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
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红树林湿地,虽然叫红树林,但却是一片翠绿。
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
(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
【材料二】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什么是城市湿地?》)》
【材料三】
从大庆市区向南,漫溯青草更青处,那是鱼的世界,是鸟的天堂。高铁不时飞驰而过,繁华都市近在咫尺。这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大庆龙凤湿地。几十年来,因着人们的觉醒和护佑,这里成为“油城”大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带。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050公顷。大庆市打造了“生态桥”龙凤湿地跨线桥,建设了芦苇抚育、湿地补水等项目,设专人负责野生动物养殖救助、周边环境及水面浮萍清理。
湿地美了,鸟儿来了。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迁徙鸟类达9批次45万余只。这里每年免费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湿地游”成为大庆旅游的必选项。
(摘编自《波光与时光里的“百湖之城”》)
【材料四】
大庆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湿地,在价值实现上发生转变。不断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湿地关,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
大庆市狠抓湿地文旅产业,成功举办了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出龙凤观鸟、鱼湖赏莲等知名湿地旅游品牌,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常聚于此,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摘编自《黑龙江大庆以“三种理念”推进湿地保护“三个转变”》)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湿地颜色不一定是绿色的,还可以是其他颜色的,我们能够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颜色。 B、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一些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C、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重要的部分。 D、大庆市狠抓湿地文旅产业,成功举办了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出多个知名湿地旅游品牌。(2)、材料三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3)、材料中,大庆市除了打造“生态桥”龙凤湿地跨线桥,建设芦苇抚育、湿地补水等项目,在湿地保护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明。 -
2、【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②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③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④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②出人:超出一般人。③众人:一般人。④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3)见往事耳 见:
(4)是故圣益圣 是故: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卿今者才略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B、但当涉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学于余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惑之不解 马之千里者(《马说》)(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古之圣人A其出人B也远矣C犹且D从师而问焉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师说》中的“说”就是这种文体。 B、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其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显示了两人的融洽关系,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乙文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甲乙两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中孙权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劝吕蒙学习,乙文中韩愈对李蟠“能行古道”给予赞扬。(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及鲁肃过寻阳。
(2)作《师说》以贻之。
-
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
4、在下列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神舟”“天宫”“北斗”“玉兔”“嫦娥”“天问”……这些名字,熔铸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假如有机会为中国未来的航天器命名,你会拟写一个怎样的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呢?
1.请写出该名字并简要阐明理由,不超过5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材料二:
龙舟竞渡,劈波斩浪。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鼓声、水声、呐喊声,汇成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乐,诠释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市将在黎明湖举办赛龙舟活动,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
5、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弧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①。虹的宽度色彩与雨滴的大小有关。雨滴愈大,虹带愈窄,②;雨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
-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
(2)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3) , 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4)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
(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 ”描绘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的“洞庭春晴图”。
(6)“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谢庄在《月赋》中写道“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等。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中庸》《孟子》《礼记》合称为“四书”。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科普巨著,他根据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生动地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
-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纶巾(guān) 羁绊(jì) 矗立(zhù) 咄咄逼人(duō) B、屏息(bǐng) 禁锢(gù) 悄然(qiāo) 振聋发聩(kuì) C、天堑(qiàn) 蓦然(mù) 攒动(cuán) 箪食壶浆(dān) D、遒劲(qiú) 菜畦(qí) 栈桥(zhàn) 矫揉造作(jiǎo)
-
9、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yùn)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huì)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10、微写作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藏着信仰的力量,那些闪光的人物引领着我们前行。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形象阐述其带给你的积极影响。(不少于150字)
名著推荐:《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红岩》 《平凡的世界》
-
11、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阅读名著时所用的方法,请根据“阅读方法小贴士”,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简要介绍你阅读该名著时所用的方法。
阅读方法小贴士
精读与跳读、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摘抄与做笔记、对比阅读、专题探究……
名著推荐:《朝花夕拾》 《昆虫记》 《经典常谈》 《名人传》
-
12、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诸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等,但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②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中,他用通俗朴素的叙述笔调,平实亲切的北京口语,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③
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创作前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④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的战士,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⑤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庄征君、严贡生、周进等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
13、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2)、“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
14、阅读下面语段,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左传》有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了却君王天下事,①”表达坚定的报国之志;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②”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③ ,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不惜年迈,忠君爱国之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④ , ⑤”表达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⑥ , 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榆钱飘
梦野
①故乡的那棵老榆树,不论怎样老,我总叫它小榆树。这样叫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②小榆树个子不高,但我更小过它,小多少,不好来形容,它像一个大哥哥。春风拍着它的头,我总是痴望着。
③望着,望着,小榆树赤身的枝条,绽放着青色的笑容,酱紫色的小骨朵,一串一串的,一串比一串俏艳。那是什么?那是榆钱。我童年的美味,就从爬树中获得了。
④榆钱一圈圈膨胀着,一串和另一串,有着相同的表情,但有着不同的姿容,和我们这群孩子是那样的相似。看不到枝条,看不到空隙,好似春风钻不过去时,那就是满树的榆钱了。
⑤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冒高了一些,也变胖了许多。感觉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快要支撑不住了。
⑥每年春天,我是巴望着小榆树变“胖”的。它胖得很体面,那形象、那表情、那味道,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诱人。
⑦第一个爬上树的人,绝不是我。小伙伴们,有的是力气,如果不早行动,和他们相随,我是挤不到树干旁边的。他们上去了,在嬉笑中“哦啊”着,腮帮子鼓鼓的。在我仰望的眼神里,“呼”的一声,一小枝榆钱就飘来了。
⑧我突然感到了小榆树的疼痛,不由得叫了起来。
⑨“不要折了,不要折枝子了。”
⑩“没事,没事。”
⑪他们还在听着我怎么回应时,我已爬上了树。不在高处,但总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也包裹在榆钱中,包着,包着,我也是榆钱了。
⑫回去的路上,我也鼓起了肚子,在肚子上鼓起的,是小帆布袋,在小帆布袋上鼓起的,是我握着榆钱的小手。
⑬手松开了,我就见到了母亲。
⑭“明天,妈给你做了吃。”
⑮“吃什么?”
