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顷襄王恐一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②楚顷襄王病,太子完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今楚王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愿相国熟虑之。”应侯以闻秦王。

    ③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王若崩,太子不在,必不得奉宗庙矣,不如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歌守舍,常言谢病。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④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选自《史记·春中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驽犬:劣狗。②与国:盟国,友邦。③楚太子之傅:楚国太子的师傅,即黄歇。④奉宗庙:继承王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昭王令白起       :正,正在 B、今楚王不起疾       恐: C、不如秦                 :丢失,失去 D、太子已远             :推测,估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B、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C、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D、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歇游说秦昭王与楚国结为盟友,成功阻止了一场秦国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的战争。 B、黄歇知道秦国的相国应侯心地善良,就请应侯出面劝说秦昭王让太子完回楚国继承王位。 C、黄歇为太子完献上脱身妙计,而自己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留在秦国为太子完拖延时间。 D、黄歇主动向秦昭王请罪,秦昭王起初十分愤怒,后来采纳应侯的意见,把黄歇遣送回楚国。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2)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愿相国熟虑之。

  • 2、把下面句子组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到过宫廷,受过玄宗的礼遇,可是后来又被当作了罪犯流放夜郎;他前不久还挥金如土,转眼间又囊空如洗。

    ②那么,李白的诗歌则澎湃着时代的风涛,充满了强烈而又集中的艺术力量,这便使他成为盛唐时代的一个风云人物,一个集中的典型。

    ③这些戏剧性的、不同寻常的生活,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也构成了李白诗歌波澜起伏的感情基调。

    ④如果说,王维的诗歌仿佛是新鲜的空气,轻盈而透彻。

    ⑤《行路难》刚刚写到寒士失意、投托无门的悲哀,转瞬之间却又唱出了高昂的旋律。

    ⑥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A、⑤⑥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⑤⑥③ C、⑥①③⑤④② D、②⑥①④③⑤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存储个人信息、处理工作事务的重要平台,也是通讯工具。 B、作为电视剧《西游记》续集的外景地,绵阳安州区白水湖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一处天然的度假胜地,并享有“梦幻钓场”的美誉。 C、中医认为,在芒种时节,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要避免不过多食用油腻,辛辣等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D、第六次参加奥运会的古巴选手洛佩斯获得男子古典式摔跤130公斤级冠军,成为首个在同一项目上收获奥运五连冠的运动员。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隆冬时节,千佛山上白雪皑皑,漫山的丛林都披上了美丽的“冰花”,而往日活跃在丛林里的小动物们此刻已销声匿迹 B、由于我市火车站广场及周边进行施工改造,部分道路出现坑洼破损,不少机动车辆经过时也颠沛流离明显。 C、政府部门结合地方历史、科技、工业等特色元素,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楼宇,将绵阳剑门路因地制宜地改造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创意园。 D、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对于这些观点定然无法全部亲身实践,但可择善而从
  • 5、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帷幕 决择 世外桃园 苛捐杂税 B、狡黠 虔诚 自圆其说 爆风骤雨 C、俯瞰 漩涡 纷至沓来 迥乎不同 D、侦辑 取缔 以身作则 雕梁画栋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gèn)        裂(guī)   而不舍(qì)     不可摸(zhuō) B、弱(léi)        寒(jìn)   不置辩(xiè)     怏不乐(yàng) C、纶(jīng) 对(xiào)   铢两悉(chèn)     气方刚(xuè) D、(jué)       红(yān)   忧心忡(chōng)   揉造作(jiāo)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树林中,树会奋力地向上探出头,它需要沐浴更多的阳光;也会将根尽量往深处扎,往广处伸,它需要汲取更多的水分和养料。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5)不少于600字。

  • 8、选择性阅读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在《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中,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请你针对下列同学的兴趣,推荐他优先阅读

    的篇目。

    A.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

    B.一位正在开展汉字文化研究的学长《

  • 9、对比与夸张是讽刺作品常用的手法。请从小说《儒林外史》中各写一个运用了对比或夸张的例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对比:

    夸张:

  • 10、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 , 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后面的“绍圣”也是其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③钱穆父:苏东坡的好友,在书法上颇有造诣。④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诬:不假。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B、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与“孰与”意思基本相同,都表示比较, C、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   得,领会 D、恨穆父不及见也   恨,痛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3)、甲文中吕蒙的才学能让鲁肃叹服,乙文中山谷的草书能“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背后的原因有相似之处:

    (1)

    (2)

    (4)、甲文和乙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学习的成效,但在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写作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1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 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金鞍玉勒: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本诗运用多种手法写了观书的美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写两种手法)。

  • 12、今天接着昨天

    冯骥才

    ①夜里,起大风了!

