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时,为防止产生重影,应选用较(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并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选填“有膜”或“无膜”)的那一面紧贴直线竖直放置。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
  • 2、如图所示,在斜面上的杯中悬浮着一个重力为3N的小球,请作出小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 3、中考实行网上阅卷,要求每份试卷必须贴上条形码。条形码扫描装置中有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等元件,它们主要是由材料制成;汽油机工作时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冲程。
  • 4、如图是一款充电式小夜灯,在它的上方有一个光敏元件,当周围环境较暗时,小夜灯发光;当周围环境较亮时,小夜灯不发光。下面关于小夜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夜灯的塑料外壳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 B、小夜灯充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光敏元件相当于小夜灯电路中的开关 D、铭牌上标注的mA·h是电能的单位
  • 5、如图所示,关于下列物理情境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揭示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利用该原理可制成发电机 B、图乙实验中,电源的左端是正极,小磁针A端是S极 C、图丙表示地磁场,它的磁感线由地理南极附近发出回到地理北极附近 D、图丁中,A球所带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同,则B球一定带负电
  • 6、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装在相同的容器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in内,甲吸收的热量小于乙吸收的热量 B、1min后乙温度不变,由此判断,乙物质不再吸热 C、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3∶2 D、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1
  • 7、我们要重视用电安全,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验电笔时手必须接触笔尖金属体 B、用电器的开关必须要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C、高压电线断裂后掉落地面,只要不去触摸就不会有触电的风险 D、冰箱空调之类的大家电必须接三孔插座,电饭煲和电烧水壶之类的小家电不用
  • 8、如图所示,小聪居住的小区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他进入小区必须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当门禁系统接通电源后,指示灯发光。刷卡或人脸识别成功时(相当于分别闭合对应的开关),电动机工作,控制门打开。下列关于门禁系统的简化电路设计合理的是(       )

    A、 B、 C、 D、
  • 9、《秋词二首》中有“山明水净夜来霜”的诗句,下列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与“霜”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寒冬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寒冬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 10、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B超利用声能传递能量 C、奥运会上,花样游泳的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传来的音乐声,说明水能传声 D、因为次声波响度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
  • 1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据,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家用节能灯正常工作的电流约为2A B、定滑轮的机械效率可达到100%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D、一位初中生以正常速度从一楼登上四楼,上楼的时间约为10秒
  • 12、如图是甲骨文“聲”,字同“声”,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 B、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C、敲击磬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 D、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 13、小明、小刚和小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与操作:

    (1)、小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萝卜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m=g;将萝卜块浸没在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萝卜块的密度为kg/m3
    (2)、小刚用隔板将一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形状如图丙;

    ①向隔板左侧倒入酱油,发现橡皮膜向右凸,量出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0cm;

    ②向隔板右侧倒入水,直至橡皮膜(选填“向左凸”、“继续向右凸”或“恢复原状”)为止;量出水面至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11cm,则酱油的密度为kg/m3ρ=1.0×103kg/m3);

    (3)、小强用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做了如图丁两个图的测量,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 , 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表达式F= , 密度表达式ρ=(以上两空用F1、F2ρ等符号表示)。
  • 14、水平桌面上静止放置一个圆柱形杯子,杯子重1N,底面积为30cm2 , 杯内盛有重3N的水。一个重1N的圆柱体物块M在竖直向下的压力F(F=1N)作用下静止在水中,如图所示。

    (1)、画出物块M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物块M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3V且保持不变,电阻R2的阻值为20Ω。闭合开关S,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

    (1)、R1的阻值;
    (2)、电阻R2的电功率。
  • 16、阅读《超导现象》并回答下面问题。

    超导现象

    导体的电阻在一定的低温(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下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零电阻效应,也叫超导现象。人们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为“超导体”。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过时就不会发生热损耗,可以毫无阻碍地在导线中形成强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超导材料和超导体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利用超导现象制造出超导列车和超导船。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在悬浮无摩擦状态下运行,可以大大提高它们的速度,降低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并有效减少机械磨损,如图所示为一种超导磁悬浮现象。在磁悬浮列车中就可以使用超导体,在列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超导体能获得强大的电流,产生的磁性作用很强,列车受到向上的推力会很大,使列车完全脱离路轨而浮在空中。这种磁浮列车的速度能高达500km/h。

    超导体的使用可以大大地减小微电子线路中的热噪声,从而极大地提高电子测量仪器的灵敏性。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用来输送电能和制造大型磁体。超高压输电会有很大的损耗,而利用超导体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但由于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体在实用中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从而限制了超导输电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超导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期盼着超导输电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1)、导体的电阻在一定的下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2)、下列应用中,利用超导材料零电阻特性的是(       )
    A、电水壶 B、大型磁体 C、电烤箱 D、电饭煲
    (3)、某高压输电站向用户输电,已知输电站输出的功率为100kW,输出电压为2000V,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Ω。则输电线中的电流为A;若输电线全部采用超导体材料制成,则每小时可节约kW·h的电能。
  • 17、请你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两个电阻并联时,干路电流等于通过这两个电阻的电流之和”。要求: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18、杆秤是我国古代杠杆应用的杰作。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制作的杆秤(秤杆重力忽略不计),杆秤上提纽的位置B点相当于杠杆的支点,A点位置相当于阻力作用点,悬挂钩码的位置相当于动力作用点。秤盘对A点向下的拉力相当于阻力,钩码对秤杆的作用力相当于动力。在盘中不放物体时,手提提纽,调节钩码的位置使秤杆水平平衡,这时细线在秤杆上的位置为秤的定盘星O,用记号笔标记此位置。在秤盘中放100 g砝码,手提提纽,并调节钩码的位置使秤杆水平平衡。此时,标记钩码细线在秤杆上的位置C,并记为100g。在定盘星O到C之间再画上19条刻度线,每一格就表示5g。

    请判断秤杆上的刻度是否均匀并写出你的分析过程。

  • 19、小兴想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1)、小兴所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2)、他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金属块、细线、水、酒精、煤油等器材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照图甲、乙所示,测出空桶所受的重力G后,将空桶置于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溢水口下方;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所受的重力G0 , 并将G、G0的值记入表格。

    ②按照图丙、丁所示,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再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 , 并将F、G的值记入表格。

    , 将对应的数据记入表格。

    ④仿照步骤③再多做几次,记录对应的数据。

    ⑤依据F= , G=G-G , 计算出F、G的值记入表格。

    ⑥比较F与G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 20、小兴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时,进行如下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②改变凸透镜的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③重复步骤②,再做几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1)、小兴探究的问题是:
    (2)、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上一页 357 358 359 360 3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