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纪传体通史的鸿篇巨制。 B、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布衣”“汗青”“婵娟”“青鸟”“簪缨”常分别用来代指平民、历史、月亮、信使、达官显贵。 C、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 D、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歌项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智取生辰纲》中精明能干、处处小心的杨志因蛮横暴躁、急功近利,导致生辰纲押送失败。
-
2、某班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以下是班长发表的一段宣传文字,请根据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任务一】识字辨形
①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启新征程:②科研团队持续创新,不断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队伍工作a一丝不苟,彰显了b骇人听闻的航天精神,一次次书写了探索浩翰太空的新篇章!③通过他们日复一目地勤学苦练,淬(cuì)炼出百折不挠(náo)的意志。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铺就一条飞天之路。④人生从来没有c轻而易举的成功,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锲(qì)而不舍,d鞠躬尽瘁(cuì)的精神。
【任务二】词语运用
【任务三】病句辨析
(1)、上述材料中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淬(cuì)炼 章显 B、浩翰 百折不挠(náo) C、轻而易举 锲(qì)而不舍 D、一鸣惊人 鞠躬尽瘁(cuì)(2)、上述材料中标注字母序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a一丝不苟 B、b骇人听闻 C、c轻而易举 D、d鞠躬尽瘁(3)、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3、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写作。
人生如同一张考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答。有人追求满分,力求完美;有人坦然接受不完美,在缺憾中寻找意义;有人用坚持书写答案,有人用创新突破常规。这张考卷没有标准答案,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用心书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出现 真实人名、地名;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4、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 B、诗歌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尾联以景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愁思。 D、全诗景象前后有别,诗意波澜变化,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①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三国志 · 诸葛亮传》)
【注】①嗣子:此指刘禅。②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这里指辅佐之臣。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 万钟于我何加焉 B、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乐者 C、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臣敢竭股肱之力 辍耕之垄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百姓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拜访 C、效忠贞之节 效:贡献,献出 D、事之如父 事:做事(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4)、诸葛亮对蜀汉及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他的忠诚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
刘汉俊
①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回到了从前,回到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的日子,回想起了那些日子里的人和事。
②母亲原籍在城里,后来选择了父亲的原籍,拖儿带女到山乡,落户在贫瘠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村坐落在山坳之中,和我生活过的万古堂小学紧邻,中间隔一道山岗。
③从莲花塘到万古堂的山腰,隐约有四条小路。其实,不止这四条山路。简陋的万古堂小学,是山里孩子观望外界的唯一窗口、联通世界的唯一平台,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清这条路。于是,就有了家访。
④老师们白天教课,晚上常常要走村串户,跟家长们说说孩子的事,让家长少给孩子们派重活、多给时间写作业。孩子们则害怕老师告状,挨家长揍,提心吊胆。不少老师像张桂梅老师那样,费尽周折地追回逃学、失学的孩子。天晴不怕路远,落雨不怕泥深,常常是苦口婆心一晚上,深更半夜才回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归的是老师们。
⑤这样的夜晚,我就和妹妹、弟弟小手牵小手,牵着家里的狗,站在漆黑的山头等妈妈。仲夏的夜,蛙声如鼓,山蚊子凶猛,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兄妹仨越等越害怕,默不作声。思念在恐怖的夜海里挣扎,等待在巴望的夜风中硬撑。偶尔有光,分不出是近处的萤火虫在闪跃,还是远处的手电筒在寻路。等到光亮渐近渐大了,兄妹仨壮着胆大声哭喊“妈——”,有回应了,却是男声,也是家访的老师,“我从程家回来,你妈妈到高井畈刘家去家访了!”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等待,常有。
⑥后来,条件改善了。老师、学生多起来,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⑦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老师们聚在隔壁大屋里备课,灯光如白昼,门窗漏着风。屋外是雪光辉映的天,寒风呼呼地吹。人往团里缩,拿粉笔的指头僵得有些不听话。冻得住呵气,冻不住思维和话语。面黄饥瘦的老师们热闹争论着的,似乎是一道方程式。认真、执拗,直率、幽默,不时夹杂几句乡俚粗话。屋中央一盆塌炉,噼噼啪啪地迸着炭火星儿。偶尔有烟冒出来呛人,便有人抢了火钳扒扒捅捅。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
⑧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走向广阔的田野和工矿企业,走向县城、市里、省城,到了沿海、京城;老师们依旧守着那一道山沟,山沟里的那一片校舍,校舍的那一角寒风苦雨。
