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是1949-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曲线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与国家”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3、1981年,里根开始担任美国总统,开始一系列改革: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由此可知,里根改革(     )
    A、延续凯恩斯主义 B、受到苏联影响 C、践行新自由主义 D、旨在抑制通胀
  • 4、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宣布农奴取得人身自由,且可以赎买一份份地。农民获得份地时,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这一改革对当时的俄国(     )
    A、恢复了农奴的完全自由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政治的发展
  • 5、大学最早建立于11、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3世纪,大学课程内容渐趋定型,如文学课程规定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神学课程为《圣经》和彼得伦巴德的《意见集》。此外,对法学、医学课程也有规定。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兴起的大学(     )
    A、打破了宗教的垄断地位 B、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C、获得的自治权极其有限 D、有利于实现思想解放
  • 6、大量史料证实,南部埃及经历了两个干旱周期,第一次出现在20000年前左右至公元前7000年,第二次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次干旱使人们集中到尼罗河谷地,而第二次干旱使整个东北非洲只限于尼罗河谷和少数绿洲才适合人类生存。这反映了在古埃及(     )
    A、环境变迁关系社会兴衰 B、尼罗河推动文明进入巅峰 C、农业生产活动经常中断 D、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
  • 7、如图是我国《对外援助数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对外援助不断增长 B、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援助数额开始减少 C、对外援助状况与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 D、亚非拉国家是我国对外援助主要国家
  • 8、1964年8月,某次会议做出决定:“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B、国民经济结构得以根本改变 C、落实中共中央的八字方针 D、人民踊跃建设“四个现代化”
  • 9、1918年,由于孙中山护法所依恃的西南军阀背弃,第一次护法战争半途而废,前功尽弃。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也因为孙中山培植的粤军陈炯明部后来叛乱革命而失败。这两次失败(     )
    A、推动孙中山转变革命策略 B、表明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C、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退让 D、标志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 10、1861年,清政府不但授予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还给予他“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清政府此举的主要动机是(     )
    A、实现东南肃清之局 B、保障政府财赋来源 C、应对列强便宜行事 D、武装训练新式军队
  • 11、明代农村不定期集市较多,“居民随处随时相互贸易”或“以秋夏登禾日贸易,任民便也”。至清代,农村集市一般多有期,出现一旬一市、二市、三市、四市、五市等形式,且邻近集期多半错开。这些集市具有附近居民“以有易无”、集散土产品、调剂劳动力和资金余亏等功能。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农村商品生产程度提高 B、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C、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D、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12、下表出自6342-1号西夏文草书户籍账残卷,其中每一户首先记户主姓名,然后记人数、与户主的关系和姓名。其中凡姓氏后带有“氏”字者皆为已婚女性。这一史料主要可以印证(     )

    第6户

    一户千叔讹吉二口

    男一

    大一讹吉

    女一

    大一妻子焦氏兄导盛

    第9户

    一户嵬移雨鸟五口

    男二

    大一雨鸟

    小一子正月有

    女三

    大一妻子罗氏有有

    小二女白面黑金□

    第27户

    一户千玉吉祥有四口

    男一

    大一吉功[祥]有

    女三

    大三妻子瞿氏五月金

    妻子梁氏福事

    女铁乐

    A、宋夏矛盾逐渐消除 B、户籍制度不断改善 C、民族融合有所发展 D、人口数量遭到破坏
  • 13、南朝时,君主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要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这一举措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门阀士族的渐衰 C、选官制度的嬗变 D、刺史权力的异化
  • 14、西汉初年,全国共有60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占据35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110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     )
    A、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 B、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 C、加强了行政运作的合理性 D、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材料二   13世纪时,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

    ——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阐释其影响。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东西方学校教材建设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 16、《日内瓦公约》把“受到攻击”和“从事政治反抗运动”均列入难民范畴,该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非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应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都柏林公约》规定欧洲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庇护政策,给予难民等同于公民地位的地区内自由迁徙的法律待遇。这些公约(     )
    A、为缓解难民问题创造了条件 B、反映了难民救助机制开始建立 C、表明欧洲主导难民救助活动 D、体现出区域人道主义危机频发
  • 17、阿拉伯人认为,当“商人公平诚实交易时,他不仅从经济上获利,而且也实现了道德上的善”。先知穆罕默德曾这样评价商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这说明(     )
    A、阿拉伯以商业为经济支柱 B、伊斯兰教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阿拉伯商人普遍讲求诚信 D、阿拉伯文化中蕴含重商倾向
  • 18、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奏议日本订约问题,认为不可“一视同仁”地给予日本单方面条约权利,即不可让其“一体均沾”给予各国的“恩渥利益”。曾国藩的主张(     )
    A、促进了近代平等外交形成 B、有助于中国近代外交发展 C、加快了新疆边疆危机解决 D、推动了洋务运动迅速发展
  • 19、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 20、自19世纪初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国际组织虽然相继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是在二战后。据统计,截止1989年,各类国际组织共有24131个,比1951年增加了24倍多,这些组织的出现(       )
    A、冲击了联合国权威地位 B、促成多极化格局的实现 C、利于完善国际协调机制 D、旨在服务美苏冷战对峙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