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明同学在家中用两个平面镜和纸筒制作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所示,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 ).A、与物体等大的、正立的虚像 B、与物体等大的、倒立的虚像 C、比物体小的、正立的实像 D、比物体小的、倒立的实像
-
2、“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 A 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 B 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不考虑光在水中的折射).
-
3、如图所示,画出小丑帽子顶点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小丑眼睛的光路图(画出进入一只眼睛的光线即可,保留作图痕迹).
-
4、一人正对竖直平面镜站立,人的脸宽为20cm,两眼的距离为10cm,欲使自己无论闭上左眼还是右眼,都能用另一只眼睛从镜中看到自己的整个脸,则镜子的宽度至少为cm.
-
5、如图所示,墙壁上的平面镜前立有一硬杆.(1)、画出杆顶 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2)、若杆在 2s内右移 1m,杆移动的速度是m/s.杆的像相对镜向右还是向左移动?.移动时,杆的像大小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
6、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现象.有时,教室黑板反光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其原因是;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条建议:.
-
7、如图甲所示是小云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图丙和图丁是探究过程中实验装置的侧视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蜡烛A 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 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B、如图乙所示,若在玻璃板与蜡烛B 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 的像 C、若实验时装置如图丙所示,则蜡烛A 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 D、若实验时装置如图丁所示,则蜡烛A 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
-
8、如图是利用平板玻璃,两支相同的蜡烛A 和B、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选用两支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什么?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对实验环境有什么要求?(3)、简述确定记录像位置的方法步骤;(4)、实验过程中,某实验小组无论怎样操作,总是观察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其原因是什么?
-
9、小明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 ENF 是用两块纸板E 和F连接起来的,可绕 ON 折转.(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 ENF 与平面镜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度.(2)、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小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 , 说明理由: 。(3)、若让一束光沿 BO 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沿方向射出.
-
10、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传播理论.如图所示,位于地球上A 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食,位于B 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食.
-
11、在图中,A是平面镜,B是镜前人眼位置,C是人眼睛在平面镜前看到的烛焰像上的一点.(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 C 对应的物点D.(2)、完成眼睛看到C的光路图(画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明明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
(1)、以上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填写实验步骤前的字母).(2)、步骤c的实验目的是. -
13、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 MN 射下,A为小铁球.(1)、标出小铁球A 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 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
14、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3)、火柴为什么移离水蒸气才能燃烧?.
-
15、阅读下面的短文.
热管
如图a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而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b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其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和.(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横线内选填以下其中一个数字序号:①停止“制冷”②开始“制冷” ③热量 ④温度 ⑤高于 ⑥低于). -
16、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
-
17、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对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自主探究活动报告,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开放型试题,方法合理即可)(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2)、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3)、得到的结论:.
-
18、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2)、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时间—温度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分析图象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写出一条即可)(3)、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现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大杯冷水;
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选填“方法①”或“方法②”).
-
19、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
20、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