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μm×106m=2.5×106m B、2.5μm=2.5×105=2.5×105dm C、2.5μm=2.5μm×104=2.5×106cm D、2.5μm=2.5×103mm
  • 2、小明和家人周末自驾出游到某个景点游玩,先后经过一段平直的公路和一段音乐公路。

    (1)、如图甲是平直的公路上的区间测速提示牌。其中“100”的含义是最高限速 ,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不能少于min;
    (2)、在平直的公路上,某同学观察到汽车在30min匀速行驶了36km。接着他用电子表测出汽车由第1根路灯杆到第5根路灯杆的时间为10s。若路灯杆之间是等距的。求:

    ①汽车的速度km/h;

    ②相邻两根路灯杆之间的距离m。

    (3)、后来小明经过一段“音乐公路”,引起了小明的注意。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乙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密,汽车行进时振动很快,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凹槽的疏密可以根据乐曲的高低来设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400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m?(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四位)
  •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做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 , 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由此推理可知:
    (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与声源振动的有关。
  • 4、如图所示,小明做“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

    (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2)、将小车放在斜面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小明发现到(选填“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小明又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所用时间是s,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m/s(保留两位小数),
    (4)、小明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选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
  • 5、在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右行驶,如题图所示记录了两辆汽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情况,其中(填“甲”或“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前30s的平均速度是m/s。在前20s时间内,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填“左”或“右”)行驶。

  • 6、小明和小红同学在学习时了解到,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甲。“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3(mm/cm/dm)。学习之余,他们进行跑步锻炼,如图乙为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小明做的是(匀速/变速)直线运动,0~10s内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不等)。

  • 7、我国古典文学《曹刿论战》中曹刿利用鼓声把握战机,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马拉战车冲锋破坏力极强,若将战车视为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8、如题图所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根据图像可知两种声音的不同,该声音的特性取决于发声体的 , 若此时考场外传来音乐,监考老师马上关上窗户是为了在减弱噪声。

  • 9、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频率是Hz,人耳(选“能”或“不能”)听见。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声波。
  • 10、晚上在小区的广场上许多人在跳广场舞,动感的乐曲声是喇叭产生的,能听到乐曲说明声音能在传播;2025年高考、中考临近,有关部门倡议从即日起停止广场舞活动,这是在减弱噪声。
  • 11、用AI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车内场景如图所示,高端科技也蕴含着简单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关闭车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车内用多孔及软质材料是为了吸音 C、车能根据人的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
  • 12、湿地景区的“隔音林带”能有效减弱噪声,其原理是(       )
    A、在声源处阻止噪声产生 B、在传播过程中吸收噪声能量 C、在人耳处降低噪声响度 D、使噪声的音调发生改变
  •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蜗牛在慢慢爬行 C、种子发芽 D、月亮正在升起
  • 14、如图是加油机为歼-10CE在空中加油的场景,歼-10CE飞行员看见加油机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大地 B、山峰 C、歼-10CE D、云朵
  • 15、科学素养之一是能正确认知一些生活常识,下列数据最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根铅笔的长度约为20mm B、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C、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10m/s D、人每分钟的心跳约为200次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常见的车辆能源类型有汽油、柴油、油电混动、纯电动等。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为26亿辆,传统燃油车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但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市场占有率有显著提升。

    传统燃油车的动力机械是内燃机,通过燃料在汽缸内燃烧,向车轮输出能量。

    油电混动汽车全力加速时,内燃机、蓄电池可以同时向车轮输出能量;当车辆快速行驶或蓄电池储存电能过低时,只有内燃机工作,既向车轮输出能量,又给蓄电池充电,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能量利用率指有效利用能量占全部能量的百分比)。某次测试人员驾驶一辆传统燃油车在平直公路上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h,消耗燃油10kg,行驶时汽车所受阻力为1400N。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由蓄电池提供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车辆。目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一般分为慢充、快充和换电,利用快速充电桩可以在1小时左右将一部家用小轿车的电从零充到满。

    (1)、一传统燃油车的内燃机是一台四冲程汽油机,如题图所示是汽油机的冲程;若飞轮转速是3000r/min,则每秒对外做功次;
    (2)、新能源汽车在正常行驶时可将电池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时又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给电池充电,该过程(选填“符合”或“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新能源车不断的技术升级后(选填“可能”或“不可能”)成为永动车。
    (3)、快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让车轮停止转动是通过来增大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的摩擦。
    (4)、该传统燃油车测试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为;(燃油热值q=4.2×107J/kg
  • 17、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都为1kg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右表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4.2×103J/kg°C。求:

    加热时间(分)

    0

    1

    2

    水的温度(℃)

    20

    26

    32

    某液体的温度(℃)

    20

    32

    44

    (1)、水加热两分钟吸收的热量,
    (2)、某液体的比热容c
  • 18、在“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活动中。
    (1)、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如图甲所示),用手向下捋几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细丝越来越(选填“蓬松”或“紧密”);塑料细丝间带(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首先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带电棒相互靠近,如图所示,发现相互排斥的是图 , 相互吸引的是图(以上两空分别从“乙”、“丙”、“丁”图中选择);

    (3)、三个悬挂的轻质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图戊所示,若C带正电,则A带 , B带(以上两空选填“正电”“负电”“可能不带电”)。

  • 19、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知识时,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观察撤去玻璃板后的现象,发现在太阳光下实验时,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变得均匀了,而在阴凉处实验时颜色变化就慢得多,说明:温度越高,;接着将两瓶气体互换位置重新实验,发现两瓶气体的颜色也能变均匀,该现象(选填“能”或“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如图乙向下压缩气体时,气体的内能(选填“增加”或“减小”),这是通过改变内能。
    (3)、如图丙所示,打气后瓶塞跳出,此过程发生的能量转化是能转化为能。
  • 20、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本实验需要用到(测量工具),目的是取(选填“质量”、“体积”或“密度”)相同的水和煤油。
    (2)、如图乙,如果要使水和煤油都升高到98℃,就要给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根据实验数据,(填“水”或“煤油”)更适合作为汽车发动机冷却液。
    (4)、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煤油的比热容是J/kg°C;[c=4.2×103J/kg°C]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