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培优卷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5 类型:单元试卷
一、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家乡的美,班级开展“‘冀’情山水,大美河北”研究性学习活动。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
料
夹
资料一: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来到向往已久的美丽的衡水湖。一下车我便看见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有许多鸟儿正飞向天空。妈妈告诉我□以前的衡水湖环境很差,没有几只鸟,而现在随着衡水湖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鸟儿们在这里得到了繁殖,前面那只鸭子是国际公认的(bīn lín)灭绝的青头潜鸭,旁边是绿翅鸭、花脸鸭、灰雁、白鹤……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我发现小路两旁是各具情态的或笔直或(páng yì xié chū)的树木,给人一种灵动自然的美。我们来到一座亭子旁边小憩,我发现这里有一片密匝匝的苔花,它们是那样渺小,那样卑微,但当它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却像一朵朵大大的花束,点缀着这个美丽的亭子。中午 , 我们吃了养殖衡水湖里的鱼虾 , 味道鲜腴 , 非常可口。不知不觉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行程,但我仍然兴味十足,期待着下次再来。
资料二:
野三坡景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清流 甲 (婉转/曲折)、田园如画的拒马河和刚劲挺拔、浓荫蔽日的白草畔,还是浓墨重彩、飞瀑飘舞的龙门天关,都让游人叹为观止。而百里峡景区更是野三坡的奇观。步入景区,顷刻之间,你就会被它的“雄”“险”“奇”“幽” 乙 (佩服/折服)。雄者 , 宛如直上苍穹 , 气势磅礴 , 阳刚之气摄人心魄;险者 , 悬崖峭壁犹如斧劈刀削 , 峻极险极;奇者 , 怪石嶙峋 , 造型奇特 , 千姿百态;幽者 , 峰回路转 , 深邃曲折 , 风光殊胜。这里不仅是大自然为人们创造的一幅神奇的百里画卷,还是学者游人解读历史、走进科学的天然课堂。
(1)、根据“资料夹”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bīn lín)
②(páng yì xié chū)
(2)、“资料一”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密匝匝(zā) 鲜腴(yù) B、密匝匝(zá) 鲜腴(yú) C、密匝匝(zā) 鲜腴(yú) D、密匝匝(zá) 鲜腴(yù)(3)、从“资料二”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反复 B、排比 C、拟人 D、对偶(5)、请在“资料一”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6)、“资料一”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 下面是小冀同学辑录的“白洋淀”相关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①一百四十多个淀泊星罗棋布,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绿野之中。②白洋淀,烟波浩渺,水天一色。③芦苇荡一望无际,随风摇曳,仿佛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蔚为壮观。④泛舟湖上,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河道之间,感受微风拂面,聆听鸟语蛙鸣,仿佛置身于水墨丹青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二、古诗文阅读
-
3. 小语学习了古诗文,准备归类积累,于是借助互联网查找了诗以抒怀的句子,但不够完善,请你根据本学期所学帮她填空。
诗以抒怀。杜甫《春望》“① , 家书抵万金”:战乱中对家人安危的牵挂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②”:陶醉自然的怡然之情。欧阳修《采桑子》“③ , 绿水逶迤”:辞官退休的惬意安适。杜牧《赤壁》“④ , 铜雀春深锁二乔”: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李贺《雁门太守行》“⑤ , 提携玉龙为君死”:舍身报国的伟大志向。李清照《渔家傲》“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不为苦难所磨灭的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4. 赏家国诗篇【甲】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塞下曲
李 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② , 鼓声陇底③闻。
横行负④勇气,一战净妖氛⑤。
注:①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②合:满。③陇底:山坡下。④负:凭借。⑤妖氛:敌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卷”字写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B、乙诗“按剑起”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 C、乙诗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得到赏赐。(2)、甲诗和乙诗中都写到相同的意象“鼓声”,请分析二者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王安石曾对甲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你解答他的疑惑。(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孟子,名 , 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曾益其所不能:
征于色:
王何患焉:
智寡才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7)、小冀同学所辑录的古诗文涉及家国情怀的内容,请你列举出古代具有家国情怀的名人事例。三、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流畅的线条、精致的造型、多彩的纹样……这个春天,汉服成了引领时尚的“顶流”。
