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②在佛家看来,“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另外,《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与“无我”近似,提倡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③事实上,儒家也有众多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则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还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④自古以来,“无我”成为士人的不懈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杜甫、范仲淹一生诗文论议,言传身教,孜孜以求,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无我”的人格境界。
⑤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政要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材料二:①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②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③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成不了事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④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⑤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针对诗词境界和做人境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 B、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士人的品格分为“志于道德者”“志于功名者”和“志于富贵者”三种。 C、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处于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的当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个人际遇和时代机遇。 D、青年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会有不同,但只要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之中,就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儒道佛三家的相关论述,论证诗词“有我”“无我”境界可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B、材料一中举《礼记·孔子闲居》的例子意在说明君子在修为上不能想着自己,要“大其心”“志于道”。 C、材料二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文章显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D、材料二在行文中使用“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下列诗句不能表现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4)、材料一第④段引用杜甫、范仲淹的古诗文进行论述,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也是对青年的殷切嘱托。请结合文本二谈谈当代青年该如何践行总书记的这一嘱托。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渤海渔鼓
蔡楠
伏季休渔期的时候,劳顿和劳金父子俩就特郁闷。不能出海,无鱼可捕,劳金就在码头上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劳顿就坐在海边儿的阳光下用简板击打他的渔鼓。边击打边摇头吟唱:杨宗保上了马,银杆枪手中拿,用枪一指把严荣骂……
那是一曲《杨宗保搬兵》。鼓声清越,而唱腔却有些沉郁。鼓声与歌声裹着浪涛声一起传到劳金的耳朵里,劳金就把手里的漆刷子扔到了渤海里,然后一脚踢翻漆桶,大声嚷嚷道,你别唱了好不好?我在那里刷漆,你却在这里快活,烦不烦?
劳顿瞥了劳金一眼,没有说话,却站了起来。他怀中抱鼓,手中执板,面对大海,继续吟唱:老严荣摆下天门阵,逼着老爷染黄沙,从官兵困死在鼓楼下哎……
劳金没等他哎完,就冲了过去,他夺过渔鼓,用力摔在海滩上,砰的一声,渔鼓哑了。
劳顿没有转身,依然面对大海。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
劳金说,我不让你唱,你偏唱。你唱啊,这回你怎么不唱了?
劳顿背对劳金缓缓说道,你知道你摔的是什么吗?
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渔鼓吗?一截竹筒,蒙上一块鱼皮,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我的渔鼓是普陀山的竹筒,蒙的可是河豚皮,是你爷爷的爷爷留给我的!
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说,我刚买了一条新船,只下过一次海,这上面就休渔了。我亏不亏?我亏,我烦,你却总让我往船上刷漆,自己在一旁看热闹。我不摔渔鼓才怪呢!
劳顿转过身来,弯腰拾起渔鼓,竹筒裂了口,鱼皮破了一个洞。他叹了口气,休渔是为了更好地捕鱼,不休渔捕小鱼小虾,休渔期后,专捕大鱼大蟹。再有,你看见那边儿一排排龙门吊车了吗?那里正建一个大海港,来来往往的大船很多,航道拥挤,是怕和渔船争抢航道出事故呢!
我不管,我只管我的新渔船,劳金蹦了一个高,又蹦了一个高,我要尽快出海,尽快收回成本!
劳顿说,你别着急,港口通航了,说不定你还要到国外发展呢!去,听话,去刷漆吧——
还刷?劳金脖子一梗,我都刷了三遍了,爹!
那你就刷四遍,五遍!劳顿硬硬地扔下这话,抱着残破的渔鼓,离开了码头。
劳金没有刷四遍五遍,他就偷偷地开船出海了。由于是单船,他没敢去深海。几天下来,他的渔网、流刺网和钓钩就收获了许多失望和空落。要变天了,风暴就要来了。在乌云和风声的追赶下,他只得驾船返航。惊慌间,他的渔船闯入了黄骅大港的航道,与一艘正在清淤扩港的作业船相撞。
劳金闯祸了。劳金被带到了海事局。那个带着墨镜、一脸威严的韩局长问他,小伙子,违禁出海,抢占航道,冲撞建港船只,你知道将受到什么处罚吗?
