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就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而两块打碎了的玻璃即使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它们拼合起来,其原因是( ).A、铅的分子之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玻璃分子之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块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2、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中判断正确的是(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
3、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a所示:
①用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b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 .
(2)、按上述方法测定两组共8个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一 体积均为100cm3的石块、铝块、铁块、铜块物 体
石块
铝块
铁块
铜块
物体所受重力G(N)
2
2.7
7.9
8.9
物体所受浮力 F浮(N)
1.0
1.0
1.0
1.0
表二 四块质量不等、密度相同的石块
物 体
石块1
石块2
石块3
石块4
物体所受重力G(N)
0.7
1.4
2.8
4.2
物体所受浮力 F浮(N)
0.5
1.0
2.0
3.0
①为了研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根据表一数据,在以G 为横坐标、F浮为纵坐标的方格纸上如图c中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②甲同学根据图线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皆相等”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表二数据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的结论.请你从两位同学的结论中任选一个判断其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③假如将体积为100cm3的铅块浸没在水中,它将受到多大的浮力.
-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制作能够方便鉴别液体种类的仪器.他们猜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液体的种类存在着某种关系,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时,该小组同学选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内装不同质量的细沙,先后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并用仪器测出每一次实验时瓶和细沙的总质量及圆柱形的瓶子底部所处的深度h(已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z),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甲
实验序号
瓶和沙总质量(kg)
深度 h(m)
1
0.2
0.09
2
0.4
0.18
3
0.6
0.27
表二 液体乙
实验序号
瓶和沙总质量(kg)
深度 h(m)
4
0.2
0.07
5
0.4
0.14
6
0.6
0.21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形瓶子,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瓶和沙的总质量成比.(2)、分析比较实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z(选填“<”“>”或“=”).(3)、实验序号1的这次实验,圆柱形瓶子所受的浮力为N(g 取10N/kg),若圆柱形瓶子的底部面积为0.002m2 , 则甲液体的密度为kg/m3(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
5、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之比为3:4,把它们平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在甲物体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长为x的物体A,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A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截取后,甲、乙对桌面的压强与截取长度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 容器乙壁厚和质量均忽略不计,g 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圆柱体甲截取前和容器乙中的液体质量之比为3:2 B、圆柱体甲截取前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C、容器乙中液体的密度为 D、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 时,液体的深度为8cm
-
6、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 1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满了水,底部中央固定有一根体积不计沿竖直方向的细杆,细杆的上端连接着密度为0.6g/cm3的圆柱体A,容器的底部安装有阀门.现打开阀门控制水以50cm3/s流出,同时开始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阀门未打开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a,当t=52s时,细杆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N.
-
7、将一底面积为0.01m2的长方体木块用细线拴在一个空容器的底部,然后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如图甲所示.在此整个过程中,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木块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N,木块重力为N,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N(g 取10N/ kg).
-
8、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个底面积为 S 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ρ1 的液体,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体积为V的实心金属球浸没在该液体中(液体未溢出,并没有沉底),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撤去弹簧测力计,球下沉并静止于容器底部,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容器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的n倍.则( ).A、金属球的密度为 B、金属球静止于容器底部时支持力为ρ1gV C、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为 D、金属球浸没在该液体中时,容器中液体的体积为
-
9、有一个重为G0N的空心金属球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完全浸没入一种密度为ρ1 kg/m3的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空心金属球重力的 , 如图所示的另一容器,上部的横截面积为 S1 m2 , 底部的横截面积为S2m2 , 里面盛有密度为ρ2 kg/m3的另一种液体, 若把空心金属球放到这个容器的液体中待其静止后(容器足够大),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为 Pa,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为N(g 取10N/ kg).
-
10、如图所示,把装水的大烧杯放在水平升降台上,将一轻质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玻璃杯内封闭一些气体,玻璃杯底用L形支架固定,支架在水中部分的体积忽略不计,水面都是静止的.将升降台缓慢升起一定高度(玻璃杯口没有接触大烧杯底部),水面静止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杯内的气体压强逐渐变大 B、玻璃杯外、内水面高度差变大 C、大烧杯底部内表面受到的压强变大 D、支架对玻璃杯的压力变小
-
11、在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图a所示).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如图b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
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部分插入萝卜中(如图c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也沉入水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的大小.(2)、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目的、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虽然两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老师认为甲同学的方法更科学.你认为老师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是. -
12、现有水、量杯、石块(足够重)、细绳(质量忽略不计)、待测木块(密度比水的密度ρ水小且不吸水),请你用给出的器材测出木块的密度.(1)、实验步骤.(2)、计算公式(用测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
1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将同一物体A 逐渐浸入到密度为ρ0的液体中,并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甲、乙、丙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分析比较实验序号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2)、由实验可知A 物体的重力为N,A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是N.(3)、同组的小薇同学继续用下面的方法测出了金属块 B 物体的密度,她具体操作如下:
①取边长为a 的正方体木块放入装有适量该液体的烧杯中,待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有 a高度露出液面,如图b甲所示,则木块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是 , 木块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是(以上两空均用相关的物理量表示).
