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孙中山指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上述材料体现出(   )
    A、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B、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C、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本思想 D、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包容性
  • 2、 下图为1907年的漫画,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

    A、支持维新变法 B、倡导民族团结 C、警告西方列强 D、宣传民主革命
  • 3、 康乾时期,浙江嘉兴府濮院镇“万家烟火,民多织作绸绢为生,为都省商贾往来之会”。镇中有桑叶市场供桑农交易,有丝行专事收购四乡蚕农生丝,有绸行向当地机户收购绸绢。由此可知当时清朝(   )
    A、加强了对江南工商业的管理 B、外地商帮控制江南市镇贸易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 D、市镇繁荣强化城乡经济联系
  • 4、 明朝一度厉行海禁,按照旧例,撒马尔罕入贡由甘肃验送。弘治二年(1489),撒马尔罕派遣使者从海道至广东,人贡狮子、鹦鹉等物,朝廷以其贡道不正,遣官阻回。明朝拒贡之举旨在(   )
    A、强化边疆管理 B、减少朝贡频次 C、复兴丝路贸易 D、调整海禁政策
  • 5、 从下表所载金世宗时交聘史事可知(   )

    时间

    南宋

    西夏

    大定二十年

    (1180)

    遣贺宋生日使

    遣贺夏生日使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金世宗生辰)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大定二十九年

    (1189)

    遣使至宋报哀

    遣使至宋贺即位

    遣使至金吊祭

    遣使至金贺登位

    遣使至金入奠

    遣使至金贺登位

    A、金夏两国全面接受中原礼仪 B、三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 D、南北对峙局面已经得到缓和
  • 6、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
    A、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 C、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
  • 7、 张骞凿空西域,更多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
    A、南瓜酥 B、玉米羹 C、芝麻饼 D、烤红薯
  • 8、 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较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同表明(   )
    A、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比重

    ——摘编自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材料二  1870-1900年,德国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

    ——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

    (1)、分别指出材料一所示英国、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比重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原因。
    (2)、材料二认为,1870-1900年德国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请回答是否赞同该观点,并阐述理由。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边疆治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边疆治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形成的政策、制度,可为当今的边疆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林文勋《开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

    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区域的边疆治理,拟定一个论题,选取三个关键词,需涵盖时间或空间、历史事件、政策或制度,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列出所选的关键词;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作品介绍

    作品选录

     

    清末出现了许多采用民间文艺形式,但内容上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如陈天华的《箬世钟》和《猛回头》。其中,《猛回头》采用弹词的表现形式,“唤醒国人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很受群众欢迎

    ——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等

    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猛回头》

     

     

    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

    ——摘编自《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等

    边区边区地呀地方好,劳动英雄真呀真不少。年时个开了一个群英会,尔刻咱边区的生产更呀提高。……人人都能把劳动英雄来做呀嘿,今年的生产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呀加工

    ——《兄妹开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猛回头》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抗日根据地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根据材料二,对其“新”加以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民间文艺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作用。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3世纪的阿拉伯文献中,硝(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称作“巴睿得”,因来自中国,故又名“中国雷”。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桓伯地区。大约14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

    ——摘编自武斌《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等

    材料二          最晚到17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中国天鹅域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关洲的广大市场。

    ——摘编自沈定平《“伟大相遇”与“对等较量”》等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国火药传播到欧洲和欧洲天鹅绒传播到中国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天鹅绒后来居上并远销海外的原因。
  • 13、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开启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进程,陆续对国有企业和消费品,基础设施与通信行业,养老金、健康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这些改革(   )
    A、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B、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C、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削弱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控制
  • 14、1928年,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后来,约有12个这样的工厂设计工作在底特律完成了,其余的工厂设计则准备在莫斯科的一个拥有1500名设计和制图员的特殊办公室去完成。”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意在(   )
    A、引入外国资本发展私营企业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C、寻求美国援助以渡过危机 D、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 15、某启蒙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是为了摆脱那些不容置疑的传统权威的束缚,但在某些情况下须绝对服从。比如,一个正在服役的军官在接到长官指令时质疑其正当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该思想家强调的是(   )
    A、权力制衡 B、主权在民 C、理性判断 D、社会平等
  • 16、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述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
  • 17、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干该文明的是(   )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 18、研究某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可提取的关键词有“世界多极化”“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友好”“多边外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旨是(   )
    A、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B、反对箭权主义 C、打破美国和苏联两极对峙的国际秩序 D、倡导“不结盟”
  • 19、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从重视启蒙和教育、个性和自我,走向重视娱乐和盈利。1988年,全国上映的娱乐片达80余部,占故事片总量的60%以上。这反映了(   )
    A、西方电影的大量引进对国产片造成冲击 B、其他娱乐方式的缺失助推电影消费热潮 C、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 D、电影创作和发行体制实现充分市场化
  • 20、1952年下半年起,国家大范围地统一调配干部。1952--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从农村和机关抽调3000多名县级以上下部、3000多名技术骨工和700多名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下部,分配到工业和其他建设部门。这一措施(   )
    A、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促进了十部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地位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