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象与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在延安待了6天,鉴于有通邮之便,尝试记录一些对边区的印象。

    这里没有失败主义,而是信心十足,没有厌战情绪。

    这里到处都强调民主和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

    我现在认为,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将会证实:我在延安看到的是一次具有政治和经济纲领的、组织得很好的运动,它正在能干的领导人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着。

    共产党由于必须继续奋斗而保持了其革命性,而且渐渐壮大和比较成熟了。

    人们不能不得到一种感觉:这一运动是强大和成功的。

    ——摘自谢伟思《对陕北的印象》

    注:谢伟思,美国外交家,1944年7月曾作为美军使团成员前往延安,拜见毛泽东、周恩来等。

    材料二   建国初工人识字课本中的工人模范

    课文题目

    模范人物

    成长故事

    《创造新纪录》

    赵国有

    创造新纪录的生产英雄,被提拔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生产部副部长。

    《孟泰仓库》

    孟泰

    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劳动英雄刘英源在“七一”大会上的讲话》

    刘英源

    曾在外国人办的工厂过着受压迫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参加生产,改进生产方法,被评为劳动英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拔为厂长。

    ——摘自熊秋良《主人翁:新中国成立初期识字课本中的工人形象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谢伟思的陕北印象。结合所学,写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工人识字课本建构的工人模范的主要形象,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这些形象建构的时代因素。
  • 2、汉法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下同)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与西夏推行“汉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辽在推行“汉法”之外保留民族特色的政治举措。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元代推行“汉法”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
  • 3、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曰:“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D、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 4、1233年,英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他说:“如果我屈从于国王意志而违背了理性,那么我将为人们树立一个坏的榜样:为了国王的罪恶而抛弃法律和正义。”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等级君主制遭到严重破坏 B、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曲折 C、社会契约观念已成为共识 D、蕴含了近代宪政的因子
  • 5、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改革国企。20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方向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财产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制逐步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反映出(     )
    A、改革开放实践突破了传统的认知 B、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经济政策出现了反复
  •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政策的转变:“许多内战时期逃亡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一转变旨在(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C、调整工作重心转向建设 D、发动群众加快革命胜利
  • 7、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带领观众品味湖湘文化。剧名“天宠湖南”折射出中国一种传统观念——将个人乃至家国的成功与“天”的眷顾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比较契合(     )
    A、殷商的“上天鬼神” B、老子的“天人合一” C、西周的“敬天保民” D、荀子的“人定胜天”
  • 8、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9、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以后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与国家实力”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 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英国、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特点。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英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原因。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吏俸禄表

    唐代

    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

    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

    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

    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材料二   1854年,英国财政部授权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起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广泛借鉴科举制的作法,高级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低级文官考试由各地成立的地方考试中心组织。对应试者品行的强调和须经资格审定的规定与科举制惊人的相似。报告立即就受到了新闻界和政界人士的关注。连激烈反对报告的议员斯坦利也承认“尊敬的先生……引进了一种在我国闻所未闻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据说盛行于中国,因此,它应该被称为中国原则。”

    ——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中国原则”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积极作用。
  • 13、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57年与1978年中国城市的规模及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增长较快,但中小城市发展较慢。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 B、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提出 D、中国外交形势的恶化
  • 14、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体现了(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B、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强化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朝贡贸易关系强弱变化
  • 15、清初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在苏州,一些殷实的机户都受雇于苏州织造局。他们拥有机张执照,同时预买丝斤,从民间雇募工匠在局里按照规定式样织造缎匹,织作完工后,工匠可另找其他工作。“买丝招匠”的经营制度(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反映了近代经营方式的出现 C、助力民营手工业占据市场主导 D、促进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 16、下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表格中材料佐证了新航路开辟后(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B、经济作物外传带动当地贸易发展 C、物种交流一定程度影响近代世界变革 D、物种交流引发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 17、19世纪末期,欧洲民众要求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合作运动等社会运动广泛发展;与此同时,欧洲重要的工业国家都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立法,如劳动组合法和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上述国家(     )
    A、社会管理职能扩大 B、常任文官制度出现 C、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18、1885—1891年清政府年收入(单位:千两)在田赋、厘金、关税上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B、财政收入越来越依存于商品流通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萎缩 D、自然经济长期主导地位得以改变
  • 19、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1961年,中国政府致电祝贺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20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参加或支持77国集团会议。这表明中国(     )
    A、主导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政治 C、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D、适时调整外交战略的重心
  • 20、如表是伯克·特伦德任英国内阁秘书长期间英国首相的更迭情况统计。这(     )

    时间

    首相及党派

    1963年

    麦克米伦(保守党)

    1963年—1964年

    霍姆(保守党)

    1964年—1970年

    威尔逊(工党)

    1970年—1973年

    希思(保守党)

    A、消除了各党派的矛盾 B、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 C、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D、暴露了政府运行问题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