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初,刘邦允许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仿照汉廷建立宫室、官僚机构。汉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大夫、渴者、郎诸官长承皆损其员。“到成帝绥和元年省王国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 2、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4、【地图革新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70年,在安特卫普首次出现了名为《地球大观》的地图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采用统一的投影法、比例尺和“一图配一文”规则,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荷兰人很快效仿这种制图和商业模式,阿姆斯特丹成为后起的行业中心,“地图集”作为一种新型出版物开始流行起来。1594年,法国人莫里斯:布格罗出版了一部国家地图集《法兰西大观》,收录了18幅王国地图,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波旁王朝也在边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国王工程师”直接负责地形的勘测,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地图绘制人员。他们走遍了王国的疆域,绘制了可以准确定位的地图,还形成了许多文字报告和图集。

    ——于京东《图上的“国家”:西方政治史研究中的地理学叙事及其变迁》

    材料二   清末以降,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新式地图,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出版救国”的重要媒介。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地图出版领域,特别是伴随“癸卯学制”的颁行,为配合中小学“最新教科书”的编辑与发行,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典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同时,感于“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发行了《最新满洲朝鲜地图》,成为清末较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

    ——李鹏《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后期荷兰、法国“地图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初新式地图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作用。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那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家。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华工出洋现象。
  • 6、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哥尔德斯密斯在其著作《世界公民》中借中国哲学家之口,赞许了中国“只服从一种法律,只听命于一个君主。四千年来只经过一度长期革命。……宗教迫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不同主张也没有引起战争”。由此可知,哥尔德斯密斯意在(     )
    A、论证开明君主专制合理性 B、模仿中国体制改造欧洲社会 C、批判欧洲混乱的政治局面 D、推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7、如图是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时铸造的金币,金币上湿婆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瓶,搭着的普皮被吸收,而兽皮则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身份标识。在贵霜帝国的犍陀罗艺术中,赫拉克勒斯成为了佛陀座下的金刚手菩萨。这些现象说明贵霜帝国(     )

    A、遏制了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 B、构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C、成为了希腊化世界的重要部分 D、受到了希腊英雄文化的影响
  • 8、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以知识取代运气,以人竞选取代人人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
    A、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城邦竞争能力 B、普及教育提升公民道德 C、改革民主程序规避直接民主弊端 D、削弱领袖权威防止专制
  •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 10、辽世宗在位时,设置北南二枢密院同掌国政,“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元文宗在位时,尊孔重儒,立奎章阁学士院,命编《经世大典》。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 11、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 12、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投降唐朝后以汴州为据点逐渐扩大势力,后废唐自立建后梁;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获封陇西郡王的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后其子灭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义军的地主土豪武装,后建立南方十国。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农民起义深刻影响唐末五代政局 B、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 C、唐末战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
  • 13、《封氏闻见记》载:公元709年,长安大明宫的梨园内正在举行一场大唐皇家与吐蕃使团的马球友谊对抗赛。观众们的一阵阵呐喊助威声与场边的击鼓奏乐声相互交织,赛场上气氛热烈。据此可知,唐代马球运动(     )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
  • 14、北齐编修的《魏书》,明确将鲜卑族源纳入炎黄谱系,称东晋掌权士族和南朝君主及宗室为“岛夷”。南朝梁的《宋书》,则称在北方建立政权的胡人为“索(北方少数民族的发辫)虏”。南北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明“夷夏之辨” B、构建政权合法性 C、承续华夏正统 D、阐发大一统思想
  • 15、与《史记•天官书》相比,东汉《汉书•天文志》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各星名称、方位外,还记载了诸如秦二世“残骨肉、戮将相”,汉高祖、汉文帝驾崩,汉武帝废陈皇后,窦太后去世等重大政治事件,星象预警也更为详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主流思想影响加深 B、观测技术有所进步 C、政治局势不断恶化 D、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 16、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 17、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18、殷人尊神,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而周人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商周认识的变化说明(     )
    A、开始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B、对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C、逐渐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 D、国家治理借助神权与战争
  • 19、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