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小鸟仅凭一小截树枝就能飞越太平洋。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那截树枝”,可能是温情、追求,也可能是习惯、责任……
你心底的“那截树枝”是什么呢?请你以“那截树枝”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戏剧或诗歌。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2、阅读下面《骆驼祥子》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她可动了心。听到这个,她马上看清楚了自己的将来——完了!什么全完了! 自己只好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了!她永远逃不出这个大杂院去!她想到爸爸会再娶上一个老婆,而决没想到会这么抖手一走。假若老头子真娶上个小老婆,虎妞会去争财产,说不定还许联络好了继母,而自己得点好处……主意有的是,只要老头子老开着车厂子。决没想到老头子会这么坚决,这么毒辣,把财产都变成现钱,偷偷的藏起去!原先跟他闹翻,她以为不过是一种手段,必会不久便言归于好,她晓得人和厂非有她不行;谁能想到老头子会撒手了车厂子呢?!
【片段二】
二强子在去年夏天把女儿小福子——十九岁——卖给了一个军人。卖了二百块钱。小福子走后,二强子颇阔气了一阵,把当都赎出来,还另外作了几件新衣,全家都穿得怪齐整的。二强嫂是全院里最矮最丑的妇人,嚵脑门,大腮帮,头上没有什么头发,牙老露在外边,脸上被雀斑占满,看着令人恶心。她也红着眼皮,一边哭着女儿,一边穿上新蓝大衫。二强子的脾气一向就暴,卖了女儿之后,常喝几盅酒;酒后眼泪在眼圈里,就特别的好找毛病。二强嫂虽然穿上新大衫,也吃口饱饭,可是乐不抵苦,挨揍的次数比以前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片段三】
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的往下落。 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1)、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中“决没想到老头子会这么坚决,这么毒辣”“偷偷的藏起去”,体现了虎妞低估了刘四爷为利益抛弃亲情的残忍。 B、片段二中二强子赎当、做新衣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C、片段三“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写出了祥子内心世界的崩塌。 D、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连取名都富含深意,“小福子”和“虎妞”亦暗藏巧思。(2)、虎妞、小福子作为小说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她们虽出身、性格均不相同,却有着相同的人物命运——死亡。请结合整本书内容和主旨,从情节关联、创作意图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点的理解。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刺史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③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十年后,循例被召至京师,因朝廷顽固势力的梗阻,柳宗元再度被贬为柳州刺史。这首诗是诗人初到柳州时写给一同被贬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的。②乱飐(zhǎn):吹动。③芙蓉:指荷花。④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临远,看到高楼与荒野相接,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B、诗歌颈联中,诗人仰观重岭密林、俯察江流曲折,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C、诗歌颔、颈两联由远及近写诗人目之所及,既涉动景,又涉静景,令人称叹。 D、“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再度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使全诗结构严谨,照应自然。(2)、班上两位同学对本诗的分析展开以下讨论,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小红:颔联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①“”②“”两个物象比喻朝廷恶势力。
小明:结合标题、注释及上文内容,我从尾联中读出了诗人③和④两种情感。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德舆传
权德舆,字载之,好属文,尤工铭诔① , 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
德舆性耿介,时有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资,事发流岭南。 宪宗悔其刑轻,密遣使追诛于道。德舆即上疏曰:“溪等罪当戮,既从流宥② , 宜守信命。今潜行诛罚,是谓无名,非所以示天下也。”
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③令为民所殴。德舆奏:“宜转东都仓粟入京督江淮漕运量太仓储粜余于民则物价平而藏粟出。”帝纳其言。
元和初拜相,宪宗尝问:“宰相为政,宽猛孰先?”对曰:“秦以苛暴亡,汉以宽仁兴,陛下择焉。”其论政务大体类此。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有删改)
【注】①铭诔:墓志铭,祭文。②流宥:指对于那些本应受到“五刑”的罪犯,通过流放的方式来宽恕他们的罪行。③至:通“致”,招致、导致。
(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尤工铭诔”的“工”为“擅长”之意,与“工于心计”的“工”含义相同。 B、“宜守信命”中的“宜”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中的“宜”意思一样,都为“应当”之意。 C、“趣”有“趣味”“意味”“奔赴”“催促”“快速”等义项,“吏趣常赋”中的“趣”应为“奔赴”之意。 D、“谥曰文”中的“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属美谥。(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转东都仓粟/入京督江淮漕运/量太仓储粜余于民/则物价平而藏粟出 B、宜转东都仓粟入京/督江淮漕运/量太仓储粜余于民/则物价平而藏粟出 C、宜转东都仓粟入京督/江淮漕运量太仓储/粜余于民则物价平/而藏粟出 D、宜转东都/仓粟入京督江淮/漕运量太仓储粜余/于民则物价平而藏粟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今潜行诛罚,是谓无名,非所以示天下也。
(4)、假如你是唐朝史官,需为权德舆撰写评语,请依据文本内容,概括其从政为官的三个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 -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绝品
谈歌
①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三十几岁,穿长袍,很斯文,人叫他常先生。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②常先生善饮,经常一个人到保定望湖楼来饮酒,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刘三爷是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闲来也做些收藏生意。三爷经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砍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
③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侃了一会儿,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三爷可否有意?”三爷笑道:“那边开价多少?”常先生道:“三千大洋。”“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
④常先生笑道:“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⑤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
⑥第二天,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面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⑦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抬头淡然一笑:“刘某眼拙,还望常先生指点。”常先生笑了笑,郑重说一句:“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三爷也庄重接下:“刘某记下了。”
