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初中学校TZ-8共同体 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广西桂林市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浙江省杭州西兴中学等校联考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1、翻开《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阅读需要进行组合阅读。
小文阅读了《“四书”第七》一章后,小语给他推荐了《诸子第十》,理由是:因为《“四书”第七》主要谈及儒家思想主张,而《诸子第十》可以了解春秋战国其他思想流派如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主张,两相联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先秦诸子的思想。
小言阅读了《<诗经>第四》,请你给他推荐目录中的联读章节一章,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密不可分。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分别推荐《经典常谈》中相关的阅读章节。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春秋三传”第六 辞赋第十一
《周易》第二 “四书”第七 诗第十二
《尚书》第三 《战国策》第八 文第十三
《诗经》第四 《史记》《汉书》第九
“三礼”第五 诸子第十
阅读需求
建议阅读章节名称
小语想要了解古代的五行八卦之说,正在搜集资料。
(1)
小江对古代的祭祖和婚丧嫁娶仪式比较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
(2)
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希望可以知道更多。
(3)
-
3、下列选项关于《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所著的,《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B、刘向整理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古史,记录的我们常提到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史事。 C、《史记》开创了“断代述史”的形式,《汉书》“纪传体”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D、朱憙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
4、请以“乐在______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我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在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借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自然,写出婺源民居的独特,把墙比作读不完的书,形象地写出了墙的内涵丰富。 B、文章先对墙的变化与特点作整体描述,然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兼具深度广度。 C、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同时将读者引入文本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D、婺源老墙的砌墙方式很特别,既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又表现出其接地气的本色。(2)、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角度赏析以下句子。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3)、如果根据本文内容拍摄一个宣传“老墙”的微视频,由你做导演,你是否会拍摄第③段和第⑥段关于“儿子”的镜头?从作用角度说说你的理由。(4)、阅读思维应该是立体多层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多重情感。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说,食在广州。文佳对粤菜颇感兴趣,他整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①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
②粤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远古,岭南古越族就与中原、楚地有着密切的交往。后来许多中原人为避战乱南渡,中原文化南移,中原饮食制作的技艺、炊具、食具和百越农渔丰富物产结合,形成了粤式饮食的源头。研究者大多认为,粤菜起源于汉代。
③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美味游刃有余。唐代诗人韩愈被贬至潮州,他在诗中描述潮州人食鲎、蛇、青蛙、章鱼等数十种异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时,章鱼等海味已是许多地方的上品佳看。在配料和口味方面,广东多采用生食的方法。到后来生食猪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鱼片,包括生鱼粥等的习惯保留至今。
④此外,粤菜烹调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来,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类方法改进之后形成的。但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喜欢清鲜的特点发展而来。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烤至酥烂,推芡打明油上碟,称为清扒。而粤菜的扒,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然后浇芡扒上,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鸭、鸡丝扒肉脯等。
⑤广东的饮食文化与中原各地一脉相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从汉代到南宋历代王朝派来治粤和被贬官吏等带来了北方饮食文化,期间还有许多官厨高手或将他们的技艺传给当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设店营生,将各地的饮食文化直接介绍给岭南人民,使之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到了明清两代,粤菜、粤点和粤式饮食真正成为了一个体系,闹市通衢遍布茶楼、酒肆和小食店,各个食肆食品之丰、款式之多,世人称绝,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粤菜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用各种药材煲的汤。广东气候炎热,因此,具有清火排毒滋补作用的汤最为常见。
⑦粤菜中的汤味道浓郁知不油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利于消化,非常适合老年人饮用。
⑧粤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广博奇杂,配料多而巧,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可谓全国之冠。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材细,粤菜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袜、成、鲜、但为了突出主料的风味,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且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摘选自华夏经纬网《中国八大菜系之粤菜:丰富深厚》,有删改)
材料二:
①粤菜讲究“不时不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因为食材在不同的时节,营养成分、味道会有所不同。广府俗语说明了这一现象: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隆冬鲈";吃虾,讲究“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一般来说,在夏秋两季力求清淡,冬两季讲究浓郁。
②粤菜对饮食场所的环境要求很高,十分讲究“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经营粤菜的酒楼食肆,特别是茶楼,十分讲究环境清幽宜人、室内装修布局精巧典雅。例如20世纪初崛起的广州“四大茶楼”即是如此。其中,文园陈设精巧,由亭台水榭、石山盆景和花卉树木构成幽雅的园林,雄踞四大茶楼之首。其余三大茶楼,即谟觞、南园和西园,也都有着幽美的园林;在软件方面,经营粤菜的场所往往不是单纯为“食”而设,而是附加文化因素。广州的许多茶楼喜欢展示名人字画、诗词、对联。广州的茶楼还与音乐曲艺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音乐茶座兴起,配以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十分高雅。
(摘选自温卓涛《试论粤菜的特点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有酬改)
材料三:
文佳还用思维导图整理了粤菜的三大风味,如下图。
(1)、根据上述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这表明粤菜起源于汉代。 B、韩愈不认同潮州人以鲎、青蛙、章鱼等为食,但南宋时这些异物已被各地的人们接受。 C、粤菜烹调方法博取众长,就如泡、扒、烤、川是从西菜的爆、扒、烤、余移植而来的。 D、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主料、配料和调料丰富,为突出主料,烹调时会减少辛辣性作料。(2)、下列补充资料不能证明粤菜讲究“不时不食”的一项是( )A、消明节吃鲜嫩翠绿的荞菜炒烧肉,含有“故人坐轿(荞)西去,后人食莽相祭”的意思。 B、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喜欢吃羊肉煮酒,认为此时水味最醇,羊肉温补,食用大有裨益。 C、春节时吃年糕,年糕也被称为“年年糕”,是“年年高”的谐音,含来年更好的吉祥之意。 D、中秋前后菱角饱满、甘甜、清脆,此时孩子吃“棱角分明”的菱角预示将来会聪明伶俐。(3)、研究了上述材料,文佳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粤菜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多元文化的影响,至明清,粤菜、粤点等才真正成为一个体系。 B、为追溯粤菜的发展历程,材料一采用了《淮南子·精神篇》中的记载,表明粤菜选料精细和广泛由来已久。 C、粤菜中用各种药材煲的汤最为有名,在广东,饮用清火排毒滋补作用的汤,可减轻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 D、粤菜又被称为广东菜,可细分为三大风味,它们的流行地区、代表菜品、烹调方法和味道特色各不相同。(4)、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粤菜能够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原因。 -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赏析颔联“撼”字的表达效果。(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 ,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 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请翻译以下加点字。(1)阡陌交通 交通:
