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5.《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赣粤交界处( )梅岭大梅关,地势极为险要。唐代丞相张九龄曾在梅山劈开关隘 , 设立关卡,此后,大梅关就成了赣粤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转移,开始长征。项英和陈毅率部在敌人的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多年头。1935年6月,陈毅腿伤复发无法行走,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一日,陈毅蛰伏在草莽中,旧伤隐隐作痛 , 胃病重新复发,心中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思虑中,陈毅突然诗思泉涌,倾刻之间 , 把十几天得到的诗句联接成章,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梅岭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如今,大梅关古驿道沿途建筑已修复,遍植梅树,重立诗碑,____,成为当地一道人文风景。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隘(ài) B、转(zhuàn) C、难(nàn) D、虑(lǜ)(2)、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险要 B、突围 C、隐隐作痛 D、倾刻之间(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梅关就成了赣粤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B、坚持了将近三个多年头 C、心中异常焦虑,不知能否逃过这个劫 D、默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4)、在文段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5)、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赣南三年游击战争过后 B、重新修建的大梅关古驿道 C、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梅岭 D、《梅岭三章》诗碑与梅关碑林连成一片2. 学校要编辑一期《寻找课本里的“种子”》校刊,请你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寻找一粒“种子”,参照例句加以表述。示例:《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是一粒高尚的种子。
理由:他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中的 , 是一粒的种子。
理由:
二、单选题
-
3.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昏地暗,血雨腥风 , 山路上的人,撑着伞低着头,默默向山上走。 B、中国历史上取义成仁的人物很多,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 C、演员吴京因拍戏受伤缝针的数量,竟已有上百针,真是伤痕累累。 D、多少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 , 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时光。4.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jiān) 旌旗(shēng) 投身革命(shēn) B、阎罗(yán)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 C、诸君(zū) 奉烟(fēng) 取义成仁(rén) D、创业(chuàng) 悬挂(xuán) 人间遍种(zhòng)5. 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运用了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诗歌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B、用“阎罗”来比喻反动统治者,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C、鬼神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形象,用在此处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憎恨。 D、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6. 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校展览会惟妙惟肖地展示了19套校服,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
B、从小就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C、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夫妇捐出毕生积蓄八百多万元,这一善举真是石破天惊。
D、同学们就毕业晚会究竟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7.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捷(jié)报 旌(shěng)旗 取义成仁(rén) B、阎(yán)罗 艰(jiān)难 血雨腥(xīn)风 C、诸(zū)君 悬(xuán)挂 人间遍种(zhòng) D、烽(fēng)烟 创(chuàng)业 投身(shēn)革命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9年1月12日,老红军李光在遵义逝世,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B、1月17日,通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的发言,使我真切认识到华为作为国产知名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C、冬季的云南大理无量山漫山遍野盛开着樱花,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 D、过去常年被冰雪覆盖的极地已出现绿色苔原,其原因是气温上升、积雪层减少造成的。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接 头 暗 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 , 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 , 侧耳倾听 , 坏了 , 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 , 枪声渐稀 , 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 , 浓得化不开的夜 , 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
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
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敌寇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
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地,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做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
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将相关情节补充完整。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①→②→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③。
(2)、文中的老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惑,用简洁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请为文中两处文字做批注。文字批注
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①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