汉服又有“华服”之称,是承载了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东方美学意境的服装样式,作为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传承至今。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破圈式”传播,汉服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扮,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与诗词、典籍等传播形式不同的是,汉服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更容易在消费、文旅等高频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实现浸润式传播。
伴随着汉服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认同,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汉服经济已延伸到动漫、游戏、美妆、文博、旅游等相关产业,让这一传统文化在与潮流时尚的碰撞中,寻找到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路径。
材料二:
汉服的魅力不仅在于第一眼看上去“很美”,更在于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礼仪规范。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象征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将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在腰部将上下分开,在对立统一中彰显了一种有序和谐;汉服上的云纹、龙纹、凤纹等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祥瑞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很多身着汉服、徜徉于西安各大景区的年轻人表示,在跟别人的互动中,学会了天揖礼、时揖礼、万福礼等中华传统礼仪。他们还说,穿上汉服,会产生沉浸在历史文化氛围中的感觉,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站立、走路的姿势以及说话的方式,以让自己仪态更加端庄,因为“那样才对得起身上的衣裳”。
材料三:
①“汉服文化热”的持续升温与新媒介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科技发展形成多样的传播媒介,为汉服文化开辟出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②人们可以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微信、微博、贴吧、汉服荟等社交平台,交流汉服文化、分享汉服风采、共议汉服前景等,传播汉服文化。③人们还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凭借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娱乐性强等优势,为汉服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④因此,汉服文化在短视频平台所构筑的空间中实现了广泛传播。
材料四:
作为与互联网相伴而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对科技产品的谙熟以及广阔的信息渠道,让他们能够保持更为开放的头脑,进行更具创意性的思考,勇于追求和尝试各种新生事物。“汉服”“古风”等掀起的时尚潮流,是他们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性表达,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材料二都介绍了关于汉服的一些知识,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材料一中的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诗词、典籍等的传播形式。 C、材料二中穿着汉服的体验是对材料一提及的“浸润式传播”的生动注释。 D、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2)、阅读材料一,简要回答“汉服热”这一现象有哪些特点。(3)、同学们在划分材料三的层次时,有下列两种划分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准确?请说明理由。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4)、“汉服热”持续升温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回答。6.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鸡
亦人
李光彪
①“五月端午,鸡拱土。”这是家乡的谚语,也是故土发出的“鸡令”在召唤我。不,确切地说,是长眠于泥土之下的母亲在呼唤我回老家,兑现我和鸡的契约。
②鸡和菌子,都是野生菌,是雨水和泥土相亲相爱的孩子,只是故乡人认为鸡比较高贵,习惯把野生菌分为两类,分别叫作“鸡”和“菌子”。鸡与田地庄稼为邻,菌子喜在山间树木草丛而居,鸡有“鸡窝”,菌子有“菌子塘”,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家园。它们都是我们那方水土上雨季的报幕员,“山珍”的扮演者。
③节令和雨水是鸡出世的“晴雨表”。故乡每个人心中的内存,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人和鸡的契约都藏在每一个人记忆的密码里。每年雨季到来,大地胎盘里孕育了一年的鸡,在雨水的哺乳下,在雷鸣的千呼万唤中,一个个举着小箭头,不断戳破大地的胎衣,如雨后春笋般前呼后拥冒出来,不断向上伸长脖子,撑开一把把小伞。灰色的、白色的、黄色的 , 挤挤挨挨 , 家族式、集群式 , 站立在田埂地角的草丛中 , 宛若一群群要去参加泼水节的少女 , 这里一窝 , 那里一簇 , 闪亮登场。
