与人类肥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概念——能量补偿,或许能解答大家的疑惑。

    (     甲   )?简单来说,①能量补偿是指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后,②为了避免自己不消耗过多能量,③自然调节能量消耗的一种机制。④研究团队分析迄今为止最大的成人总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消耗数据集,⑤在没有进行繁重体力劳动和长期短缺食物的条件下,⑥参与者的总能量消耗与基础能量消耗成正比,⑦而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与基础能量消耗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日常活动(比如走路、跑步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畴划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降低基础能量消耗。整体上我们每天总的能量消耗增量低于实际增加的活动产生的能量消耗。比如某人某天总的能量消耗增加了360千卡,可以肯定的是,他当天活动增加的能量消耗绝对不只360千卡。而且研究还发现,能量补偿同性别和年龄几乎无关,主要和体重指数(BMI)有关。BMI越大,(   乙   )。这意味着,BMI较高的人,在相同的运动量下,减肥的过程更加坚难。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能量补偿都是不同的,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减肥计划          B          科学评价自己的BMI和体能水平,听取健康顾问或营养师的专业建议,有助于设计出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平衡饮食、规律运动是持续减重和保持理想体重的基础。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文中第三段存在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5)、一位女性网友在某科普公众号减肥专栏留言:“我今年50岁,体重超重,最近又是跳广场舞又是节食,为什么还瘦不下来?我是不是减肥没希望了?”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替小编回复该网友。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简明得体,不超过150字。

七、作文(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献给春天的演讲:相信》中说道:“有些人只有看见了才相信,而有些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