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国20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45元。而在民国23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113元。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日跌,农民购买能力锐减。由此可知,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
    A、日本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未惠及农业 C、国民政府滥印纸币、通货膨胀 D、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
  • 2、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含义是(       )
    A、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救亡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爱国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D、中国摆脱了屈辱外交的历史
  • 3、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4、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 5、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一段史料记载: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是指(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九一八事变后的陕西地区 C、华北事变后的中原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6、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割据混战。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实质是(     )
    A、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B、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手段 C、争夺国家权力 D、抢夺更多财物
  •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觉醒”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 C、华夷之辨观念顽固存在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9、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0、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 11、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 12、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 13、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14、下表为近代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定“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
    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法国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民族独立的完成 C、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国家统一的实现
  • 15、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材料内容描述

    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 16、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17、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

    内容

    出处

    1

    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常态

    《西方经济学史》

    2

    苏联模式在战后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随后暴露出诸多问题,促使东欧和中国等国家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发展研究》

    3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未能摆脱经济困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

    4

    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

    5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理念和实践

    《二十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6

    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与交流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撒切尔夫人在蝉联首相之后说:“在头两个任期里,现政府砍断了束缚着格利弗的数千条绳子中的许多条。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但是在那些限制以内,政府必须具有决定权。”下列措施与撒切尔经济政策一致的是(     )
    A、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B、在市场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 C、政府补贴出口产品 D、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 19、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     )

    时间

    数量

    1961 年

    1964 年

    1970 年

    1973 年

    1976 年

    1979 年

    1983 年

    1986 年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

    25

    47

    53

    75

    86

    95

    100

    101

    非洲成员国数量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A、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 20、如图为1965~1995年发展中国家部分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情况(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     )

    A、农业发展对外依赖度较高 B、产业结构局部调整受制于霸权主义 C、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D、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得到一定提升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