    ②发狂的风是大自然无形的疯子。它把河水抛上堤岸,将大树压得弓弯欲折,放肆地闯入一切空间。如果它闯入人心,也会把那方寸之间一起搅乱。

    ③他,一个小伙子,隐形在黑夜的大氅里,借助这遮掩所有响动的大风帮忙,用他洁净的、没有给邪恶玷污过的手指,头一次弄开一扇陌生的门。

    ④忽然门“呀”的一响——有人!一惊之下,他竟然不知往哪里跑,仿佛原地粘住了。跟着,眼前金煌煌地一亮,只见面前这弥漫迷蒙的橘黄色灯光的长方形门框里,站着一个头发蓬松的老婆婆。

    ⑤“你……干什么?”老婆婆声音沙哑。他慌乱得嘴巴也不听使唤。

    ⑥“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那你……就请进来,哎,进来吧!”老婆婆宽和地说。

    ⑦他想应付这老婆婆两句就赶紧溜掉。“你进来暖和暖和,那边汽车天亮时才来呢!我不叫你帮着干活儿,只求你陪我一会儿……”她竟用恳求的口气,而恳切得叫人难以拒绝。

    ⑧他没拿定主意,就已经被老婆婆带进这间又大又空、并不温暖、也不明亮的房间。

    ⑨“我就怕夜里起大风。一听这风声,就别想再睡。我想儿子,我儿子就在这样的大风天里死的……”老婆婆哀叹地嘟囔着。

    ⑩听到这话,小伙子才明白这老婆婆对自己毫无恶意。他立刻神定心安,发觉自己已经坐在一张大藤椅上了,那老婆婆坐在对面一个矮矮的木凳上,仰脸瞅着他说:“听,这风声,就和我儿子死的那天一样……”

    ⑪“如果他活着,整整四十岁了。”灯光遮暗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旧镜框,照片上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光彩而透亮。老婆婆的目光停在照片上,“他直到高中毕业,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的头一名。你说这算不错了吧!”

    ⑫“哦,哦……”小伙子心不在焉地随口应答。

    ⑬“怎么?你不信?我拿给你看——”小伙子被迫地打开讲义夹。里边是厚厚一叠存放已久而夹得极平的分数单,纸已经变得深黄发脆,却像古物一样精心保存,没有一点儿残破,上边的字迹虽已发黑,却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优异的成绩。分数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肯定早就印在她心里了……

    ⑭忽然,老婆婆从小伙子手中把讲义夹夺过去,“别看了!一看它,以前那些事就全涌上来……那天,当人家给我送信儿,说他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我急着往医院跑。那天的风和今夜一样,像发了疯,直刮了两天两夜……”

    ⑮救人?孩子?大风?

    ⑯小伙子心里怦然一动。他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也被人救过?他和邻居的孩子在铁路的路基上扒石子、捉蛐蛐,风大,没听见火车开来的声音,千钧一发时,被一个青年冲上来,猛地推下路基。火车开过去,他们得救了,那青年却被轧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总带着他去看望人家父母。可是谁知道往后这联系怎么就断了呢?

    ⑰似乎有种铅样的沉重东西压在他心上。

    ⑱老婆婆忽然指着那扇黑乎乎、给凶猛的气流推动得“嘎嘎”响的大窗子,说:“听,这风,就是这风,没有这风,河里没浪,我儿子会水,救上那小孩子后也能上来……”

    ⑲小伙子的精神突然一振,睁大眼问,“他是在河里……”“是啊,一个浪头把他压到冰下边去了。”老婆婆摇着头,悲恸欲绝。

    ⑳然而,小伙子这时倒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㉑“我儿子刚死去那些天,那个被救的孩子常来看我,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准接我去吃饭,那孩子每次都对我说‘我就是您儿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变了。热乎劲儿冷了……说过的话都忘了……那孩子也渐渐不来了……”

    ㉒“他——”小伙子说“他”,却一下子想到自己。才放松的心,又被碰了一下。

    ㉓“我愈琢磨愈觉得冤,我儿子死得太早,死得不值得呀!且不说我这孤老婆子没人照管,就说当年那个被救的孩子吧,他在哪儿呢?今年他也得二十多岁,和你年纪差不多吧!”

