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红七军团下达《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该训令明确派遣红七军团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大范围的游击活动,在敌人的腹心地带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并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中共中央指示红七军团开展浙皖闽赣边行动意在(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基地 C、减轻中央苏区压力 D、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
2、洋务运动时期,翻译家徐寿在翻译化学元素名时,首选保留和直接使用汉字中原有的元素名,如金、银等;对于新的元素,则按照其英文读音的首音或次音选取同音汉字,并配上金,石等表示特质的偏旁确定汉字,如“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徐寿在短短的十七年间共翻译三十五部作品,其中化学类作品七部。由此可知,徐寿的翻译活动( )A、改变了汉字的造字规则 B、阻碍了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传播 D、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
3、如图所示为天顺六年(1462年)休宁县杨元观卖田赤契的内容。这份卖田赤契( )
十都四保住人杨元观,今将续置己田一号,坐落本保土名李家坞,系民字一百五十一号,计田壹亩捌分有零,其田东至汪舟保田,西至水坑,南至小路,北至水坑。今来本家缺少物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原买得柒分整,尽行立契出卖与同里人吴道真名下……
天顺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出卖人杨元观
A、说明当时土地买卖无需官方认可 B、折射出明代的土地管理制度 C、表明休宁县内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D、体现了土地买卖契约的随意 -
4、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间,欧阳修和苏洵不约而同地率先编写本族的新族谱,范仲淹也开始在苏州创建义庄用以供养族人。张载、二程、朱熹等均极力倡导“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这些做法( )A、加强了国家基层治理 B、彰显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担当 C、稳定了宋朝社会秩序 D、是民间宗族势力对政权的干预
-
5、隋炀帝登基后,立嫡长子杨昭为皇太子,但杨昭不幸早夭。在大业四年(608年)以前,次子杨暕一度被看作储君人选,得到隋炀帝的栽培和关注。然而,随着杨暕种种劣迹的暴露,隋炀帝转而培养皇孙杨侗和杨侑,但始终没有正式册立皇储。此立储过程反映了当时(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缓和 B、嫡长子继承制的崩溃 C、皇权稳固需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D、皇位归属由品行决定
-
6、岳麓秦简记载,李斯奏请禁止以古非今,得到秦始皇批准,因此博士缄口不言。后秦始皇向李斯下诏要求优待参与议事的博士,李斯顺势奏请解除对博士的“禁言令”。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专制政策的整体变动 B、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 C、博士群体政治地位的提升 D、言路管控策略的动态调整
-
7、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中写道,盘古生于混沌,得水星、木星、金星、火星相助,分开天地。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歌颂的盘古,造天地、造石头、造日月,是一位能干的创世神。畲族《高皇歌》开篇即称颂盘古开天的不朽功绩。这些史诗( )A、展现了各民族独特艺术表达形式 B、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历程 C、蕴含了万物同源的集体文化认知 D、呈现了差异化创世神话叙事逻辑
-
8、阅读下列有关明清商帮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书》载, 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 唐宋时期,徽州的竹、 木、 瓷土、 生漆、 商品茶以及歙砚、 徽墨、 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进一步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明清之际达到全盛。 明代《徽州府志》载: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贫瘠,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顾炎武说: “ (徽州) 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材料二 明朝士绅谢肇淛撰写的随笔札记《五杂俎》记载“富室之称雄者, 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太行山西侧)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栗,其富甚于新安。”谚语“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人多商贾”的原因。(2)、材料二折射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一些读书人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不惜改变户籍身份,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变户口为其他州县所有,冒贯之风,遂泛滥于世。苏轼曾指出,在北宋科举取士中,福建、两浙、江西及四川地区所占比例非常大。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南北及第人数相差非常大,南方考生占有明显优势。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或是迁徙或是流落到南方,一些人甚至在当地定居取得当地户籍。因此,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读书人外出念书的现象。
——摘编自《宋代科举中的户籍流动及现实启示》等
材料二:宋代,朝廷分配给各州郡的科考录取指标——解送朝廷的“解额”,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宋太祖下诏:“应贡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取解,不得寄籍”,“如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发解合格举人(贡士)赴中央参加省试,有两道审查关,一是地方官的审查和同行举人互查,二是礼部贡院的审查,主要内容仍是户籍。考试时,卷首须附考生乡贯状。收卷后,编排官将乡贯状收去,“别以字号第之”。评卷结束,“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再次复核。对考场违纪或违法者,也常有“押归本贯收管”的处罚。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冒贯之风”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孔子自五十五岁弃官离鲁,到六十八岁离卫返鲁,前后在外凡十四年。这十四年,孔子不仅是在奔波求仕,也是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但孔子胸怀万卷书后的万里之行不是一事无成,而是收获丰盛。正是由于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才让孔子成为了更好的学问家和思想家。
——摘编自李启谦《孔子周游列国论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周游列国行为的认识。 -
11、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A、宰相制度逐步得到恢复 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C、内阁成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 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
12、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这促进了宋代( )A、海陆丝路的兴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
-
13、汉朝的厚葬之风盛行,汉武帝的茂陵规模宏大,海昏侯刘贺墓里陪葬品近2万件,大量的中产家庭,也变卖田产或者借贷,以筹集下葬之资。这一习俗( )A、体现了道德规范的弱化 B、反映了汉朝吏治的腐败 C、源于分封制的等级观念 D、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
-
14、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完全实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均质疆域”,不仅不利于消除区域差异,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东方地区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郡县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专制主义制度激化阶级矛盾 C、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D、区域差异削弱朝廷管控能力
-
15、西周时期,每年冬至前后,各国诸侯都要到文王庙举行祭祀文王之礼,天子主祭,诸侯助祭。这( )A、旨在强化华夏认同观念 B、标志着礼乐制度确立 C、扩大了周王的统治范围 D、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政权面临的问题。(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
17、【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江南……此时有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建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 -
18、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19、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
20、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