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1942年7月,德军进抵该地,战役开始,苏军处于守势,但顽强抵抗,从11月开始,苏军转入反攻。1943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战役历时200天,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该战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2、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29年,许多苏联的建设项目,如第聂伯水电站、斯大林拖拉机厂等,都离不开美国工程师的参与;1930年,意人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苏联抓住时代机遇期获得发展 B、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平稳定 C、苏联通过引进技术来发展工业 D、苏联以对外合作实现了工业化
-
3、阅读下表,由此表可知( )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俄国
5.0
5.6
5.6
7.0
7.6
8.8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5
2.4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①欧美快速上升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②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美国的上升势头最快 ④日本的制造业产量呈下降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4、下图为画家约翰·利奇在1852年以伦敦为背景创作的版画《霍乱国王的审判庭》。由该画可推断( )
①城市人口猛增促使疫病快速传播②画家力主普及牛痘防治霍乱
③英国人尚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④公共卫生对防治疫病至关重要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一位哲学家是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它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以下语句属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是( )A、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B、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C、他(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D、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
6、尼罗河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因而农业发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地区也是古代世界周边诸多政权争夺的焦点,以下政权曾统治过尼罗河三角洲的有( )
①亚述帝国②波斯帝国③亚历山大帝国④塞琉古王国⑤阿克苏姆王国⑥东罗马帝国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7、观察下图,该图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中国( )A、留学生数量变化情况 B、同盟会会员数量变化情况 C、产业工人数量变化情况 D、科举中举人数变化情况
-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人口从豫东、皖北地区迁入苏南,如下图所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躲避自然灾害 B、民族工业发展 C、列强侵略加剧 D、太平天国运动
-
9、1898年11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初办的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以经学、理学、掌故学、诸子学和初等的算学、格致学、地理学、文学、体操为普通学科,以高等的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为专门学科,由此可见京师大学堂( )A、首创近代中国分科教育模式 B、办学偏重人文社科而轻视自然科学 C、学科设置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特点 D、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
10、有史书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制…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至是,杨炎做两税法”根据该史料,结合所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宝之乱导致版籍浸坏 B、旧税法惟以资产为宗 C、新税法包含户税和地税 D、均田制崩溃导致税法混乱
-
11、《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春秋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限制君权的思想 C、官僚体系的等级森严 D、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
-
12、《共产党宣言》指出:“封建行会工业被取代后,由于世界市场的持续扩大,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这一论述直接解释了_____的历史必然性。( )A、圈地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商业革命 D、工业革命
-
13、李圭在1877年写成的《环游地球新录》中记载了自己由上海出发,经日本、美国、英国、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返回上海的环球旅程,并提到当时中华“不信日动地圆之说者十常八九”。这一记述最直接反映了晚清时期( )A、西方工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国航运 B、知识分子普遍接受近代天文学理论 C、传统观念与科学认知之间存在冲突 D、环球航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途径
-
14、有学者指出,清朝在近代主权理论传入前已开始国家形态转型。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其从“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特征的是( )A、通过朝贡体系维持东亚宗藩秩序 B、签《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C、设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D、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找到以下史料:(松江府)“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匠五百七十九,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四百九十四名。”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汉朝的“编户齐民” B、隋朝的“大索貌阅” C、宋朝的主客户制 D、元朝的“诸色户计”
-
16、某著作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器图谱占全书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该著作是( )A、《四民月令》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
17、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史前城市遗址,以下遗址中属于史前城市遗址的是( )A、湖北石家河城遗址 B、郑州商城遗址 C、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D、陕西姜寨遗址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认为,以语言、农业、国家、科学四种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新增重大变量为依据,可将截至目前的人类历史演进分为四个时代(如图所示)。后一个时代都叠加在前一个时代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都在发挥着深层的影响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个时代并围绕其深层影响力,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抗战老兵凤甲寅)我所在的部队在陕西泾阳改编。我们改编时看过一场电影,是关于抗日救国的,大家情绪高涨。部队改编后,过黄河到了山西侯马,坐火车来到太原,开赴( )。我们团虽没有参加该战役,但此次大捷后,国民党对我们的态度好转,我们从此每年发两套军装,一块钱军饷。”
——摘编自无锡档案史志馆:《家国记忆:百名抗战老兵口述史》
材料二 入侵者自北而入,随着北平古都的沦陷,机关、学校、各类事业与团体开始撤离,形成滚滚巨流。在中国大地上,你可以称为“逃难”。然而,这些人不仅仅是在逃,他们带走了大量的设备、书籍以及一切为民族复兴所必需的物资与人才。他们是怀着在另一条战线上献身的斗争意志离去的……国家还在,人民在,信念在,这就是“南迁”。
抗日战争,一面是遍及北中国的南迁,一面是中国正在走进时代大潮流,通过对自身资源的调整和对古老资源的整合,终于与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并肩为反法西斯而战斗,直到最后胜利。
——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
材料三 1944年,时任重庆《新民报》主笔的赵超构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将其真实见闻以《延安一月》连载于报。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虽然不尽为我所喜欢,却不能不承认其若干事情的强处。”
“并非假的,因为依共产党的力量,本来可以包办,而今确然有不少党外人士参加行政工作,例如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建设厅长霍子乐,教育厅长柳湜等,他们都是有名的党外人物。这不能不算是共产党对于自己的约束……三三制虽不代表完全的民主,但也不失为‘聪明漂亮’的办法。”
“就是没有荒地,几乎没有一处是荒废的,所有的山地都成了田陌……市面上最可注意的,是铁铺之多,在300家门面中,打铁铺至少要占50家。即在深夜,我们还可以看见熊熊的炉火映着赤膊的铁匠紧张工作。”
——整理自《赵超构文集》
(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的提示信息将括号处补充完整,并简述该战役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迁”的背景,分析“南迁”的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抗战中的延安”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等自永乐初(1405),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三十余国。
——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
——齐世荣《世界历史》
材料二 此前国人的“西洋”主要局限于亚洲范围,明中叶后来华西人将“西洋”与欧洲相联。伴随“西洋来宾”和来货的增多,“西洋”即“西方”的词意不仅与人事相连,还与物事串结,出现许多以“西洋”冠名的物件。伴随种族平等理念和国别知识的深入人心,“洋”字也回归本义,越来越多地用于极大海的特定冠词……届“大航海”来临,无边无际的海洋方才成为无遮无拦的通途。明朝中期以后,不仅对旧有的地理范围进行了全新的区域整合,而且在“心理”层面上逐渐接受了各“洋”的名实存在,说明历史进程在此节点有了转型特质。
——根据郭卫东《新世界观的形成:东、西、南、北洋的概念流变》整理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连通了路上丝绸之路的西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洋。从海上将海陆丝绸之路贯通的理念与实践是全球联通理念的前导,展现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宏大前景。下西洋体现的中国和平交往“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与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万明《郑和下西洋: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光辉印记》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中“西洋”这一地理概念的含义并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洋”词意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推动“此节点转型”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历史潮流与全球治理角度分析古丝绸之路为当今国际交往留下的宝贵启示。