⑧又一日,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⑨又过了些日子,妻子马氏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那行家认真看过,一阵无语之后,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所谓揭品,即一张画分两层揭开。这非是一般作假者能所为之。此画更为厉害的,是将一张画揭为两张,且不露一点痕迹。这张是下边的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均称,也算得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
⑩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⑪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⑫再一年,三爷店铺中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三爷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
⑬过了几年,战祸迭起。三爷的生意便不再好做。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这期间有一位叫山本的日本商人,几次登门拜访想高价购买三爷收藏的字画,但都被三爷拒绝了。
⑭这一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叫王六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大怒,让马氏取来卖字画的钱。三爷颤颤地下了床,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王的商人。
⑮王六听了三爷的来意,皱眉道:“已成交,怎好反悔?”三爷摇头,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王六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⑯王六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王六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⑰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王六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更是绝品。”
⑱三爷听得迷了,就问:“先生可能复原?”王六摇头叹息:“若复原,怕是要有高手才行。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特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⑲三爷点点头,又问一句:“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可有类似国宝可卖?”王六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国宝。”
⑳三爷微微笑了,赞叹一句:“好。”就让下人把那捆字画交与王商人:“这捆字画,我送与先生了。”
㉑“如何使得?使,使,使不得啊。”王六惊了脸,口吃起来。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又恐贼人惦记。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说完,转身走了。
㉒门外已经是漫天大雪。王六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
㉓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
㉔90年代,保定博物馆建成,最大的展厅里赫然摆放着一批国宝字画,其中一幅唐代古画尤为珍贵。展品介绍的文字中,捐赠人一处,清楚地署名为:常先生、刘三爷,王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⑥段画线句中“深黄”二字暗示此画年代已久,“托裱一新”说明刚刚装裱过,这为下文王六揭示谜底埋下伏笔。 B、第⑦段语气词“啊”主要表现了常先生对于出售这幅画的不舍。 C、文中马氏找人鉴定和变卖字画,展现了其精明务实,与刘三爷易轻信他人的形象形成对比。 D、王六归还刘三爷字画是因为同情刘三爷家道中落,贫病交加的不幸遭遇。 E、文章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无声胜有声”,借漫天大雪巧妙地烘托了刘三爷高大形象。(2)、小说以字画在博物馆展出结尾,这样的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绝品”的多重意蕴。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202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多地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相关行动方案,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
材料二:
2025年央视“春晚”,来自中国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跳起秧歌舞,惊艳全球。这家企业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头部企业。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参数(扭矩密度、响应速度)已超越国际水平。外媒专题报道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腾飞现状,称“科幻小说的场景”走入现实。
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的指向是人。在中国新一批的科技人才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深厚的科研背景和技术实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2023年中国与全球人形机器人关键数据对比
指标
中国
全球
市场规模增速
50%
25%~30%
单台成本
5万~50万元
10万~200万元
材料三: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从工业场景向生活服务领域快速渗透。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辅助手术和康复治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在教育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教学助手或陪伴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在家庭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承担家务、陪伴和看护等工作;在工业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则聚焦柔性制造,适配现有生产线完成人工难以替代的复杂操作,实现效率翻倍。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也会催生人形机器人在养老、商业服务等场景中的刚性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B、中国企业人形机器人技术已全面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C、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为25%~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D、人形机器人能承担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和老年人看护工作。(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旨在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B、外媒对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评价表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成为全球唯一的技术领导者。 C、目前人形机器人可以用于军事战斗,直接参与前线作战。 D、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已完全替代养老院的所有护工。(3)、春晚人形机器人秧歌舞视频在某平台引发外国网友广泛关注。以下是外国网友在视频下方与小语的对话,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帮助小语回答外国网友的提问。外国网友:哇!太震撼了!我特别好奇,为什么中国人形机器人能发展得这么迅速啊?