劳金脖子一梗,不知道!
韩局长说,按照相关规定,要没收渔具和渔船,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
劳金咬牙说,随便!
韩局长说,还要罚款,吊销捕捞许可证!
劳金牙关一松,人就瘫软在地,韩局长,别别别,我这次违禁出海,是想捕些鱼来卖掉,给我爹做一面新渔鼓。你不是常听他的渔鼓歌唱吗?可他那鼓,让我给摔坏了!
韩局长啪地拍了下桌子,你是渔鼓艺人劳顿的儿子?老劳他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儿子呢?好小子,我要关你半拉月!
半月后,韩局长带着劳金走进了劳顿的渔家小院。那时候,劳顿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坐在一只反扣的渔船上忧伤地抱鼓弹唱《西游记》。摔破的皮鼓沾上了一块橡皮膏,鼓声就暗哑散闷,不成韵律。
韩局长大步过去,握住了劳顿的手,我看你来啦——
劳顿的渔鼓从怀里滑落于地。他来到了劳金的面前,抡圆巴掌就向儿子掴去——
韩局长的大手就支住了劳顿颤抖的老手,他哈哈一笑,老哥,我在局里都没掴他,你就免了吧——
劳顿的老泪就一颗一颗地滚了下来,他说,劳金,你小子还不把领导领进屋里喝茶——
韩局长说,茶就不喝了,可有件事情让你帮忙!
啥事?你尽管说!劳顿说。
韩局长说,黄骅综合大港8月1号通航,在开航仪式上有个文艺演出,市里让我邀请你的渔鼓出阵!
劳顿指着地上的渔鼓,摇着头,不行了,我的渔鼓被这小子摔破了!
我这有一面新的,你看,韩局长把肩上的挎包卸下来,打开。一面崭新的渔鼓就跳了出来。这是我让人特意去普陀山买来的竹筒,从河豚养殖基地找来的鱼皮。你试试手,怎样?
劳顿一把抓过渔鼓,抱在怀里,拿过简板,摇动手腕,上下相击。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装满了院子。
(节选自《新荷花淀派小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金因无法出海而烦躁,摔坏父亲的渔鼓,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暗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B、小说中多次提及劳顿吟唱《杨宗保搬兵》等曲目,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隐喻了劳顿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韩局长最终决定关劳金半拉月,既是对劳金漠视渔鼓文化的惩戒,也是借机推动两代人达成和解。 D、小说以渔鼓为线索,父亲敲击渔鼓,儿子摔渔鼓,局长送新渔鼓,渔鼓鼓音贯穿全篇,故事脉络清晰。(2)、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以描写劳顿敲击渔鼓收尾的作用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人物形象,通过“抓”“抱”等动作描写,展现劳顿的急切与珍视,凸显其作为文化坚守者的执着。 B、解决矛盾冲突,完成劳金从怨愤到理解、劳顿从失落到重获希望的转变,情节完整,形成叙事的闭环。 C、鼓声“海水一样奔腾”象征着希望,与开篇劳顿“沉郁”的吟唱形成对比,暗示传统艺术焕发生机。 D、升华小说主旨,象征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体现对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时代思考。(3)、文中“渔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作为“新荷花淀派小说”,继承了荷花淀派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是议更贡举法,帝以苏轼言为是,它日,以问王安石,安石曰:“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赵抃亦是轼议,安石曰:“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仁进别无它路,其间不容无贤,以为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帝以为然。
轼初下狱,方平及镇皆上书救之,不报。轼既下狱,众莫敢正言者。直舍人院王安礼乘间进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端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愿陛下无庸竞其狱。”帝曰:“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①之。”既而戒安礼曰:“第去,勿泄言。轼前贾怨于众,恐言者缘轼以害卿也。”始,安礼在殿庐,见李定,问轼安否状,定曰:“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至是归舍人院,遇谏官张璪忿然作色曰:“公果救苏轼邪?何为诏趣其狱?”安礼不答。其后狱果缓,卒薄其罪。
戊子,庆州广锐卒叛,转运司以闻 , 帝召二府,出奏示之,深以用兵为忧。枢密使文彦博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不当有所偏听。陛下励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冯京曰:“府界溉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帝曰:“询访邻近百姓,皆以免役为喜,盖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人自情愿故也。”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王安石曰:“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节选自蔡绦《西清诗话》)