④鸡是故乡不需要耕耘的庄稼,找鸡和上山采摘野花、野菜、野果一样,谁先找到,就是谁的。故乡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前后出土的鸡,叫作“火把鸡”,这种鸡一般都是十几朵、几十朵,白花花一片。有一种鸡,菇帽似麦子颜色,也是成片地出,瘦瘦的,高脚秆,就叫作“麦秆鸡”。这两种鸡一般都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或山坡地、二荒地里。还有一种鸡,霜降节令才姗姗来迟,差不多都是独鸡,叫作“土黄鸡”。最不招人喜欢的是山鸡,每年中秋节前后,从松树周围的腐叶下冒出来,根茎粗、帽圆,像灰色的松果,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没有其他鸡香甜好吃,肠胃生锈的贫穷岁月,我们上山找菌子,都嫌弃它,甚至是一脚飞腿当松球踢了。
⑤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开闭塞的山门,渐渐地我们才弄清山鸡的真实身份就是松茸,跟鸡不是一个家族。山鸡摇身变成松茸,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和欧美很多国家,传说是可以防核辐射、防癌,成了鸡的“太上皇”。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像吃生鱼片一样吃山鸡,用炭火烤肉串一样烤山鸡吃,或是用山鸡炖鸡肉、炖猪排骨,或是用山鸡切片炒肉。不论哪一种吃法,都是城里人时尚的美味佳肴。如今的山鸡,还真的成了三七、人参、虫草之类的中草药,很多人用山鸡泡酒,这可算是楚雄人的专利。
⑥找到鸡,拔鸡也有诀窍,必须用木棍撬,手配合轻轻地拔,不能用铁钎撬,更不能用锄头挖,挖深了,破坏了鸡的菌窝、菌丝和菌种,来年就不会再出鸡了。所以,有经验的人,拔完鸡,还要把泥土复原,用渣渣草草松毛树叶掩盖,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鸡窝。找鸡,人比不过羊,羊漫山遍野跑,见到鸡就当草吃了,等放羊人赶到,鸡早已被先遣部队的羊蚕食。羊是鸡的食客,坟堆上冒出的鸡,很多人认为那是死者的化身,都不敢要,而在羊的眼里,不论哪里的鸡,都是可口的草木,吧嗒吧嗒就当美食吃了。
⑦找鸡要眼尖心细,有的鸡开屏,就像人的手指不规则地张开,我们把它叫作“鸡指手”,顺着鸡指手的方向慢慢寻找,不远处就有可能发现其他鸡。如果没有,记住鸡指手的方向,明后天接着返回去找,也会多多少少找到几朵鸡。鸡好像通人性 , 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 , 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 , 东张西望等你。
⑧故乡的人也经常用鸡比喻人,有的人家几个孩子读书都有出息,村里人就会说他家出了一窝鸡;有的人性格倔强,跟人合不来,就会被村里人说成与众不同的“翻毛鸡”;小孩子品学兼优,村里人就会把他说成“鸡骨朵”;穷人家的孩子奋发努力,成绩优秀,村里人会说“鸡拱土”了;如果小孩子中途辍学,不能顺利成长,村里人就说这朵“拳黄鸡”可惜了;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孩子最成器,村里人就说他是某家的“独鸡”。鸡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 , 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 , 祖祖辈辈 , 人若鸡 , 鸡似人 , 生生不息。
(选自《长城》2024年第5期,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鸡亦人》这一标题的理解。
(2)、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道:“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 他跳下去把鸡
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个笑话写出了鸡
的什么特点?简要分析与本文的哪段内容对应。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家乡谚语“五月端午,鸡拱土”,点明了鸡
生长的时间,营造浓浓的乡土氛围,引出对故乡鸡
的回忆。 B、文中将鸡
和菌子对比,突出鸡
的高贵,介绍鸡
种类,体现作者对鸡
的喜爱。 C、寻找鸡
的过程穿插了羊吃鸡
的情节,可见羊是鸡
生长的破坏者,表现了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 D、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季时节鸡
的密集繁多。
(4)、结合语境,选取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①鸡
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②鸡
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
, 鸡
似人,生生不息。
四、整本书阅读
-
7. 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段落,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男室也在提人!”有谁轻声报告着,声音里蕴藏着痛苦与激动。
A放下梳子,叫孙明霞替她从枕头下面取出被捕时穿的那件旗袍。
“要换衣裳?不冷吗?”
孙明霞茫然地问,担心A脱下棉衣会受凉。
“不要紧。”
A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明霞,帮我扯扯衣服。”
【乙】此时已经过了凌晨两点,我已疲惫不堪,但在B沉思的面孔上,我却看不出一丝疲倦。在吴亮平翻译、我做记录的时候,他时而在两个小房间之间踱步,时而坐下,时而躺下,时而靠着桌子读一沓报告。他的妻子也没有睡。突然,他们两人都弯下身子,看着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逐渐衰弱死去,高兴得叫出声来,这个小东西确实很可爱,翅膀是淡苹果绿的,翅膀边缘有一道橘黄色与玫瑰色相间的“彩虹”。B打开一本书,将这片薄纱般的彩色羽翼夹在里面。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真的在认真思考战争?
(1)、甲选段中的A是 , 乙选段中的B是。(均填人称)(2)、从节选的文段中可以看出,A、B两个革命者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都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3)、红色革命必将胜利。你认为革命的胜利除甲、乙两文中革命者表现的革命精神外,还需要什么精神?请再简述其中一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革命者的事例。五、写作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图是《小林漫画·落日归山海》中的一幅漫画。那个坐在书桌前,盯着试卷,守着闹钟,抓耳挠腮的少年,是否让你产生了共鸣?根据这幅漫画,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