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文化政策走向松弛 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动 D、科举改革影响内容选择
  • 2、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 3、“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  )
    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 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 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
  • 4、《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说明英国的鸦片贸易(  )
    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 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顺差地位 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 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 5、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由此可知,当时清廷(  )
    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 D、对地方管理失控
  • 6、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近代政治转型概况表

    主题

    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

    议会改革

    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1867年改革使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的人数增加;1884年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改革通过“重新分配席位法案”,接近平等代表制原则。

    两党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称保守党,辉格党改称自由党。两党在议会内成立严密的议会党团组织,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其任务是提名候选人、制定竞选计划及组织竞选。两党先后建立起全国性组织。英国逐渐实现了基于议会多数的两党轮流执政。后来,自由党的地位逐渐被工党取代,但其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依然如旧。

    行政改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推行了以廉政高效为目标的行政改革。英国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规模,增设了一批如内政部等部级机构。英国政府也对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地方自治实行民主化改革。英国的军事警察组织也不断完善。

    社会立法

    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劳工立法、教育立法、公共卫生立法、社会保障立法等使社会立法的内容和范围都扩大了。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卷》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史料价值。

  • 8、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

    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 9、17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后,一位名叫詹姆斯·汉姆波顿的牧师就指出:“无论反对党成就如何,民众都从反政府行为中受益匪浅,因为它使大臣们恪守其职,并时常制止他们实行冒进政策。”这说明,英国两党制(   )
    A、威胁了议会权力 B、完善了分权机制 C、扰乱了社会秩序 D、有利于政治稳定
  • 10、孟德斯鸠写道:“商业时而被征服者摧毁,时而受到君王骚扰,于是商业就远离遭受压迫之乡,走遍全球,落脚在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对外扩张 B、自由精神是商业发展的土壤 C、君主专制摧毁了商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
  • 11、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
    A、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 12、学者迈尔斯认为:“意大利半岛的土地上到处都覆盖着的古罗马建造者留下的痕迹,所起作用与其说是唤醒了人们的智识,还不如说是心智被其他诱因唤醒之后决定着运动的方向。”下列属于“其他诱因”的是(   )
    A、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人性之美 B、对自然界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 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 D、宗教改革使人们认知得到扩展
  • 13、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 14、下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剌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注:1贯=1 000文;“—”表示数据缺失。

    ——据陈尚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对表中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5、明朝中叶,珠算取代了传统的筹算,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论述珠算算法的著作。如《直指算法统宗》全面介绍了珠算的各种方法和归除口诀,按方田、均输、方程等九项,叙述各种实际问题及解法,“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若业制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推动应用数学进步 B、“西学东渐”促进科技的发展 C、士人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 D、科技有重总结轻创新的倾向
  • 16、鞭打春牛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明代吕坤在《题春牛图辞》中,劝谕乡民:“新春一换,万物发生。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这一活动(  )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 D、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吹捧
  • 17、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这一制度(  )
    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 B、解决了西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C、确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无上的地位 D、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
  • 18、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 B、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越西方 C、国人利用自然的认知水平较高 D、明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 19、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

    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