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一些餐厅、饭店等餐饮场所使用送餐机器人送餐。如图所示是某餐厅的送餐机器人,其自身质量为50kg,当该送餐机器人托着质量为4kg的物体送餐时,在2min内匀速直线运动180m,机器人受到的摩擦力约为其总重力的0.05倍。求:(1)、该送餐机器人自身的重力。(未携带物体时)(2)、此次送餐过程中,送餐机器人的速度。(3)、此次送餐过程中,送餐机器人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
2、学习浮力知识后,育英中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1)、向阳小组依次做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N
②为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漫没液体深度无关,应该选择图中(填字母)。
③为了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分别将物体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称,比较测力计的示数,如图D、E,将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是为了。
(2)、翔小组同学用溢水杯、质量不计的薄壁玻璃瓶、若干完全相同的量杯、浓盐水、食盐、细沙等器材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a.往玻璃瓶里装满浓盐水并拧紧盖子:
b.把玻璃瓶放入装水的溢水杯中,用量杯接住溢出来的水(如图):
c.将玻璃瓶里的物质分别换成食盐、细沙并装满,重复以上实验;
d.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①溢水杯里水的多少应该以为准:
②为了证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请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
3、如图所示,是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装置。(1)、压强计在使用前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2)、解决了(1)问的问题后,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甲,其调节的方法是____(填字母):A、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形管内加适量水(3)、如图乙所示,保持金属盒在此深度不变,转动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侧水面的高度差 , 说明在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4)、比较图中的乙和丙,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有关。比较图中两图,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5)、在某次实验中,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是10cm,此时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是8cm,U形管两侧水面的高度差和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不相等的原因是。(6)、用图戊所示的装置可以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在左侧加入适量的水,在右侧缓慢倒入待测液体,直到橡皮膜刚好变平,测得左侧水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1和右侧待测液体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2 , 请你推导出待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ρ=。(用h1、h2和ρ水表示)。
-
4、(1)、如下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N。(2)、某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上图乙所示装置测量此时的大气压,此时大气压强相当于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如图丙所示。
①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的。
②实验发现:小车在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
③进一步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将会在水平面上做。
④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
-
5、(1)、用细铁棒固定的小球,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给图的小球做受力分析。(2)、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着正方体石块A从液面上方一定高度处慢慢地放入水中直至完全浸没后(不接触容器底部),请在图乙中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像。(3)、如图所示,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请画出物块对斜面的压力F、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和重力G的示意图。
-
6、如图所示,玻璃杯重力为1N,杯中装有15N重的水,水面到容器底的距离为12cm,杯的底面积为0.01m2:杯中的A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3cm,则A点受到水的压强为Pa,水对杯底的压力为N:装有水的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Pa。(g取10N/kg)
-
7、如图甲所示,秋秋用水平压力F将一重5N的长方体木块压在竖直木板上,压力F和木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为图乙和图丙。则在第6~9s内,木块做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N。若将这个木块压在竖直黑板上,秋秋需要用6N的力才能让木块刚好匀速下滑,则表面更光滑的是(填“木板”、“黑板”或“无法判断”)。