    ㉔“我?”他的心什么地方,好像又被碰了一下。

    ㉕“是呵!你说,那孩子现在干什么?当工人?干部?什么样儿的人?他能和我儿子一样聪明、能干、仁义吗?这都不说!如果他游手好闲,如果他道德败坏?比方……小偷——”

    小偷!这个词儿就像一根又尖又硬的针,猛地戳在他心上,并像电光大火一样,热辣辣把他全身刺穿。

    ㉗“哎,你也说句话呀。”她欠起身,把皱巴巴的手放在小伙子的肩上摇了摇。

    ㉘小伙子慢慢把他这仿佛无比沉重的脑袋抬起来,“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

    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于是,她的心,她全身都被一种强有力的温暖包裹起来。

    ㉚她充满母亲的宽厚的柔情望着他。她忽然发现,这小伙子脸颊映上了一层淡淡的、

    金色的、异样清明的光辉。两人不觉一起向那窗子望去。

    ㉛哦,什么时候天亮的?

    ㉜风也无声无息停止了。

    ㉝明洁的晨曦,静悄悄爬上这结满冰花的大窗户,展开一片晶莹而纯净的境界。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突出环境的恶劣,渲染紧张的氛围,暗示下文将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B、标题中“今天”和“昨天”点出了过去与现在时间的连接和延续,暗示小伙子的成长与转变,具有象征意义。 C、小说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叙述更客观、更全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D、文章结尾处,老婆婆其实已经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说穿,因为她的心被小伙子的强有力的温暖包裹了。
    (2)、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阅读全文,从小伙子的角度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初次行窃被发现,却被老婆婆请进房门→(1)→(2)→(3)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从描写方法角度)

    (2)小偷!这个词儿就像一根又尖又硬的针,猛地戳在他心上,并像电光大火一样,热辣辣把他全身刺穿。(从修辞手法角度)

    (4)、故事要讲得波澜起伏,离不开悬念和误会。请从本文中任找一处悬念或误会,谈谈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 13、【材料一】

    整体阅读素养是整本书阅读的主线。整体阅读素养,是一种运用系统思维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综合性阅读能力。如图所示:

    【材料二】

    ①1923年:叶圣陶等就提出“略读整部的名著”“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今天倡导“整本书阅读”,最终目的是达成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怎样才能获得“整本书阅读”的精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原著,养成阅读习惯,感受原著的语言美、情节美、情感美、文化美,这是不二法门。

    ②整本书阅读效果差,与没有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关。读书要注重概括要旨及真意,这是阅读的第一个方法,即理解。精要的地方要细读精读,别的地方可跳读浏览。精要处要多读几遍,要耐心地看,这是阅读的第二个方法,即鉴赏。夏可尊认为读书不但要理解,还要会鉴赏,知道其好处所在。而鉴赏有两条路:一是把“我”放入鉴赏的对象中去,两相比较;二是要反复“玩味”,要冷静,每一次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材料三】

    ①目前整本书阅读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同学们的阅读量太少,甚至很多人的阅读“普遍处于一种无序和零散的状态”,没有完善的个人阅读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些同学阅读态度不端正,有的不爱读,有的认为名著难读,而时间不够与学习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同学们有繁重的学习任务,科目多,时间紧,学习压力大,能阅读的时间相对减少,而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整本书阅读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②怎样有效阅读整本书呢?三步阅读法无疑是一种好方法。第一步,梗概读书法。即同学们结合目录,用浏览与跳读的方式,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读完全书,然后写一篇故事梗概。如一周内读完完整的《西游记》,并写出故事梗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第二步,问题任务导读法。以作品的关键节点设置问题任务支架,以完成问题任务为驱动去阅读,如“绘制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线图”。第三步,重点精读法。即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赏析,写出精读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如以“成长”为话题,写出唐僧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成长,可以写一下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感悟等。三步阅读法需要较长时间,同学们可以把假期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第一步可以放到假期去完成,第三步在课堂学习期间完成。

