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有一横截面积为0.4m2的薄圆柱形盛水容器,侧面有一横截面积为10mm2的小孔A;容器底部的密闭活塞可在小孔A 下方沿容器内壁上下移动.开始水深h=2m,水流出小孔的速度为1m/s,水恰巧能落入小管B中,为使水始终能落入B管中,须通过自动装置使活塞缓慢向上移动,则5000s内流经小孔的水的质量为kg,容器中的水对活塞压强减少了约Pa(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

  • 2、如图所示是一辆不慎驶入水中汽车的车门.随着水位升高,车门上 A 处受到水的压强将.若车门在水下部分的面积为0.8m2 , 受到水的平均压强为5×103Pa,g=10N/kg,此时车门所受水的压力为N,相当于kg水压在车门上,因此,建议汽车不慎驶入水中时,应立即设法从车内逃离,避免生命危险.

  • 3、如图所示,一个未装满水的瓶子,正立在水平桌面上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1 , 瓶底受到水的压力为 F1;倒立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2 , 瓶盖受到水的压力为F2 , 则 p1p2 , F1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4、长江三峡大坝上下游水位差最高可达113m,上游的船要在船闸中经过5个闸室使船体逐渐降低,每个闸室水位变化二十多米,因而三峡船闸的闸门非常大.其首级人字闸门每扇高39.5m,宽20.2m,倘若门外的水位高30m,则这扇闸门所受水的最大压强是Pa,已知闸门所受水的平均压强是最大压强的一半,则这扇闸门所受水的压力是N(g 取10N/ kg).
  • 5、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2年蛟龙号潜水器顺利完成7km级的潜水试验,则7km深处海水的压强为Pa,设想你在7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手伸到外面的水里,若手背的面积为( 0.6×102m2,则海水对手背的压力为N(海水的密度 ρ=1.0×103kg/m3,g取10N/ kg).

  • 6、为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某中学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他们首先向一个大水槽里灌满水,水深为h=0.2m,此时水对水槽底部的压强是Pa.然后松开铁夹,水流入a、b 两管,稳定后,a 管中水面的高度为h1 , b管中水面的高度为h2 , 则h1h2(选填“>”“<”或“=”,取g=10N/ kg).

  • 7、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kg、底面积为 1×102m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质量为4kg的水.
    (1)、求水的体积V
    (2)、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3)、现将一物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若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等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则该物块的密度为多少kg/m3.
  • 8、小军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一定时,压力跟受力面积成正比.实验桌上有粗细不等的平底试管六只(直径已知)、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一个、天平一架、配套砝码一盒、足量细沙、刻度尺一把、小勺一把、面巾纸一盒.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 9、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不同的两种液体甲、乙,在两容器中,距离同一高度分别有 A、B两点.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A、B两点的压强关系是pApB;若A、B两点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p(两空选填“>”“=”或“<”).

  • 10、如图是A、B、C三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示意图.据图推断出三种液体的密度之间以及在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压强之间的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A>B>C,A<B<C B、A>B>C,A>B>C C、C>B>A,C>B>A D、C>B>A,C<B<A
  • 11、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深度,方向不同,液体的压强可能不同.

    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9.2

    9.2

    9.2

    13.8

    13.8

    13.8

    (1)、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的实验数据;猜想2的结论是.

    (2)、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写出实验步骤:

    .

  • 12、同学们在学校体育馆进行排球训练时,班级“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测量排球被击打落地后形变最大时对地板的压强,如图所示.

    (1)、写出该测量的实验原理以及需要使用的主要实验器材.
    (2)、请你设计该测量的实验过程.
    (3)、为了使测量的误差较小,你建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写出一条即可)
  • 1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滑   雪

    当滑雪者从雪山顶峰风驰电掣般下滑时,你是否想到为什么白雪轻飘飘、软绵绵的,却可以承托高速奔驰的滑雪者呢?

    白雪内有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踏着滑雪板的人把重量都压在滑雪板上时,雪内的空气就会被逼出;因此,滑雪板不是与雪地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层气垫上滑行.这层气垫不但对滑雪板施加一个向上的托力,并且减小了雪地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然而,这层气垫只能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如果滑雪者在雪地上停留超过一秒,就会沉下去.

    (1)、滑雪板可以轻易地在雪地上滑行,是由于:                             .
    (2)、若滑雪板长1.5m、宽12cm,滑雪者的速度最小为m/s,他才能不会在雪地上下沉.
    (3)、若滑雪者与滑雪板总重为720N,当其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为Pa.
  • 14、图中小明蹬着滑板车滑行,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质量是35kg,求小明所受重力为多大?
    (2)、滑板车质量是4kg,小轮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是3 104m2,当小明双脚站在滑板车上滑行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大?
    (3)、滑板车滑行过程中还包含很多物理知识,请你列举一条.
  • 15、一辆质量为5t的大型货车,允许满载货物的质量为20t,货车前后共有10个轮子,满载货物时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4m2 , 此车满载货物并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 1000m.请你提出与本题有关的3个物理问题并计算出来,按照示例进行设问和解答(示例除外,但在示例中求出的数据可在自己的解答中使用,g 取10N/ kg).

    示例

    问题:满载时车和货物的总重力是多少?

    解:G =G+G=(m+m)g=(5×103kg+2×104kg)×10N/kg=2.5✗105N.

  • 16、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 吨、密度为2.65×103kg/m3 , 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如图所示),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m2.已知砖的密度为 2.05×103kg/m3,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g=10N/ kg)求:

    (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 17、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4N,A 的边长为0.2m,B 的边长为0.3m.

    (1)、求正方体 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求正方体A、B 的密度之比ρA:ρB.
    (3)、若正方体A、B上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厚度h 后,A、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A和p'B.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h的取值范围.
  • 18、如图所示,a、b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均匀圆柱体,已知底面积. Sa=3Sb,高度 hb=2ha, , 对地面的压强 pa=pb, , 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a和ρb , 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 Fa和F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ρa=ρb,Fa=Fb B、ρa=2ρb,Fa=3Fb C、ρa=12ρb,Fa=13Fb D、ρa=13ρb,Fa=3Fb
  • 19、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⑴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

    ⑵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丽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⑶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N,让质量为30g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距压力传感器高度/m

    0.5

    0.4

    0.3

    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N

    1.90

    1.78

    1.66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② .

    ⑷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 20、把吹胀的气球压在一根大头针上,稍一用力气球就被刺破.而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它压在大量的大头针上,气球却安然无恙(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

    A、气球受到的压力减小了 B、气球的受力面积增大了 C、气球的压强增大了 D、压力对气球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了
上一页 425 426 427 428 4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