⑨语文老师任豫章是万古堂小学的创办人,是所有老师的老师。记得他当时经常犯胃疼,不得不偎在学校的灶膛边烤火取暖。但他很长寿,他84岁高龄那年,我去看望他,给老人家带了一件宁夏产的羊毛坎肩。他穿上像个老羊馆。
⑩李传海老师是老校长,得了一种佝偻病,背驼了一辈子,像个问号。李校长在学校工作时间最长,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有一次,狂风暴雨把屋顶的瓦刮坏了,教室漏雨,李校长爬长梯上屋顶捡瓦,一脚踏空,从屋顶滚落下来,昏了过去。我妈和老师们都哭了。当时我天真地想,这一跤要是把他的腰背摔直了,那该多好啊。
⑪陈俊德老师是公办教师,家住很远,只能周末回家。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乐天派,成天笑容满脸,好像不曾有过生活的苦,俏皮话一肚子,在轻轻松松中把难事就办妥了。
⑫边一山老师是城里人,长得面大耳阔白白净净,他是从县文工团下放到这的。他喜欢我弟弟,弟弟还没上学,但心算很厉害。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弟弟的“母算家”外号就是他给起的。
……
⑬我的这些老师们,大多出身农家,家世寒微,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硬的学历。他们在学生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知无不言、倾其所知,但见到城里人,却有些腼腆甚至自卑;见到上级领导、干部,想提自己的难处,却难于启齿,舍不下脸面。
⑭只有回到三尺讲台,往学生面前一站,一切都放下了。
⑮放不下的,是两个字:责任。
⑯最在乎的,是两个字:斯文。
⑰他们或许在心里默念,我本是高山。
⑱他们都是张桂梅,是任桂梅、李桂梅、陈桂梅、边桂梅……
⑲“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桂梅老师教给学生的誓言,是天下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我想说,老师是真正的高山。没有桂梅馨香,何来桃李芬芳。师恩如山,恩高义广,情深谊长。春晖不以时过,铭恩不以境迁。
⑳万古堂作证。
(摘编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根据提示概括事件,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开篇
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想起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时的人和事。
回忆从前
③~⑤段
老师们白天教课,①
⑥~⑦段
后来条件改善了,②
⑧~⑫段
学生成才远走高飞,③
结尾
⑬~20段
抒写“我”对万古堂小学老师们的④之情。
(2)、文章第⑤段写“我”和妹妹、弟弟深夜在山头等待妈妈的情景,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而富有情味。请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①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从修辞的角度)
②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从词语的角度)
(4)、有人认为,“我本是高山”也可作为本文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简述理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让传统节日走向世界
①2024年11月28日,摩洛哥拉巴特的冬日阳光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的会场,当委员会主席宣布“春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中国代表团成员们眼中泛起激动的泪花。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春节从中华大地的“文化符号”升级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化瑰宝,更意味着中华文明在世界非遗舞台上获得了新的话语权。
②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便记载了岁末祭神祭祖的仪式,周代以“改岁”为核心的庆典已具雏形。历经秦代岁首调整、汉代春节名称确定、唐宋习俗丰富,直至明清形成稳定的节日体系,春节最终凝结成贴春联、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庙会等一系列独特习俗。在浙江绍兴的禹庙,每年正月初一的祭禹大典仍保留着上古祭祀的庄重;广东潮汕地区的“营老爷”巡游,将民间信仰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这些跨越千年的民俗活动,不仅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承载着忠孝节义、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③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团队耗时三年,走遍28个省份,收集了3000余份民俗资料,拍摄了500多个小时的影像素材。申报材料中,不仅系统梳理了春节的历史渊源、民俗活动、文化意义,更特别强调了其当代传承:在上海豫园,AI技术让传统灯笼“讲述”年俗故事;在四川阆中,古城春节文化节吸引了全球游客体验活字印刷春联;海外华人社区的舞狮、庙会等活动,已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悉尼市政府连续15年在达令港举办春节灯会,2024年的活动吸引了超过50万不同族裔的市民参与。联合国评审专家阿梅娜·本·阿布杜拉在评审报告中写道:“春节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其蕴含的‘和谐’‘共享’理念,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关于‘传统节日现代化’的思考。”
④“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制定《春节文化传承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立100个春节习俗传承基地,支持300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如福建的“送王船”、内蒙古的“查干萨日”等。针对青少年群体,教育部将推出“春节文化进校园”项目,通过非遗工坊、传统游戏体验等方式,让年轻一代在包饺子、写福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本二:
激活传统文化的全球生命力
①当春节的红灯笼照亮纽约时代广场,当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舞龙队伍穿过哥特式建筑,这个起源于东方的古老节日,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世界的文化盛宴。2025年1月,《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参与申遗的民俗学家刘魁立,他指出:“春节入选人类非遗,绝非单一民俗的胜利,而是中华文化综合性价值的国际认可。”作为集信仰祭祀、社交娱乐、饮食文化、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复合文化体系,春节涵盖了1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杨柳青年画、苏州评弹)、34项省级非遗技艺,其申遗成功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的肯定。
