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世纪末,从京师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地学堂、书院如天津中西学堂、广州时敏学堂、山东大学堂、江西省城书院、河南大梁书院等,都陆续添设了“外国史志”课程,增加了世界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这体现了(     )
    A、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B、传统知识体系的结构变革 C、文化传承载体的变化 D、学校分科教育系统的完备
  • 2、明末官员祁彪佳在《寓山注·豳圃》中说,“从海外得番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收薯一二车,以代粒,足果百人腹”。这反映出番薯的传入(     )
    A、提升了抗灾能力 B、加强了中外贸易联系 C、扩大了耕地面积 D、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 3、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这表明(     )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C、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开始于元朝 D、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4、导致图1、图2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 B、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C、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D、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
  • 5、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富商和农民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受邀为地方代表参与相关决策。宋朝时期,开展的15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有10次充分听取了地方代表的意见。由此可知,唐宋时期(     )
    A、中央集权有所削弱 B、地方自我管理受到重视 C、治水策略发生变化 D、基层民众参与工程决策
  • 6、河姆渡遗址生动地反映了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通过对河姆渡遗址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由稻谷、稻叶、稻壳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半米左右厚度的稻类遗存堆积层,所有的炊具都是由夹炭黑陶制成的。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初具雏形 B、已有农耕定居生活 C、灌溉农业发达 D、农业采用精耕细作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释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8、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休斯女士号”水手在广州黄埔港误鸣礼炮,击中清朝船员,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英国商会首领庇古曾派人向广东巡抚孙士毅要求“治外法权”,即将凶手移交英国人审判,遭到孙士毅严词拒绝,坚持要求英商主动交出主犯,并在广州审判处刑。这一做法(     )
    A、维护了清朝司法主权 B、利于清朝逐步进入近代法治社会 C、不利于双方友好贸易 D、推动了清朝对国际法的深入了解
  • 9、下图为《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相关记载。狄仁杰的经历反映出当时(     )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狄村人。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A、科举选拔注重门第 B、大理丞掌握最高司法权 C、官员升迁依据军功 D、政治环境影响官员仕途
  • 10、下列遗址可佐证“早期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一组是(     )
    A、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 B、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C、石峁遗址与三星堆遗址 D、大汶口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经历了封建社会中的主导、近代社会的衰落、现代社会的复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时期

    儒学地位变迁的大致历程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宋明

    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

    新文化运动

    对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改造,吸收了其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扬弃了其中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改革开放后

    儒学走向复兴,儒学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供涵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源泉。

    综合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2、19世纪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南非和东南亚大量引入印度契约劳工。与17—18世纪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相比,这种劳工迁移最显著的不同影响是(     )
    A、导致目的地区人口种族结构单一化 B、促进了欧洲语言在殖民地的普及 C、形成更为持久的文化保留与社区建设 D、完全依赖强制手段维持劳动力供应
  • 13、从11世纪起,欧洲四处游学的学生和学者仿效工商行会建立中世纪大学,一般设文学、神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起初在欧洲南部,后来向北部扩散。13世纪起,在各地王侯的支持下,欧洲各主要城市出现了很多大学。大学的兴起(     )
    A、得益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B、直接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C、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 14、二战后,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不断调整:从美国为盟主的政治联盟到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对拉美的干预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化”到1999年的“新干涉主义”,再到2013年放弃“门罗主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15、20世纪初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创造了很多或长或短的歌谣,再配上或精或粗的图像,以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当时中国还有不少类似的画报。下图为其中的一幅——《渔儿乐》。这表明当时中国知识界(     )

    A、初步意识到海洋开发的重要性 B、极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注重开启童智以促进民族复兴 D、开始加大寓教于乐力度
  • 16、下图为中原世族迁徙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     )

    A、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B、削弱了世族影响力加强了皇权 C、推动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D、强化了中原政权对南方的控制
  • 17、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
  • 18、西周时期,士拥有一定财产,无须生产劳作,必须小心谨慎地为卿大夫效劳。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则不同,孔子公然竖起“学而优则仕”的旗帜,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对立 C、社会活力的增强 D、政治权力的集中
  • 19、作为中国早期城市的代表,陶寺遗址石器生产的规模很大,不仅生产工具,而且生产武器石镞;二里头和殷墟的青铜器、玉器等生产规模扩大,石器生产逐渐在城市布局中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精进 B、文明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C、国家初始形态开始出现 D、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罗马时期,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以经纬度框架构建世界,但其数据依赖传闻,欧亚大陆轮廓严重失真。中世纪基督教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将世界简化为三大洲(亚、欧、非),边缘填充《圣经》中的“异域怪物”,对陆地海岸无明确描绘,体现神权统治下的认知局限。13世纪开始,地中海商船通过罗盘方位和航海日志记录海岸线,绘制出精确的“波特兰海图”,以罗盘玫瑰和放射状航线网为标志。热那亚、威尼新等城邦,为垄断地中海贸易,将波特兰海图视为商业机密。新航路开辟后,达·伽马、哥伦布等探险成果被逐步整合,地图上出现美洲、好望角航线及太平洋轮廓。1494年,《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以地图划定西、葡殖民地界线。1569年,墨卡托投影法解决球面投影的航线直线化问题,使跨洋航行规划日益精准。18世纪,约翰·哈里森的航海钟与天文观测法彻底攻克远洋定位难题。1795年,英国海军海道测量局,系统性测绘全球海岸线,发行权威海图,支撑“日不落帝国”的海洋霸权。东印度公司的香料海图标注矿产、种植区、战略要塞。二战后,海图从“静态记录”变为“动态决策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实时数据更新与A(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现动态导航,如规避风暴、海盗预警。声呐与卫星测深技术揭示海底山脉、海沟,海洋资源争夺延伸至深海。此外,海图标注海洋保护区、碳排放航线、北极融冰新航道,体现人类对海洋认知从“征服”转向“共生”。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海图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图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以“海图”与“任一影响因素”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