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元末顾坚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清曲、小唱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明清时期昆曲正式进入宫廷,在北方也得到广泛流传;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大学成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据此可知昆曲(     )
    A、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B、具有顶级的学术研究价值 C、是中国民族戏曲主流剧种 D、呈现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 2、《汉高祀鲁图》记录着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十一月,刘邦于鲁城(曲阜)以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天大礼)祭祀孔子的故事,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相传汉高祖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形成先谒庙而后从政的惯例。从相关分析可知(     )

    ①儒家思想成为汉朝主体文化   ②确立儒家文化至尊不二地位

    ③凭借儒家礼制彰显皇帝威仪   ④宋明理学崇化儒家发展历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明洪武十七年(1384)颁《科举程式》考试内容乡、会试相同,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策问主要由两位主考官所拟。以上规定说明(     )
    A、取仕关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测试范围被圈定在程朱理学 C、以法为教着重培养文吏书生 D、科举考试尚未以八股文为主
  • 4、鸡冠壶又称“马镫壶”“皮囊壶”,是依据契丹族使用的皮制和木制容器的样式烧造出的瓷器品种。早期鸡冠壶器身矮小扁圆,其后,鸡冠壶器形不断加高,仿皮囊式装饰风格也逐渐消失。对鸡冠壶形制的演变和壶体装饰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中原技艺与契丹风俗互相融合   ②唐中央政府羁縻管理力度强化

    ③契丹逐渐转向定居生活的趋势   ④辽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覆盖洛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5、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东汉时期,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掌手抄传承。宋朝书肆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书肆主人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技术不断创新。书肆的发展(     )
    A、是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主体 B、有利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D、确立了儒家学派的正统地位
  • 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南宋有战事时,通判负责筹办钱粮,催收经制钱和总制钱。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武人干政 B、提升士人地位 C、削弱州府权力 D、规范地方行政
  • 7、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唐昭宗乾元元年,日本共正式派出19批使节。留学生全部随遣唐使入唐,均为经过日本朝廷精心挑选,有较高素养的人才。日本留学生分散在国子监六馆学习儒学、文学、佛学、律令等各种课目,其生活费由唐朝政府补助。留学生的习业内容有明确分工,有意从不同方面吸取借鉴中华文明成果。补日本之短。这说明留学教育(     )

    ①加强了日本与唐朝的交往   ②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发展   ④反映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这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延续时间长。”这段解说词中提到的石窟群是(     )
    A、敦煌莫高窟 B、龟兹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 9、下图为《曹操既开运河示意图》。结合示意图,此水网(     )

    A、为军事征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B、连通了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 C、裁弯取直解决南粮北调问题 D、奠定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
  • 10、“(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指月旦评,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擒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推测文中描绘的景象出现在(     )
    A、春秋战国 B、西汉中期 C、东晋南朝 D、明清之交
  • 11、“以骞度之,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古国名,即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竹杖蜀布),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传》)以下四位学生对材料做出的分析能够成立的是(     )
    A、甲:西汉与大夏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 B、乙:窦宪出击北匈奴获胜为丝绸之路通畅提供实力保障 C、丙:汉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较之以前更加有效 D、丁:四川特产蜀锦历史悠久工艺精美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12、云梦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其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为吏之道》的“五善”(     )

    ①说明行使权力应审慎谦抑       ②政府官员应注重道德修养

    ③自律是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   ④确立品德才能等级考核官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3、有人将夏商时期称为“粟文化的王朝”,是缘于(     )
    A、此时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己经形成 B、面粉开始成为北方饮食主要食材 C、当时人们开始了对谷子驯化栽培 D、小米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没去过印度的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甚至直言印度“没有历史”,从根本上缺乏推动自身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英国的殖民统治恰好可以从根本上破坏印度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而成为刺激印度迈入现代化转型的外来动力。

    材料二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马克思认为“被殖民前的印度社会处于几近停滞状态”这句话?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变化并对变化进行评析。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政策为由,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并建议中国也与德国断交,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提上日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参战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在段祺瑞主持下,内阁会议于3月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决定。但在提交国会审批的过程中,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产生矛盾,一度被免去职务。经历政治争斗后,段祺瑞重新担任总理,主持内阁再度通过对德宣战的决定。

    进步党人【注】梁启超多次上书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并公开发表《中德国际前途观》《余与此次对德外交之关系及其所主张》《绝交后之紧急问题》等文,称“若拒美请而孤立,则中国将来必为列强俎上之肉,今出此途,于救亡之外,尚有一线进取之路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着眼于内政。孙中山在致北京国会电中称,中国参战会引发“排外之盲动”等危险。5月发表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中,孙中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性质的战争,是一场世界强国弱肉强食的战争,中国国力弱小,不宜卷入其中。就参战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获得。中国不应该冒险参战,而是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内政、奖励农业、工业发展,推动交通建设上。

    ——改编自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注】进步党:民国初年一个大规模政团,是当时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包括部分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民间知名人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年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国参战的态度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是1949-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曲线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化与国家”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1981年,里根开始担任美国总统,开始一系列改革: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由此可知,里根改革(     )
    A、延续凯恩斯主义 B、受到苏联影响 C、践行新自由主义 D、旨在抑制通胀
  • 18、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宣布农奴取得人身自由,且可以赎买一份份地。农民获得份地时,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这一改革对当时的俄国(     )
    A、恢复了农奴的完全自由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政治的发展
  • 19、大学最早建立于11、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到13世纪,大学课程内容渐趋定型,如文学课程规定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神学课程为《圣经》和彼得伦巴德的《意见集》。此外,对法学、医学课程也有规定。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兴起的大学(     )
    A、打破了宗教的垄断地位 B、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C、获得的自治权极其有限 D、有利于实现思想解放
  • 20、大量史料证实,南部埃及经历了两个干旱周期,第一次出现在20000年前左右至公元前7000年,第二次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次干旱使人们集中到尼罗河谷地,而第二次干旱使整个东北非洲只限于尼罗河谷和少数绿洲才适合人类生存。这反映了在古埃及(     )
    A、环境变迁关系社会兴衰 B、尼罗河推动文明进入巅峰 C、农业生产活动经常中断 D、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