②在文化传承的“固本工程”中,申遗过程成为重要推力。各地建立的春节习俗数据库已收录1.2万条民俗记录,包括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最后一位传承人邰立平的雕版技艺、浙江龙泉青瓷“祭窑”仪式的完整流程。国家图书馆启动的“春节文化基因库”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对300余个濒危年俗进行数字化存档。高校研究团队则从社会学角度揭示春节“返乡潮”背后的文化心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春节“家庭团聚”的仪式感,是缓解现代社会孤独感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让春节从“热闹的节庆”升华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样本。
③在国际传播领域,春节早已超越华人圈层。2024年春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首次迎来官方主办的春节巡游,76个国家的表演者共同演绎“十二生肖舞”;温哥华冬奥会场馆外的“千盏灯笼”展,运用AR技术让游客与虚拟“灶神”互动;巴西圣保罗的“春节文化周”,将舞狮与桑巴舞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跨文化表演。申遗成功后,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出的“春节文化全球推广计划”正式启动:首部4K纪录片《春节:中国人的时间密码》登陆BBC、NHK等国际媒体;“云上年市”数字展览吸引了1.5亿海外用户在线体验写春联、剪窗花;在非洲12国开设的“春节民俗工作坊”,让当地民众亲手制作灯笼并理解“福”字的多重寓意。
④经济价值的释放同样令人瞩目。2024年春节,故宫文创推出的“瑞龙纳福”盲盒系列创下5000万元销售额,其中60%的消费者为1825岁群体;电影《春节的故事》通过VR技术重现宋代汴京的元宵节,斩获戛纳电影节文化传播奖;江苏常州的“年味小镇”体验游,将非遗手作、传统美食、民俗表演整合为沉浸式文旅产品,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0%。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春节全国非遗体验类消费达1200亿元,占文旅消费的35%,“春节经济”正从传统餐饮购物向文化体验升级。
⑤“春节的全球生命力,源于其蕴含的人类共同情感。”刘魁立教授强调,当首尔市民在宗庙参加“岁拜”仪式,当伦敦市民在特拉法加广场敲响“祈福钟”,他们共享的是对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种超越文化差异的“情感共鸣”,正是春节成为世界非遗的核心价值。未来,中国计划与15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春节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春节从“文化展示”走向“价值共建”,为全球非遗保护贡献“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春节民俗活动独特多样,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C、2024年悉尼市政府在达令港举办的春节灯会活动吸引了众多不同族裔的市民参与。 D、我国将建立100个春节习俗传承基地,以此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同。(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作为综合性文化体系,其申遗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认可。 B、国家图书馆运用区块链技术存档濒危年俗,是春节文化“固本工程”的主要举措。 C、2024年巴黎、温哥华等地开展的春节活动说明春节在国际上传播已超越华人圈层。 D、春节成为世界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蕴含的超越文化差异的人类共有的家国情怀。(3)、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4)、对于如何让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春节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上述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
8、初中毕业前夕,某校九年级(1)班拟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主题班会活动,一起感受小说的魅力,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以下是一位同学阅读《骆驼祥子》后,准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祥子的三起三落,但其中两个环节他不知该怎么概括,请你帮帮他。
到北平当人力车夫,买了辆新车。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① ②
(2)、不同的作品,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请你参照下面示例,简要说明如何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骆驼祥子》。示例:阅读《海底两万里》,可以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先阅读目录,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文本进行合理取舍,比如我想了解尼摩船长,对涉及他的语段重点关注,而对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知识介绍,或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先跳过去。
-
9、为弘扬家乡文化,增强大家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你所在的学校准备举办“看见美丽家乡”短视频征集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策划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根据下面文字的上下文内容及有关网络视频 传播的特点,将本次活动方案补写完整。
活动名称:“看见美丽家乡”短视频征集活动
活动目的:展示家乡的特色文化,增强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家乡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视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风土人情、特色文化、历史印记、美味佳肴。
MP4格式,横屏拍摄,时长1-2分钟,画面清晰稳定,背景简洁。
评选规则:由学校团委进行初审,以视频点赞量、 的总和 筛选前50名,然后邀请教师、家长组成评审团,按照评选标准对作品进行评选。
(2)、【拟写标语】为了提升本次活动的影响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
