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
B、
C、
D、
-
2、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形成的. -
3、身处偏远海岛,按图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
4、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2)、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
5、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已含有科学思索的成分,如图所示是东巴文“晒干”,字上部:太阳光线;字中部:水汽;字下部:大地.试简单说明这个字的物理含义.
-
6、在图中,甲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置.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 A、B两铁圈中的铁圈.若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沸点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中的 A、B所示,则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
7、“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
8、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小明在第9min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
9、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惊现湿棉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
-
10、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 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
11、 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道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3)、在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4)、在丁图中画出水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
1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
13、如图所示,在一个大容器中装有水,同时在水里放了一根试管,试管中也装有水,在用酒精灯给大容器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 ).A、温度能达到沸点,能够沸腾 B、温度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
14、有一支温度计,虽然玻璃管内径的刻度间隔都是均匀的,但标度却有些问题.经检测发现它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1℃,在沸水中示数为103℃.则: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当示数为多少时刚好与真实温度相同? 。
-
15、实验室有一支不准确的温度计,其玻璃管内径的刻度间隔都是均匀的,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问:温度计示数为41℃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
16、有一支温度计,虽然玻璃管内径的刻度间隔都是均匀的,但标度却有些问题.经检测发现它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17℃,在沸水中示数为103℃.则: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当示数为5时的真实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
17、一只未刻好度数的温度计,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cm,用它测温水的温度时,煤油柱的长度为15cm,则温水的温度为( ).A、20℃ B、43℃ C、39℃ D、55℃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图象中的图线可直观、简洁地显示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趋势或规律.如果想要将物理数据绘制成图象,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建立坐标轴、标注物理量和设定分度.首先建立坐标轴,通常用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在坐标轴上分别标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名称及单位;然后,设定坐标分度值.为了使绘制的图线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幅坐标纸上,而不要偏在一角或一边,坐标分度值可以不从零开始.在一组数据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有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度时,可用低于最低值的某一整数值作起点,高于最高值的某一整数值作终点.
第二步,根据数据描点.描点时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力求精准地画出对应的点.
第三步,绘制图线.绘制图线时不要把数据点逐点连接成折线,而应依据数据点的整体分布趋势,描绘出一条直线或光滑曲线,让尽可能多的点在图线上,或让数据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旁,这样绘制出的图线比图上的任何一个数据点更适合作为进行分析预测的依据.
例如,小宇记录了自己沿直线步行过程中的时间及所对应的路程,图A中的黑点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数据点,利用这些数据点绘制出了图A中的直线.利用这条直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宇步行的过程近似为匀速运动,还可以利用图线上的点计算出小宇步行过程中的速度,进而用速度预测出他在某一段时间内步行的路程.
(1)、根据图 A 中所示的图象,预测小宇步行 10s的路程为m.(2)、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时间/ 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温度/℃
80
72
64
59
55
51
47
46
45
①若要绘制上述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选择图 B中的图更合理.(选填“甲”或“乙”)
②请在你选择的图中描出第20min时的温度数据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19、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中的冷牛奶先结冰.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
-
20、如图所示,小明把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发现管内的液面上升,他查资料得知: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管的内径有关.小明想利用这支细玻璃管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的定量关系,请你帮他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器材:细玻璃管、.(2)、实验步骤(可画图或用文字表述).(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