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温度计示数为℃。

  • 2、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 3、关于一些物理量的估计,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高度约为80m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D、人体正常温度为40℃
  • 4、“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是人人都应遵守的交通规则,试判断交通信号灯中的红灯、绿灯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并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 5、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演示板上固定有a、b、c、d四根合金丝,长度关系为La=Lb=12Lc=12Ld , 横截面积关系为Sa=Sb=Sc=12Sd , 其中b、c、d均为镍铬合金丝,a为锰铜合金丝。将导线P、Q分别接在同一根合金丝两端的接线柱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a和c进行实验,可以探究导体电阻跟导体长度的关系 B、选用b和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导体电阻跟导体长度的关系 C、选用a和b进行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D、选用c和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导体电阻跟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 6、如图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1、S2、S3均闭合时,电路;当开关S2闭合,S1、S3均断开时,L1与L2(选填“串联”或“并联”);当开关S2、S3闭合,S1断开时,电路中只有工作。

  • 7、小明向8个相同的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水瓶琴”。关于“水瓶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水瓶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不同的力敲同一个瓶子,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从左到右依次向瓶口吹气,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 D、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子,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
  • 8、如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B、AC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A(不计空气阻力),已知AB>AC , 施加的力分别为F1F2 , 拉力做的功为W1W2 , 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1P2 , 则F1F2W1W2P1P2(选填“>”“=”或“<”)

  • 9、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滑轮组,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大小相同的力F1F2分别把质量相等的重物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则(  )

    A、F1做功的功率小 B、甲、乙两个滑轮组的额外功相同 C、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D、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总功相同
  • 10、如图甲所示,一束阳光照射到三棱镜后出现的情况。好奇的小明将阳光改成红光仍然沿原来的方向照射到三棱镜上(如图乙),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 11、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叶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于是他找来一片莲叶,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  )
    A、问题 B、证据 C、解释 D、交流
  • 12、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水地暖”,通过热水循环,给整个房间供暖,请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以水作为能量媒介?
  • 13、关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暖瓶塞跳起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用热水袋取暖时,内能发生了转移 D、双手摩擦生热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与左侧实物图对应的是(  )

    A、 B、 C、 D、
  • 15、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光与水面成45°射入杯中时,会在杯底形成光斑,若入射光束A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水中的折射角将变;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杯中继续注水,杯底的光斑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2)、如图乙所示,站在清澈的游泳池里,在岸上的人会发现泳池里人的腿变短,能描述此现象的光路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3)、分析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小明多次实验得出表中数据,根据数据可知: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将;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15°

    30°

    45°

    60°

    折射角

    11°

    22°

    33°

    44°

    (4)、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度;
    (5)、小明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16、请阅读《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回答问题.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

    物理实验中的图象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图象中的图线可直观、简洁地显示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换的趋势或规律.如果想要将物理实数据绘制成图象,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建立坐标轴、标注物理量和设定分度.首先建立坐标轴,通常用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在坐标轴上分别标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名称及单位;然后,设定坐标分度值.为了使绘制的图线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幅坐标纸上,而不要偏在一角或一边,坐标分度值可以不从零开始.在一组数据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有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度时,可用低于最低值的某一整数值作起点,高于最高值的某一整数值作终点.

    第二步,根据数据描点.描点时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力求精准地画出对应的点.

    第三步,绘制图线.绘制图线时不要把数据点逐点连接成折线,而应依据数据点的整体分布趋势,描绘出一条直线或光滑曲线,让尽可能多的点在图线上,或让数据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旁,这样绘制出的图线比图上的任何一个数据点更适合作为进行分析预测的依据.

    倒如,小宇记录了自己沿直线步行过程中的时间及所对应的路程,如图中的黑点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数据点,利用这些数据点绘制出了如图中的直线.利用这条直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宇步行的过程近似为匀速运动,还可以利用图线上的点计算出小宇步行过程中的速度,进而用速度预测出他在某一段时间内步行的路程.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如图所示的图象,预测小宇步行10s的路程为m.

    (2)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

    ①若要绘制上述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选择如图中图更合理.(选填“甲”或“乙”)

    ②请在你选择的图中描出第20min时的温度数据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17、小明和小华网购了一箱冰激凌,箱内有一袋干冰,小明将干冰放在室温下,观察到干冰周围有“大量白气”,且干冰不断变小,如图所示,小明认为“白气”是干冰升华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则认为“白气”是干冰先升华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液化形成的二氧化碳小液滴。请你分别分析两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理由。

  • 18、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1)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2)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盒上方,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刚好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3)分别将其他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距离/m

    2.1

    2.8

    3.7

    5.2

    1.2

    ①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的原理;

    ②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 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③小华认为:靠着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而且误差很大,方案不适合;

    请你就小华提出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

  • 19、小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的情况后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 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选用琴弦的相关数据。

    编号

    琴弦材料

    琴弦的长度 L/cm

    琴弦的横截面积 S/mm2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

    30

    0.5

    D

    40

    0.5

    E

    尼龙

    40

    0.5

    (1)、在探究一个物理量是否与多个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常常采用 的方法。如果小伟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 你认为他应选用表中编号为的琴弦。
    (2)、如果选用编号为 A 、B 的两根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 有关。
    (3)、小伟认为选用编号为 C 、D 的两根琴弦去探究音调与长度的关系时,无法探究出正确结论,你认为理由是
  • 20、在如图 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 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测得小车通过 AB 段和 AC 段的时间分别为 tAB=2.2s ,tAC=3s,则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m/s;此时 vABvBC 。(填写“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在测量小车到达 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这样测得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 会比真实值(选填“大”或“小” ),请你进行简要分析原因:
上一页 1642 1643 1644 1645 16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