⑯“榆钱窝窝。”
⑰我激奋地跳了起来。
⑱“妈,我不念书了,咱们一起种地吧。”
⑲“不用你种,你不要操这个心。”
⑳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
㉑榆树,像个旅行者,俨然喜欢把脚落在少雨的陕北大地上。在我的故乡,它犹如布阵,遍及高坡、沟壑,守卫着乡亲。
㉒那么多榆树,不论在哪里,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要爬的,直到把春天爬走。光阴在夜里逃走,不论我在哪里,我的嘴边还是老家的榆钱,还是那粗粗的、甜甜的、黏黏的感觉。
㉓“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每年春天,榆树“胖”了的时候,我就会回到村子,看看这个胖子,瞧瞧那个胖子,嗅着那个甜腻的味道。小伙伴们一个个围拢过来,顿时,我觉得我就是一棵榆树了。
㉔小村每年都在变化着,乡亲每年都在变化着。我住过的石窑院顶土墙上面的那棵小榆树,奇迹般的,也弯下腰来了,而且是向着路的那一边,守候着路人。
㉕在我有点上火、不想吃饭、睡得不怎么好时,我更多地想到了榆钱,它是一个医者,一直在我的心头。可我不能再爬树了,有点像那棵小榆树的我,只能在每年的春天里,站在路边,望那榆钱飘飘……
㉖那里正好有个转弯,还陡陡的。陡陡的,有我怀乡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分析文章标题“又见榆钱飘”的妙处。(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冒高了一些,也变胖了许多。(词语运用或修辞手法角度)
(2)母亲似乎有点不情愿了,榆钱在水里泡着,水在盆里晃荡着,她擦干了手,摸了一下我的头:“你好好念书就是了。”(人物描写角度)
(3)、作者在第㉕段写道“站在路边,望那榆钱飘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补写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4)、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出“我”是一棵榆树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
1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涵养浩然之气。读书需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④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这样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读书应由“厚”而“薄” , 再由“薄”而“厚” , 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⑤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必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有所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的话题是“读书的门道”。 B、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C、本文作者认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D、本文语言准确,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以下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选择并阐述理由。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
17、某校正在开展“诗意山水·大美巴中”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极目巴中山水,总会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震撼。用它最独特的手法装点了大巴山这块神奇的土地。
川东北边缘在隆起褶皱挤压成山过程中,发展了形态不一的深幽峡谷。其中,临江丽峡匠心独运 , 林壑尤美。临江丽峡位于通江县西北部,连接诺水洞天和空山天盆两大景区,长约10公里左右。
临江丽峡峡深谷幽,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傲然耸峙 , 如同刀削斧切一般。从高处俯瞰,两岸古树繁茂,cāng( )翠如盖。临江丽峡隐藏其间,隐约可见。(A)
幽峡曲径,sù( )水而上,既有清波倒影,澄澈缥碧,也有激流素湍 , 清冽晶莹。白练当空,猝然撕开峡谷的幽暗,气势恢宏 , 声响雄浑。峡谷内有气势páng( )礴的“珍珠瀑”,跌宕生姿的“青莲瀑”,还有活泼俏皮的“鱼跳瀑”。它们或引吭高歌 , 或浅吟低唱,妙不可言。
峡谷内怪石lín( )峋,有的如攀枝嬉戏的猴群;有的像亦步亦趋的大象;有的如龙似蛇,蜿蜒盘旋。岩石上密布色彩斑斓的苔藓,瀑布穿过青苔,倾泻而下,美不胜收。
临江丽峡幽深静美,遗世独立。时至今日,只要少数探险者才撩开过它的面纱,睹过其美丽容颜。胜景在前,大美有形。自信有这方山水的托举,巴中曼妙的身姿会舞动得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耸峙(shì) (沧)翠 (朔)水 素湍(tuǎn) B、耸峙(zhì) (苍)翠 (溯)水 素湍(tuān) C、晶莹(yíng) (滂)礴 (嶙)峋 斑斓(lán) D、晶莹(yín) (磅)礴 (粼)峋 斑斓(nán)(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心独运 B、气势恢宏 C、引吭高歌 D、美不胜收(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它最独特的手法装点了大巴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成分残缺,在“用”字前添加“大自然”) B、川东北边缘在隆起褶皱挤压成山过程中,发展了形态不一的深幽峡谷。(搭配不当,将“发展”改为“形成”) C、临江丽峡位于通江县西北部,连接诺水洞天和空山天盆两大景区,长约10公里左右。(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D、时至今日,只要少数探险者才撩开过它的面纱,睹过其美丽容颜。(关联词不当,将“才”改为“就”)(4)、下列填入(A)处的语句(不考虑句末标点),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潭形状不一,有的弯如新月,有的圆似葫芦,很是奇异
②穿行在临江丽峡中,举目四望,秀山奇潭,天下独绝
③但无论是何种颜色,潭中总是蔓草飘拂,游鱼小虾荡漾其间,乐趣无穷
④潭中溪水也颜色不一,变幻无穷,绚丽迷人
⑤一片片潭水,绚烂多姿地铺展在眼前,流连其间,让人仿佛忘记了时间
