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9 类型:一轮复习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 , 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 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出ABCDEFGH分以避险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取必胜于天下”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以”用法相同。 B、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C、一,完全,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的“一”意思不同。 D、视,看待、对待,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的“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C、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等地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王彦章随后的追击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②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5)、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 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材料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山高ABCDEF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列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②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5)、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