②将 B 物体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1 , 如图 b乙.
③用体积可忽略不计的细线将物体B 系在木块中央,放入液体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高度 h2 , 如图 b.
④则 B 物体的密度=(用相关的物理量表示).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认为小薇同学的操作还是有一些不足,请你说出一条不足之处.
-
14、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强做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1)、由图a中甲、乙两图可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N.(2)、图a中乙、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3)、从物体刚开始接触水面至浸没于水中,它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深度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此得到,
结论一: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结论二:物体未浸没前,它所受浮力大小可能还与有关.
结论三:当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浮力大小与无关.
(4)、为了探究结论二是否正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足够的水、一个密度大于水的均匀长方体,长方体表面标有等距离的线,如图c所示.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挂住长方体,在长方体上设置了A、B、C、D四个挂扣.请仅用以上器材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分析论证.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读出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②用弹簧测力计“”,读出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分析论证:
①若 说明物体未浸没前,它所受浮力大小与“ ”.
②若 说明物体未浸没前,它所受浮力大小与“”.
-
15、据报道,2018 年 5 月5 日,直-18 改进型直升机降落在我国首艘国产直升机航母的甲板上,如图所示.该航母满载时排水量为7000 吨,在海水中吃水深度为11m.取 该航母满载时,受到的浮力为N,最低处受到海水的压强为Pa;某架直升机飞离该航母后,若航母排开的海水体积减少了7m3 , 则该直升机的质量是kg.
-
16、将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当其静止后有72g水溢出,再将其捞出擦干后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当其静止后有64g 酒精溢出,则物块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为N,物块的密度为k g / m^{3}(\rho_{酒精} = 0 . 8 × 1 0^{3}k g / m^{3} ,g=10N/ kg).
-
17、在物理教学研讨会上,王老师用自制教具演示了如下实验:将一只去盖、去底的饮料瓶的瓶口朝下,把乒乓球(直径略大于瓶口直径)放入瓶内并注水,看到有少量水从瓶口流出,此时乒乓球静止(如图).然后用手堵住瓶口,一会儿乒乓球浮起来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乒乓球静止时没有受到浮力作用 B、图中乒乓球静止时受到的支持力与受到的重力平衡 C、乒乓球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D、乒乓球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始终不变
(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
-
18、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丝做一个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悬吊一个金属块,下端放一小杯在金属块的正下方,有一个溢水杯,溢水杯放置在铁架台的支架上,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都不接触.(1)、平稳缓慢地抬高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如图甲→乙→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甲F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再平稳缓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如图丁),可以计算出图丙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约为N,此时浮力的测量数值比真实数值将(选填“偏大”或“偏小”).
-
19、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高 H 为0.10m的圆柱体 A 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 F,将h和F 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F 和h 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 及F 的变化量△h 和△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ρ1
表一(液体密度为ρ1)
实验序号
h/m
F/N
△h/m
△F/N|
1
0.02
22.0
0.01
0
2
0.01
3
0
22.0
0.01
0.8
4
0.01
21.2
5
0.02
20.4
0.02
1.6
6
0.04
18.8
7
0.05
18.0
0.03
2.4
8
0.08
15.6
9
0.10
14.0
0.04
0
10
0.14
14.0
表二(液体密度为ρ2)
实验序号
h/m
F/N
△h/m
△F/N
11
0.02
22.0
0.01
0
12
0.01
22.0
13
0
0.01
1.0
14
0.01
21.0
15
0.02
20.0
0.02
2.0
16
0.04
18.0
17
0.05
17.0
0.03
3.0
18
0.08
14.0
19
0.10
12.0
0.04
0
20
0.14
12.0
①将第2次与第13次实验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 F 与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F 与△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F 与△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 和2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 满足一定条件时,F不再随h 而变化.为进一步研究h 所满足的条件,需添加的器材为(选填“甲”“乙”或“丙”).
表三
实验序号
h/m
F/N
1
2
3
请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到研究h 所满足条件的目的.
-
20、如图是一种常见的台式饮水机结构示意图.控水槽内的塑料浮体是一个体积为90cm3的空心圆柱体,其质量和厚度可忽略不计.浮体通过一轻质硬杆与阀门相连.当浮体浸没时,阀门恰好将面积为2cm2 的放水孔关闭,此时蓄水桶中水位最高.(1)、请画出浮体所受浮力的示意图.(2)、蓄水桶中水对阀门的最大压强为多少帕(g 取10N/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