小语:很高兴你喜欢这个表演!中国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①②等。(至少回答出两点,每点字数不超过10个字)
-
7、为了解节日习俗中人们的参与程度,小语在活动期间开展了端午传统习俗调查,以下是她整理的一组调查数据。请根据表格数据提炼两条结论。
调查对象
调查项目
老年人
年轻人
城镇居民(50人)
乡村居民(50人)
城镇居民(50人)
乡村居民(50人)
喜欢自己包粽子
63.8%
85.5%
29.9%
41.7%
结论一:
结论二:
-
8、九年级拟邀请校长出席“浓情端午,家国天下”端午节文化活动周的开幕式,请你根据开幕式的具体安排写一份邀请函。要求:信息准确,字数不超过80个字。
“浓情端午,家国天下”端午节文化活动周开幕式
目的
走近传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
时间
5月26日上午9点
地点
学校体育馆三楼
主要环节
校长致辞、年级组长介绍活动周的主要活动等
邀请函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九年级端午节主题活动组委会
2025年5月21日
-
9、以下是端午节的宣传对联,请根据上联,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恰当短语组成下联。
上联:艾草摇风,万户祈福迎端午
下联:
【备选词语】龙舟、粽香、破浪、裹情、争渡、千帆、贺盛时
-
10、古诗文默写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如屈原一样满怀赤诚,心系国家。请你根据提示,写下他们的心声。
情感
诗句
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情和人生追求。
(1) ,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抒发誓死报国的豪情。
(2)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11、下面是对介绍词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千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乙】《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到端午,人们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令人仰望的丰碑,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精神,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包粽子、挂菖蒲、饮雄黄酒、贴午时符、缠五彩丝、龙舟竟渡……【丙】琳琅满目的习俗虽不尽相同,却都满载着人们驱邪避疫、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如今,我们过端午节,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习俗,此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与自信。【丁】因此端午节不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统节日。
A、【甲】处“传统节日”后应该增加“之一” B、【乙】处书名号使用不当,应改为单引号。 C、【丙】处用“琳琅满目”形容“习俗”不贴切,应修改为“丰富多彩”。 D、【丁】处应该调整为“因此端午节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2、以下是某同学为端午节撰写的介绍词,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甲】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千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乙】《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到端午,人们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令人仰望的丰碑,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精神,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包粽子、挂菖蒲、饮雄黄酒、贴午时符、缠五彩丝、龙舟竟渡……【丙】琳琅满目的习俗虽不尽相同,却都满载着人们驱邪避疫、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如今,我们过端午节,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习俗,此举章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与自信。【丁】因此端午节不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统节日。
A、“积淀”的“淀”读“diàn”,“以身作则”的“作”应写成“做”。 B、“哺育”的“哺”读“pǔ”,“鞠躬尽瘁”的“瘁”应写成“粹” C、“满载”的“载”读“zǎi”,“竟渡”的“竟”应该写成“竞”。 D、“祈福”的“祈”读“qí”,“章显”的“章”应写成“彰”。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已经经历了一个学期的七年级生活。这一路走来,新学校,新老师,新班级,新同学,新生活一定给你带来许多新的感受,这一路上遇到的好风景,好故事也值得你细细珍藏。七年级是你重要人生阶段的起点,承载着你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
请以“七年级,你好”为题,写一篇文章,选择合适的角度,回顾你自己这一路的行走,写下你的发现和感悟。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14、完成小题。
【甲】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燠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念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
【乙】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间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文中两个选段描述的故事情节。①(10字以内)
②(10字以内)
(2)、【乙】文情节出自《》(填写名著)中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 -
15、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完成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
③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⑤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⑥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⑦……
⑧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⑨……
⑩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⑪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⑫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⑬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⑭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2)、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4)、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它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如今,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新兴的通讯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附:传统书信样稿
【材料二】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书”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家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垂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不能丢,更要不断发扬不断创新传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从去年火爆的《见字如面》到今年最新的《信中国》《中国情书》,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观众们从这些节目中体味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书信的读者为特定对象,所以书信正文要有针对性,要礼貌、诚恳,对长辈要谦虚有礼,尽量使用书面语。 D、《信中国》等书信类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养料。(2)、传统书信一般由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构成。其中,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称呼后面要加 , 表示下面有话要说;祝福语一般分两行写,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正文之后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则一定要;写完信之后,在祝福语的下一行的后半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儿子”“您的学生”等,表明;写信日期则要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3)、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家书文化?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
17、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 ,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 ,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3)悲守穷庐 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
(2)、【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4)、【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时光流逝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综合运用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来设计】
学校将围绕“交友之道”的主题举行系列主题活动,已设计出“活动一”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二”。
活动一:举办“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二:
(2)【我来参与】
举办“交友之道”主题黑板报时,有一个版块是搜集古今文人墨客关于友谊的诗句,请你提供两句: , 。
(3)【我来讨论】
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讨论之中,请就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交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
20、根据提示,把下面的空缺补充完整。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 , ”表达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
(2)《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以“ , 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团聚的场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