(3)、【拍摄镜头】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份独特的情愫。如果给家乡一个镜头,你会选择什么?请仿照下面示例简述你的想法。镜头:紫竹观音摩崖造像
理由:用镜头展示安岳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让观众直观了解精美的石刻艺术, 深刻感受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大家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镜 头 :
理 由 :
-
10、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①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古人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展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体现了作者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来,“年”都是有情的日子。 (A) 从“灯前小草写桃符”的除夕夜开始、到“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结束,春节, 。无论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古典中国,还是“高铁如龙跃九州,风驰电掣破云流”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农耕文明时期 ( )的乡土社会,还是信息文明时代( )的现代都市,在中华文明( )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和社会理想。(B)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 )的参与、分享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形式浪漫的庆祝新年仪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样章。它既古老又新颖,既盛大又细致,既热烈又朴素,它是情感的年轮、理想的拓印、价值的践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
(摘自刘琼、杨雪梅等《春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最深情的守望》,有删改)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安居乐业 车来人往 川流不息 周而复始 B、安居乐业 车水马龙 绵延不息 年复一年 C、安土重迁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周而复始 D、安土重迁 车来人往 绵延不息 年复一年(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 B、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 C、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 D、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3)、下列句子与文中“它既古老又新颖 , 既盛大又细致 , 既热烈又朴素”一句加点词语的选用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D、它是情感的年轮、理想的拓印、价值的践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4)、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一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处句子修改为: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哪吒2》延续了前作的精彩 , 将神话故事进一步演绎拓展。影片中,哪吒在成长之路上遭遇了更多艰难险阻,特效场景令人目不睱接 , 从波澜壮阔的山河画卷到气势恢宏的仙魔大战,每一帧都充满想象力。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立体,哪吒的勇敢坚毅、敖丙的复杂心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 让观众沉浸于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影片中那些充满隐喻的情节设定,宛如隐匿其中的思想暗线 , 悄然引发观众对命运、责任与自我救赎的深度思索。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演绎yì 遭 zāo遇 艰难nán B、波澜 nán 画卷juǎn 恢 huī宏 C、塑sù造 坚毅yìn 沉浸qìn D、奇幻huàn 悄 qiāo然 救赎dú(2)、文中画线语句的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哪吒2》延续了前作的精彩 B、特效场景令人目不睱接 C、复杂心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D、宛如隐匿其中的思想暗线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2025年5月6日凌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落下帷幕。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比12的总比分战胜威尔士名将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球员。
赵心童从资格赛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张家玮、龙泽煌、吕昊天、斯莱瑟等对手,成功晋级正赛。正赛中,他首轮以10比4战胜杰克·琼斯,次轮以13比10战胜雷佩凡,第三轮以13比5战胜克里斯·韦克林,半决赛更是以17比7横扫七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强势挺进决赛。
决赛采用35局18胜制,分四个阶段进行。赵心童在前三个阶段便以17比8领先,拿到赛点。第四阶段,尽管威廉姆斯一度连赢四局,但赵心童最终稳住阵脚,以18比12锁定胜局。夺冠后,赵心童表示自己仍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感谢了所有支持他的人。
写作要求:根据上述材料,以“赵心童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为背景,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梦想与坚持”“突破与超越”“支持与感恩”等关键词展开,结合赵心童夺冠的经历,阐述其背后的意义和启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
14、课外现代文阅读《给母亲梳头发》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