-
8、如图-1,将质量均为0.45kg的两个实心正方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当它们在水中分别静止于图-2所示的位置时,受到水的浮力FAFB(前两空均选填“>”“=”或“<”),若B的棱长为10cm,则漂浮在水面上时其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为Pa。
-
9、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如图甲所示,建筑工人利用重垂线可以判断砌好的墙是否符合标准,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的知识。如图乙所示,门把手一般装在距离门轴较远的位置,便于打开门,这是说明力的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10、如图甲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当水平推力为F1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乙所示:当水平推力为F2时,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丙所示,则F1F2。0-2s内推力做的功W1W2 , 若两次推力的功率分别为P1、P2 , 则P1P2。(均选填“>”“=”或“<”)
-
11、标枪运动员增大助跑的速度增大惯性(选填“能”或“不能"):拍打衣服除尘是利用(选填“衣服”或“灰尘”)的惯性。如图,质量不同的两小球在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小球会继续向右运动,两小球(选填“会”或“不会”)相撞。
-
12、如图小明用水平推力向右推着书,书上的橡皮擦恰好随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橡皮擦(选填“有”或“没有”)受到书的摩擦力。橡皮擦对书的压力是由于(选填“书”或“橡皮擦)形变而产生的。书受到的重力(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地面对书的支持力。
-
13、妈妈做菜时需要把蛋黄、蛋清分离,小明想到如图所示的方法:①将鸡蛋打入盘中:②拿一瓶口比蛋黄略小的矿泉水瓶,挤压后把瓶口靠在蛋黄上:③松开手,蛋黄缓缓进入瓶口,将瓶子拿开:④蛋黄和蛋清实现分离。其中,蛋黄缓缓进入瓶口的原理与下列现象或实验相同的是A、铁轨铺在枕木上
B、下方橡皮膜凸起
C、托里拆利实验
D、两船并行会向中间靠拢
-
14、某商场中有两种电梯,甲为阶梯式电梯,乙为履带式电梯。如图所示,小明乘甲、乙两种电梯匀速从一楼到二楼,该过程他与电梯保持相对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种上楼方式,人克服重力做功相等 B、乘甲电梯过程中,电梯对人没有摩擦力 C、乘乙电梯过程中,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做功为零 D、乘甲电梯过程中,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做功为零
-
15、一个小球重为5N,从某位置竖直上抛到下降到原上抛位置的过程中,假设所受的阻力恒为2N,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升过程中,小球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此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 C、上升时,小球所受合力为7N D、下降时,小球所受合力为3N
-
16、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潜水艇上浮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变大 B、测气象用的气球里所充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C、密度计上的刻度从下到上逐渐变大 D、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要浮起来一些,浮力大小不变
-
17、如题图所示,小华骑自行车绕着圆形花坛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华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B、停止蹬车后车会慢慢停下,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车垫对小华的支持力与小华对车垫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18、如题图所示,甲、乙两人站在相同的水平沙滩上,留下深浅相同、大小不同的脚印。则甲A、对沙的压强比乙对沙的压强大 B、对沙的压强比乙对沙的压强小 C、所受的重力比乙所受的重力大 D、所受的重力与乙所受的重力相等
-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托起一个苹果的力约为15N B、将苹果从一楼拿上二楼做功约为4.5J C、一个鸡蛋重约为10N D、10米水柱产生的压强为104Pa
-
20、图甲是我市云洲公司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作战艇,其动力系统采用柴油机及电动机双模推进.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涂有特殊材料,使它在战区航行时敌方军舰的雷达几乎探测不到它,从而达到“隐身”效果,通过北斗卫星可遥控指挥该艇发射导弹及鱼雷进行作战.(1)、该艇采用的柴油机乙图中的(选填“A”或“B” ).(2)、该艇船头的尖锐设计,是为了减小航行时的.它由内河航行到海洋,其吃水深度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该艇受到敌方雷达照射时能够(选填“吸收”、“反射”或“发射”)更多的电磁波,达到“隐身”效果.(4)、若该无人艇在某次直线航行动力测试中.采用柴油模式总消耗2t柴油,航行的总路程为85km.设发动机当前消耗柴油质量占总消耗柴油质量的百分比为D, 图丙为D对应发动机输出功率P, 图丁为D对应该艇的航行速度v,表格中数据为D相应阶段内行驶距离S. 在S3和S5两段距离内该艇的发动机输出功率P相同,航行速度v也相同(图像中未画出),柴油发动机效率为35%.则在此次动力测试中,完全燃烧 2t柴油放出的热量为J.S3=km (已知:q柴油=4.5×107J/kg,g=10N/kg)
D 0-10% 10%-60% 60%-65% 65%-95% 95%-100% S 4.65km S2 S3 S4 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