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吃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习俗。如图所示的一个月饼的直径约是( )

    A、50cm B、30cm C、10cm D、5cm
  • 2、下列属于物理现象中的电现象的是( )
    A、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B、打开开关后,教室的灯亮了 C、骑自行车时,刹车后车就慢了下来 D、小明用酒精灯把一杯水加热
  • 3、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警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正匀速直线驶离测速仪,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测速仪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8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 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3)、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4)、若此路段限速120km/h,试计算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 4、小明同学全家在国庆假期里度过了一段愉快而充实的时光后,决定从成都西乘坐K1159次列车返回南充北(K1159次列车时刻表如下)。求:

    站序

    站名

    到时

    发时

    里程/ km

    1

    成都西

    07: 50

    0

    2

    蓬溪

    09: 18

    09: 25

    195

    3

    南充北

    09: 50

    260

    (1)、该列车从成都西站到达蓬溪站共花了多少分钟;
    (2)、该列车从成都西到达南充北的平均速度;
    (3)、已知K1159次列车车长为200m,途中列车以4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某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20s,则隧道的长度。
  • 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本实验的原理:
    (2)、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3)、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CD段的路程为m,比较AB 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 VAB VBC(选填“>”“<”或“=”)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 v1 , 经过时间t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 ,  则 v1 v2(选填“>”“<”或“=”)
    (5)、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2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 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m/s。
  • 6、如图所示是“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规律制成的,读取温度值时,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A”“B”或“C”) 。
    (2)、实验中待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待水沸腾后再记录四次,并填写在下表中。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此时实验室的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实验中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图(选填“丙”或“丁”)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
    (4)、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 7、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绘出图乙所示的图象。

    (1)、图甲的实验装置应按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除了图甲的实验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2)、由图乙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的熔点是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8、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在课堂上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1)、图甲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实验说明声现象是由物体产生的,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图乙是在探究声音 (选填“产生”或“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不能传声;
    (3)、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振动快慢的关系,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填选“高”或“低”)。
  • 9、
    (1)、如图,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s-t图像,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v-t图像。

    (2)、根据图甲信息,在图乙中画出相应路程与时间的s-t图像。

    (3)、根据表格数据在如图坐标纸中用描点法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 min

    0

    2

    4

    6

    8

    10

    12

    温度/℃

    94

    95

    96

    97

    98

    98

    08

  • 10、家住南宁的小明同学,他上学路上,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1m/s,后一半时间速度是1.6m/s,则小明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是m/s;若他前 35 路程的速度是3m/s,后 25路程的速度是4m/s,则平均速度是m/s(结果保留1位小数)。
  • 11、第十五届全运会所使用的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的方式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 12、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填一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 13、有一种家用香薰加湿器,通电后雾化片以24000Hz的频率振动,将植物精油和水珠打散,使加湿器周围的空气湿润且芳香。这种加湿器是利用(填“超”或“次”)声波工作的,液态水被雾化,说明声可以传递
  • 14、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cm,机械秒表的读数为s。

  • 15、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坐在飞快行驶的高铁列车内时,会看到路旁的树木急速后退,“急速后退”是以作为参照物的。可见,运动和静止是的。
  • 16、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第二次沸腾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沸腾时,瓶内气压相同 B、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气压小 C、两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相同 D、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低
  • 17、下列各图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编钟发出的声音强弱等级可用分贝来表示 B、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控制噪声 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传递信息
  • 18、如图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关于三者发出声音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形的形状不同,即音调不同 B、波形的高低是相同的,即响度相同 C、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音色相同 D、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钢琴和长笛都是做无规则振动发出噪声
  • 19、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
  • 20、深秋的早晨,草木上有一层白霜,这种现象是( )
    A、汽化 B、凝华 C、升华 D、凝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