②天气十分晴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发根都清清楚楚可见。她调皮地说,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③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台前梳理,没法子坐着。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梳通。母亲性子急,家里又有许多事情等着她亲自料理,所以常常会听见她边梳边咕哝:“讨厌死啦!这么长又这么多。”有时她甚至会使劲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发丝似的。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只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酸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台上的各种梳栉用具。
④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一辈子都不剪一次头发呢?她回答说:“呶,就因为小时候你阿公不许剪,现在你们爸爸又不准。” 自己的头发竟由不得自己作主,这难道是 “三从四德” 的遗迹吗?我有些可怜她。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庆幸她没有把这样美丽的头发剪掉,否则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发的模样儿了。
⑤跟母亲那一头丰饶的黑发相比,我的短发又薄又黄,大概是得自父亲的遗传吧,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儿教人自卑。母亲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形,她不一定查阅或指导每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减轻做功课的负荷。说来惭愧,直到上高中以前,我自己从未削过一支铅笔。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往昔,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乾电池装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由花白而逐渐稀薄了。我不能再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变小的发髻。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上的乌发,如今所余且不及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⑦好洁成癖的她,拒绝特护为她沐浴,只得由我每隔一日,亲自为她拭洗身体。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呐!” 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为她拭擦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由我照料。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⑧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不多久以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是背对着我坐的,所以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已经睡着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⑨我仔细端详着母亲,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1)、文章以 “给母亲梳头发” 为题,有什么作用?(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唉,曾经多么乌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3)、文中母亲说 “那是你小时候,我抱着你熬夜时长出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情感?(4)、文章结尾 “白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柔的光” 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
15、课内现代文阅读《背影》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蹒跚”“攀”“缩”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B、选段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父亲的慈父形象。 C、“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动。 D、选段语言华丽典雅,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2)、选段中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3)、结合全文,分析“背影”在文中的作用。(4)、从选段中任选一个细节,分析其表达效果。 -
16、课外文言文阅读《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3)人履其板
(2)、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贻 以 金 钗 问 塔 动 之 因 皓 笑 曰
(3)、从喻皓解决木塔晃动的方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17、课内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B、“五色交辉”“青林翠竹”从色彩角度描绘了山川的绚丽与生机。 C、“猿鸟乱鸣”“沉鳞竞跃”通过静态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D、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
18、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题目。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选择题:选段中“他”指的是( )A、朱赫来 B、保尔・柯察金 C、阿尔焦姆 D、谢廖沙(2)、填空题:选段展现了“他”在________(情节)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懦弱、重新振作的过程。(3)、填空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 -
19、仿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排比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宁静纯净,和雅清淡; , ,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
20、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bèng jiàn的水花。
(2)那翠竹,yù yù cāng cāng ,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kě jiàn。
(4)黄与绿主宰着,wú biān wú yín , 坦荡如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