【注】①贳:表示赦免或宽纵。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以少壮A时当讲B求天下C正理D乃闭门E学作诗赋F及其入官G世事H皆所不习。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只管,与《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的“第”意思相同。 B、闻,使……听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C、“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与“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D、更,经过,经历,与《陈情表》“更相为命”的“更”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起初认为苏轼关于科举改革的观点正确,后因王安石分析科举败坏人才,转而认同王安石主张。 B、王安礼不顾他人劝阻,仗义营救苏轼,以“大度之君不以言罪人”劝谏皇帝,最终皇帝赦免了苏轼。 C、冯京通过列举淤田、役法改革、保甲法等新政弊端,暗示变法实施时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影响民众生活。 D、王安石反驳文彦博的保守言论,指出旧法未能解决财用不足、国力衰弱的问题,需通过变法弥补不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之。
(2)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
(5)、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王安石对苏轼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答司马谏议书》简析其原因。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五)
苏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① ,
海若②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
三千强弩射潮低。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①醯鸡:小飞虫的一种。②海若:海神名。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将江神河伯与海神进行对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开篇即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 B、第一首后两句,借用典故,巧妙联系历史故事,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暗喻海神气势滔天。 C、第二首以烟雨、潮汐为引,表达不同时期经历带来不同的感悟,在回环往复的诗行间展现诗人的精神轨迹。 D、两首诗语言细腻传神、绚丽飘逸,实景与想象结合,富于变化,有意到笔随之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2)、两首诗同为苏轼观潮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许多成语源自古诗词,如“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 , ”演化而来。
(2)《红楼梦》中,黛玉对香菱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便把陶渊明《归园田居》的“ , ”翻了出来。
(3)古典诗词常以景结情,把情感的表达蕴含在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 , ”便有“不写之写”的意境。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为班味?这始于打工人的自嘲,包含了不修边副的打扮和疲惫不堪的神态,颈椎腰椎劳损、近视度数加深等状态,也包含把工作中的种种习惯、口头惮不自觉带入生活的情形。近期有医学科普表明,“班味”真的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会减少唾液,带来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沁,与皮肤表面的细菌作用后,( ① )。
而要去除班味,则需要人们学会和压力进行物理和心理隔离,制造“反差感”的场景,主动获取高沉浸度和正反馈。消除体力和脑力上的负担,需要配合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和适度运动;而对待情绪和心理上的疲惫,越来越多试图去除班味的花式尝试,也表达着上班族朴素而真诚的自我关爱。喜欢倾诉的,找找家人朋友,在吐槽中重获能量;偏好独处的,寻方小院赏花品茶,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像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一样,( ② )。这正是: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
当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班味的余波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去除班味就不能只靠打工人自救。①不止去除班味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②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③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④需要全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章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3)、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班味?”中的问号表示设问,在自问自答中解释班味的内涵。 B、“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中顿号表示并列,不能用逗号。 C、“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这正是:”中的冒号用于总括性词语之后,有提示下文的作用。(4)、文中末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向外求索,如填满容器;“为道”向内净化,如倒空容器。我们要找到“损”与“益”之间的平衡,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