(2)乃不知有汉 乃:
(3)偶舍骑步行 舍:
(4)其丈夫方担粪园 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笔法简洁却内涵丰富,“具言”“叹惋”“说如此”等可以体现其文笔凝练又不失韵味。 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桃花源的人们终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温和谐的农家风情图,尾句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D、乙文作者将江北当地妇女也勤劳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比较,赞美了人们勤劳肯干的“江北之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未果,寻病终。
(2)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哪些相似之处? -
9、古诗文名句填空
(1)古诗文默写(六题中选四题作答即可,多选按前四题计分)
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②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③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④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⑤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⑥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性默写
⑦《关雎》中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 。
⑧《子衿》中点明地点,写主人公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 , 。
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以自身相似经历劝慰远游友人的一联是: , 。
-
10、清明节时,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革命烈士陵园去扫墓,祭奠英烈。同学艾扬知道之后对你说:“我想单独到其他地方去玩。就请假不参加了。”你不赞同艾扬的做法,请结合清明节的意义加以应对。怡宝对艾扬说:“。”
-
11、请同学们把律诗《寒食上冢》颔联、颈联补充工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逐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①孤。
宿草春风又,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A、①麦边②新阡 B、①麦边②阡新 C、①边麦②新阡 D、①边麦②阡新 -
12、下列对宋代名家诗句中所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欧阳修: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 C、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 D、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
-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当今信息大爆发的网络化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B、“快递实名制”并未被严格执行,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的担忧等原因造成的。 C、要实施真正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寓意,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 , 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B、为了骗取资金,这些村干部居然使出了各种办法,其行为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C、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这些是大自然的规律,周而复始 , 年年如此。 D、世界上有一种无比伟大、无私的感情,即使海枯石烂 , 也不会动摇,这便是亲情。
-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羁伴 帷幕 家眷 人情事故 B、皎洁 枯躁 思慕 消声匿迹 C、凫水 悔暗 振撼 天衣无缝 D、踊跃 束缚 沙砾 花香鸟语
-
1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íng) 登(dèng)时 眼眶(kuàng) 戛(jiá)然而止 B、龟(guī)裂 缄(jiān)默 闭塞(sāi) 偷偷摸摸(mō) C、连翘(qiáo) 斡(wò)旋 行(háng)辈 大彻(chè)大悟 D、撺掇(duo) 迁徙(xǐ) 两栖(xī) 草长莺(yīng)飞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这一场修行,吾等之辈以渺小之身体味人间至情。一路走来,耳边不仅是吹彻的风声,也是土地的誓言,亦是生命的低语,可能是父辈的呼唤,也许是山水的赞歌,亦或是只属于个体生命的情感体悟……嘘,闭上眼睛去听,你听到了什么?
请以“听,那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
18、现代文阅读
我的轮椅
史铁生
①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②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③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④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⑤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球呢,现在也打不好了,再说也没对手——会的嫌我烦,不会的我烦他。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⑦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⑧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⑨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⑩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收获》,有删减)
(1)、【抓住线索读散文】史铁生在本文中描写了自己用过的三辆轮椅:第一辆寄托了 , 开启了作者新的人生;第二辆寄托了友情,;第三辆寄托了爱情,。(2)、【揣摩字词读散文】散文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3)、【关注特殊语段读散文】作者回忆轮椅往事时,在语段③中大量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有什么用意?(4)、【朗读传情达意句读散文】请从重音处理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5)、【文本联合读散文】“我”在“扶轮问题”中体味了多变的人生滋味,肉体与心灵经历了岁月的历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对史铁生找到的“路”的认识。 -
19、现代文阅读
最暖心的事
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地。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⑪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⑫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⑬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⑭“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⑮“不要钱。”我答道。
⑯“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⑰“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⑱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暖。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⑲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有删改)
(1)、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将下列空项补充完整。起因:
经过:我花了两个小时时间将她送往敬老院,我送她到她想去的每一个地方,我不收她的车费,我给了她拥抱。
结果:
(2)、任选角度,对下面句子分别加以赏析。①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②“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
(3)、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 -
20、课外文言文阅读
傅永① , 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伸自青州入魏,寻②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④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⑤ , 惟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传》)
注释: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②寻:不久。③让:责备。④每:常,经常。⑤露布:公开的文告。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拳勇过人 过:经过 B、永乃发愤读书 乃:于是,就 C、涉猎经史 涉猎:粗略地阅读 D、寻复南奔 复:又,再(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B、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C、久之 , 目似瞑 (《狼》) D、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杞人忧天》)(3)、下列各项,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很有气魄和才干,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B、傅永的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C、傅永因缺少学问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了他。 D、傅永后来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修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