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将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该法典( )A、完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意图规范各阶层的义务 C、一定程度上保护妇女权益 D、重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
2、有学者这样描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种姓集团都居住在自己的种姓区内……各种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庙宇。各种姓之间职业世袭,不通婚,不共食。从历史长时段看,种姓制度的影响是( )A、职业世袭,经济组织焕发新活力 B、贫富悬殊,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C、种姓隔离,导致民族凝聚力较弱 D、同姓通婚,导致种族歧视很严重
-
3、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
4、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 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8分) -
6、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
7、乾隆时期,《襄阳府志》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秕,不可久贮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状况( )A、阻碍了玉米种植的推广 B、缓解了市场上粮食危机 C、加剧了市场粮价的暴涨 D、助推了粮食商品化发展
-
8、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
9、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
10、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其中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又作“士林华选”,对于缙绅而言,“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说明,唐代“进士及第”( )A、不利社会阶层流动 B、考核标准严格苛刻 C、重视士家大族利益 D、受到社会广泛推崇
-
11、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此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 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
-
12、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从内地迁往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3万户农民,约10余万人口,并给迁移民户赐爵一级。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拓展了秦朝统治疆域 D、增强了边疆防御力量
-
13、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 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 )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 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 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 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
-
14、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
15、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
16、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史上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革,其中三次尤为重要。
第一次是殷周之变,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走向成熟;第二次是周秦之变,中华民族夯实了大一统的制度基础;第三次是近现代之变,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
——傅正《革故鼎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殷周之变”在政治文明领域的主要创新成果,指出中国“求变”“求新”历史传统的最主要意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秦汉”或“明清”中选择一个阶段,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角度,以“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17、关税与贸易问题、国际货币问题是当今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热点,关乎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战争的血的教训,才使各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传统的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再次走进死胡同,只有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才是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从而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准国际性组织……它不仅一直是管理国际贸易的惟一多边贸易协定,更成为削减贸易壁垒多边谈判、解决缔约方贸易争端和规范国际贸易关系的主要国际机构,因此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贸易组织”。然而同样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并主导着规则的制定而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
——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 第一阶段,国际货币形态是 ① , 以黄金作为国家之间贸易或者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各国认同的是黄金价值,在国际储备中亦采用黄金作为储备货币……第二阶段,构建 ② , 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对全世界违约,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陈文玲《美元霸权兴衰与逻辑演进》
材料三 2001-2024年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演化趋势图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准国际性组织”建立的背景,简述该组织建立后发挥的积极作用。(2)、请根据材料二相关提示信息,完成材料中①②内容的填写,结合所学说明美国“违约”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并简述材料三反映的21世纪以来国际货币格局。 -
18、近代中国人经历了“为别国修建铁路”到“自主修建铁路”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5月10日,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正式通车。从此,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的通行时间由半年缩短至一周,工程被称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遗憾的是,照片(上图是记录当时通车盛况的历史性照片)中并没有华工身影。
——据广东华侨博物馆《广东华侨历史陈列》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赴美国学习的“幼童出洋预备班”,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接任之后,立即建立起一支由北洋武备学堂附设铁路工程班学员、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毕业生以及熟练工人等组成的工程技术队伍。居庸关孔道地质地理情况复杂,平均坡度约为30‰,外国工程界有人讥讽“中国工程师能建筑铁路通过南口者,此人尚未出世”。詹天佑告诫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必欲显明其不仅已经出世,且现在存于世也”。京张铁路钢轨、客货车辆分别购自汉阳铁厂和唐山机厂,工程设计施工则全部由中国工程师承担。
——摘编自《中国近代铁路史》、《北京交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照片中并没有华工身影”是“遗憾”的理由,并概述当时华工奔赴美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事实说明中国人修筑京张铁路的条件“现在存于世也”,扼要分析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 -
19、中国对外交往与世界格局变化紧密关联,并有鲜明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已经到达莫桑比克沿海,即南纬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没有郑和所开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欧洲人无法这么快地到达中国……大航海时代后,来到这一区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是继承了亚非原有的贸易网络,而非建立新的网络……郑和带着丰厚的礼物及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亚非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心……郑和船队给爪哇三宝垄百姓带去了红豆(相思豆),之后在当地生长繁殖,受到人民喜爱;给印尼巴厘岛带去了荔枝,该岛遂成为出产荔枝之地。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郑和大交换”》
材料二 经过长期军事斗争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在朝鲜战场上与西方国家联合体(“联合国军”)的勇敢军事对抗⋯⋯再加上美国主导的西方媒体大量不实的话语建构与歪曲的叙事表达,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有着误解……新中国需要通过话语表达,向国际社会呈现和平发展的意愿与形象……经过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对和平与合作的反复表达,和平与合作理念和原则得到了大会的完全认同,最终成为大会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
——谢迪斌、孙潇潇《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启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试对郑和下西洋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国际社会对新中国“误解”的含义,简述“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反复表达”的成效。(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
20、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国人褒贬不一。汉代的政论家贾谊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而近代人物章太炎在1913年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以下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而后理性判断 B、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 C、评价历史人物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当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