A、②①⑤③④ B、②①④③⑤ C、⑤②①④③ D、⑤①④②③(5)、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探讨了语法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练当空,猝然撕开峡谷的幽暗”中“猝然”“撕开”“幽暗”分别是副词、动词、形容词。 B、“傲然耸峙”“声响雄浑”“如龙似蛇”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既有清波倒影,澄澈缥碧,也有激流素湍,清冽晶莹。”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D、“巴中曼妙的身姿会舞动得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中“更加欢畅飘逸,神采飞扬”作宾语。(6)、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 B、新闻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C、“飞来峰上千寻塔”之“寻”是古代长度单位,“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石”是古代容量单位,“是日更定矣”之“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D、史书有不同体例,《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战国策》属于国别体。(7)、探究活动后,同学们参观了书画展,下列书法作品按书体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8)、“诗意山水·大美巴中”,临江丽峡别具一格却鲜为人知,请你为其写一则宣传标语。 -
18、材料作文
材料一: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建筑工匠。据传说,有一次鲁班的腿被草割破了。他蹲下身来留心观察,发现是小草锋利的齿状边缘割伤了他。鲁班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匠重要的工具——锯。
材料二:数学家吴文俊从事机械定理证明时提出的“吴方法”,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老师在关键时期帮他解决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了数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在研究时的全神贯注,尽心竭力。他把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数学研究上,为机械化几何定理自动证明领域带来光明。
上述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有益的启示:留心就会有收获;做事要专注;成功需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19、命题作文
“心动”一词可以这样理解:内心有所触动,产生做某事的欲望。“行动”一词可以这样理解: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景、善行、真情、美德,让我们内心产生触动,进而让我们产生做某事的欲望。心动不去行动,美好则会止步于心中;心动就去行动,才能带来更多的精彩。心动了应该怎样行动?行动又会带来怎样的收获和启示?新时代召唤我们为个人成长、他人幸福、家乡繁荣、祖国强盛而行动起来。
请以“心动就要行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20、阅读《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完成下面小题。
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
①(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鼓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因此,我们只有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②长志气才可成伟业。何谓志气?志气就是“志向坚定之气”,是一定要成功的气概!因而,“长志气”就是要先树立崇高的志向,然后进一步坚定这个志向,并始终为之奋斗。周恩来学生时代即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他矢志不渝,为此奋斗一生,成就伟业。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都是心怀必胜的决心和勇气,“长志气”,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代代抱有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青年,把热血融入祖国的山河,展示了磅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学思践悟中坚定志气,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
③硬骨气才可成伟业。建党百年,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李大钊25岁就开始了革命生涯。被军阀逮捕后,他慷慨就义。虽然他牺牲了,但他刚毅不屈的革命意志鼓舞着一代代有志青年一往无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骨气如钢。“宁洒热血,不失寸土!”(2)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在艰险中实现人生理想。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④蓄底气才可成伟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源于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当代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蓄底气,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勇于担当作为。我们要蓄积无比深厚的底气,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成就伟业。
⑤我们只有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别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1) (2)
(3)、本文第④段说“蓄底气才可成伟业”,“底气”源于哪里?(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长志气”的。【链接材料】
习近平在五六岁的时候,跟母亲去买有关岳飞的小人书,“精忠报国”四个字他一直记着,并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15岁时,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农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20岁时,他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村民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30岁时,他主政一方,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走访,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可以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锚定方向。
【注】链接材料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2023年12月第6次印刷)九年级下册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