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镜面上,入射光线AO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图中未画出),O为入射点,ON为法线,则(  )

    A、仅将镜面水平向右移一小段,反射光线OB位置不变 B、反射光线OB的位置在ON的左侧 C、法线ON实质是过入射点、垂直与镜面的一条光线 D、仅将纸板取走,反射光线OB将随之消失
  • 2、装满水的游泳池看起来会变浅。以下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此现象产生的是(     )
    A、 B、 C、 D、
  • 3、下列光学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①筷子被“折断” B、②水中树的倒影 C、③阳光下栏杆的影子 D、④放大镜中放大的图文
  • 4、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物块长度时的读数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5、下列估测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心脏1min跳动70次左右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35dm C、人的呼吸1s约16次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 6、某同学乘坐一辆汽车面对一座高山。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若汽车是静止的,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5s听到回声,则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2)、若汽车以10m/s的速度正对着高山驶去,则多长时间能到高山?
    (3)、若汽车以10m/s的速度正对着高山驶去,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3s听到回声。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 7、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以10m/s匀速行驶了6000m,在路边的加油站停了1min加油,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2min。求:
    (1)、汽车在前6000m内的时间;
    (2)、汽车后半程行驶的路程;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 8、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4min时该物质处于状态,该物质第10min时处于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2)、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选填“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或“持续吸热,温度升高”)。熔点是℃。
    (3)、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
  • 9、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图中AC段的路程s为cm,时间t=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cm/s;
    (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做的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 10、如图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海波的熔化时间为min。液体凝固成海波的凝固点是℃。

  • 11、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木块的长度是cm。

  • 12、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测得的结果分别为13.25cm、13.27cm、13.02cm、13.26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3.27cm B、13.28cm C、13.21cm D、13.26cm
  •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春暖花开 B、小小竹排江中游 C、海水奔腾 D、车水马龙
  • 14、当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340m/s , 求:
    (1)、声音在4s内传播的距离;
    (2)、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3)、动车行驶的速度;
    (4)、若隧道全长7.41km,动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时间为2min,则这列动车的整体长度为多少m?。
  • 15、区间测速,是用来检测机动车通过两个相邻测速监控点之间的平均速度。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某车辆进入全长为44km的区间测速路段,用时0.5h离开该路段。

    (1)、该交通标识牌上数字“80”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通过计算说明,在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是否超速;
    (3)、若该区间车辆不超速,至少需要行驶多长时间?
  • 1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选填“音叉”或“机械闹钟”)。
    (2)、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材料将声源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音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应该(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在此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改变。当听不见声音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所示)。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4)、分析实验结果,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17、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 除了图中的器材以外,还应该有的测量器材是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选填“时间”、“路程”)的误差;
    (3)、小车经过AC中点时速度为v1 , 经过AB中点时速度为v2 , 则v1v2(选填“>”、“=”、“<”);
    (4)、当小车完全通过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会偏(选填“大”、“小”)。
  • 18、(1)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了解到植物叶片上下表面有透光不透水的表皮,叶片的表皮可以使叶片中水分蒸发速度(选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2)如图所示,“泼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迅速成小冰晶。

  • 19、一阵秋风吹过,校园里树叶随风飘舞,以“飘舞”的落叶为参照物,教学楼是;小明同学捡起一片树叶测量其长度如图所示,树叶的长度为cm。

  • 20、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甲在第6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C、在第4min到第8min内,甲没有吸热,乙继续吸热 D、甲的熔点是48℃,乙没有固定的熔点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