    【材料四】

    ①整本书阅读虽然需要略读、精读等多种方法,但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整体阅读,突出一个“整”字。这种整体阅读,表现为阅读过程的序列化。它基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素读”,即自主、自由的阅读;精于学生对整本书的“批读”,即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化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研读”。即带着特定目的、话题的研究性阅读。这种整体阅读,还表现为阅读思维的系统化。通读整本书,要把握主要内容、整体框架、基调色彩等;细读整本书,要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阅读整本书,要从不同的阅读视角梳理、整合整本书的阅读成果。

    ②整本书阅读,是一种个别阅读过程,更是一种共享阅读过程,且以共享阅读为贵。所谓个别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阅读整本书,不与他人交流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所谓共享阅读,就是个人或集体将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分享给他人。相比于个别阅读,共享阅读更能激发自己深入研读、触类旁通的积极性,从而使自己获得启示,激荡思维。丰富体验,拓宽视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体阅读素养主要关注阅读方法、阅读过程、阅读能力,并不关注阅读目的。 B、叶圣陶倡导整本书阅读,认为其能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C、因用三步阅读法阅读整本书时间较长,可将假期与课堂学习结合,在假期完成前两步。 D、整本书阅读本质是一种整体阅读,表现为阅读过程的系统化和阅读思维的序列化。
    (2)、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部分人整本书阅读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3)、若为材料四第二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4、长沙图书馆举行“楚云湘水自古多情——古籍中的湖湘诗文”主题展,请你把下面的诗文补充完整。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写出了洞庭湖湖面气势阔大、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

    (2)杜甫寓居长沙期间,遇到了长安时的老朋友李龟年,他在《江南逢李龟年》里以“”写尽了唐王朝开元时代的世事沧桑、人生巨变。

    (3)辛弃疾曾在湖南练兵抗金,从他的词句“ , 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读出了他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 15、三湘大地可谓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都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南花鼓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名剧《刘海砍樵》曾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但是如今却坐上了冷板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湖南花鼓戏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发展停滞,专业剧团人员老化,行当不齐,设备简陋,民间剧团举步维艰,数量不断减少,湖南花鼓戏的处境堪忧,如何传承与保护湖南花鼓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1)、岳麓山南大门对联的上联是“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请为其选出正确的下联(     )
    A、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 B、浩气黄蔡千秋勋高壮名山 C、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D、有材弟子三湘惟楚遍天下
    (2)、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传承与保护湖南花鼓戏”建言献策,至少提2条建议。
  • 1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可以上溯至屈原、贾谊的先秦、大汉时代,但真正成型是在宋代,而湖南书院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北宋时期,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石鼓书院异想天开 , 文风渐 , 在促进湖湘士人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卓有成效 , 为湖湘文化的形成diàn( )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扬传承湖湘文化,身为湖湘儿女的我们任重道远。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风渐diàn

    (2)、下面的词语在文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功不可没 B、异想天开 C、卓有成效 D、任重道远
    (3)、文中划“________”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小”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小”亦有价值。一个善意的举动虽小,却能给人带来温暖;一次创新的尝试虽小,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前行的脚步虽小,日积月累,却能带我们走向成功……不要轻视小,小中有真情;不要忽略小,小中见大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8、作文题目:我的成功密码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9、毕业季即将来临,九年四班全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乐观地为这段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1)、语文老师布置每人借用一句古诗表达和同学之间的赠别之意,请你写出一个上下句。

    上句:       下句:

    (2)、美术老师为同学们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绘制了成长树,让同学们记录一下自己三年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请你也写上两个吧!(每个不超5字)

    (3)、班委会想要征集每个人的照片,整理成美篇放在班级群相册里,请你给相册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要求能体现初中生活的特点,并在相册名称之后加以解说。

    名称:

    解说:

    (4)、全体毕业班老师委托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田汉的《毕业歌》。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歌词,你从这段歌词中读出了什么?

    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20、班级开展“小说人物我点赞”的活动,请从下列备选小说中选择一个人物,简要写出你点赞的理由。

    要求:至少列举一个典型情节。

    备选作品:《水浒传》《海底两万里》《西游记》

    我为点赞。他(她)

上一页 424 425 426 427 4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